博喻


柳青,1978年出生,“中國IT教父”柳傳志之女。人們在介紹她的時候,也總會加一句“這是柳傳志的女兒”,但她并不希望別人只把她當成柳傳志的女兒,她認為“父親對我影響最大的還是精神層面的東西,他培養了我的性格、意志和品質,讓我受益終生。”
滴滴一姐柳青的堅持
柳青離開聲譽卓著的國際投行高盛,跑去跟的哥打交道,讓很多人匪夷所思,其實這也出乎她的預料。
2013年9月,還在高盛的柳青就已盯上了滴滴打車并找到創始人程維,希望投資這家公司。但是滴滴打車當時并不需要那筆投資,而且老股東愿意引入的股份也比較有限,最后她只好放棄。
2014年6月柳青第三次代表高盛,想要投資這家移動互聯網+浪潮中的明星公司,卻依然失敗了。有點兒沮喪的她半開玩笑地對,小她5歲的程維來了句:“既然你不讓我投,我就給你打工吧!”讓她意外的是,程維居然當真了,并開始和她認真討論此事。
“到今天偶爾還會有不太真實的感覺,我從沒想過自己人生當中如此重大的一個決定是逸樣拉開帷幕的。”柳青笑著回憶。
在一般人眼里,這是典型的“大材小用”,是“明珠投暗”,但在柳青眼里,恰恰相反,滴滴公司才是真正的“潛力股”,她的眼光看得很遠……
在接受《福布斯》專訪時,柳青將甘愿降薪加入滴滴的原因,歸納為當時看到了一家正在徹底改變人們出行方式的價值巨大的企業,況且滴滴團隊對她也有著強大吸引力。“和一個從骨子里散發著變化荷爾蒙的年輕團隊一起成長,是一件絕對值得珍惜的事情。”柳青說。
此外,滴滴CEO程維則是男一個吸引柳青的因素。“程維是一個極有遠見、抱負和魄力,又愿意為夢想付出的人。他腳踏實地又目標高遠,當時非常打動我,”柳青稱,“我和程維是最好的朋友,惺惺相惜。在這一代年輕企業家里,程維在格局、心胸、眼光、能力等方面都是上上乘。”
事實并非表面上那么平靜,柳青在加入滴滴后經受了極大壓力。她要學會如何從崇尚精英文化的投資銀行,進入接地氣的O2O創業企業,她表示曾一度陷入內心認知上的焦灼和迷茫。曾經有人對柳青說:“有人認為你在這里最多能夠杲上半年的時間。萬一他們不幸而言中了,你怎么辦?”
這是柳青必須直面的問題,不過投行出身的她,從來是不畏懼風險的,因為搞投資就必須學會駕馭風險,必須盡怏進入角色。她的朋發稱柳青從高盛人身邊消失了半年,毫無音訊,而此時的她正努力適應加入滴滴后的自由落體,消除自己的投行氣質和可能帶來的戒懼感。出差時,她從頭等艙降到經濟艙,住宿從奢華的四季酒店降到漢庭連鎖酒店,就連奢侈品牌的皮包也被她小心藏起來。
僅是表層的轉變遠遠不夠。在滴滴每個月召集公司管理人員為期三天的會議上,會進行業務的報告和評斷。柳青目睹一名同事在連續拿到兩次業務“爛桔子獎”后獲得“金桔子獎”的心路歷程,也由此感受滴滴的公司文化:坦誠溝通說真話,簡單直接。這是柳青參與創業企業以后學到的第一課。
她時常以前輩的成功來激勵自己:騰訊公司總裁劉熾平,當初也是從高盛投資銀行部執行董事的職位上轉過來的,阿里巴巴集團副董事長蔡崇信也是投行出身,既然有著幾乎相同的執業經歷,別人能做到的,她自信也能做到。
事實證明,她做到了。2014年12月幫助滴滴完成了F輪7億美元的融資,這也是中國移動互聯網史上最大的融資之一。2015年1月出任滴滴總裁;2月14日,滴滴快的合并后出任滴滴快的總裁。2015年《福布斯》亞洲商界權勢女性的50位榜單,她位于2015年值得關注的亞洲女性高管。
褪去“富二代”光環,堅持獨立奮斗
在所有“創二代”和“富二代”里,柳青是個特例。雖然柳青是柳傳志的女兒,但她與那些含著金鑰匙出生,長大后又女承父業的商界“木蘭”們不同,因為她曾不止一次被父親逼入“墻角”,充當了“灰姑娘”。
1996年,柳青考取北京大學計算機系。當時的聯想公司規模逐漸擴大,哥哥柳林早就說過不愿接父親的班,柳青理所當然地認為,她是父親接班人的不二人選。但柳傳志沒有告訴女兒,他心中早就對公司接班人的位置有了安排。柳傳志在公司做大之初,就在公司高層宣布:公司高層的子女不得在公司任職,哪怕是實習也不行。就算是有的高層的子女專業對口,人也非常優秀,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想進公司上班也必須得到3個以上高層的認可,并且終生不得讓其他人知道他的背景。
柳青上大二時,才得知父親的這個規定。當時,很多同學利用寒暑假在外實習,柳青也向父親提過到公司實習。柳傳志當場回絕女兒,還把那條規定告訴她。柳青當場就傻了眼。柳青對父親的決定非常不理解,生氣地問:“爸爸,難道你想把親手打下的江山拱手讓人?”
柳傳志皺著眉頭說:“什么叫我打下的江山?這是我和公司員工的共同心血,不是我的家族企業。要讓公司發展壯大,就必須選一個有能力、有實力的人來接管公司。”
被斬斷去父親公司實習的念頭后,柳青心中憋著一口氣,決定用實力向父親證明自己的優秀。那段時間,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學習上。大三上學期,柳青獲得康柏公司的獎學金,還獲得到這家公司市場部實習的機會。當時,康柏公司是聯想公司最主要的競爭對手。
2000年夏天,柳青大學畢業,如愿考上哈佛大學研究生。在拿到入學通知書的那天晚上,柳青志得意滿地對柳傳志說:“爸爸,等我研究生畢業,就回來幫你。”
柳傳志卻一臉嚴肅地說:“女兒,你不要總想著要來公司工作,我現在鄭重告訴你,我不會讓你接我的班,不會讓你來掌管聯想。”
父親的話并沒有打擊柳青,赴美留學的她仍然是一股子拼命三郎的勁頭,學習異常刻苦。她一直都記得父親轉述的一位足球教練的話,“要想人前顯貴,就得人后受罪。”2001年,經過12個人的重重面試之后,她得到了去高盛暑期實習的機會。在那里,她的玩命工作得到了同事們的高度認可。
一年之后,即將畢業的她卻趕上了互聯網泡沫破滅、就業市場一片慘淡。往年高盛會招二三十名初級分析員,而那一年才招了6個人。為了準備高盛的面試,柳青哪兒都沒去,貓在宿舍里埋頭補習金融方面的知識,“高盛的面試出了名的難,因為我不是學金融出身,所以要加倍努力才有機會”。
在經過了又一次的18個人的多輪面試之后,她終于拿到了高盛的錄取通知書。“這應該是我人生中最高興的時刻之一。”她在高盛的第一份工作是投資銀行分析員,并被派到了香港。上班的第一天,她發現在所有初級分析員中,自己是為數不多的來自內地的員工,而其他幾乎所有的同事都是“老外”。
工作狂背后的濃濃親情
1984年,柳傳志下海創辦聯想的時候,柳青只有6歲。在她的記憶中,父親一直都很忙,同在聯想打拼的母親也很忙。這個時候,年長8歲的哥哥承擔了更多的責任,不僅送她上學,還替父母去開家長會。可是,那種濃濃的親情卻依然都在。
她說,老爸家一共4個兄弟姐妹,老爸是老大,大伙的感情都非常好。除了大姑已出國之外,其他3個家庭竟然都住在同一個小區。每個月,這一大家庭十幾口人都會到老爸家中派對。每個人都爭著發言,也會喝點小酒。柳青的叔叔有些能喝一點兒,就會找老爸敬酒。這時,在外面滴酒不沾的老爸也會小酌幾杯,喝完以后既不亢奮也不多說話,僅是笑瞇瞇的,這與他在外界那種不怒自威的形象形成了鮮明反差。
柳青覺得,父親最在意的人就是母親。他們是大學同學,真正是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有著非常深的感情。父親很少煲電話粥,如果發現他不停地講電話,那肯定是在跟母親聊天。父親經常把做成的以為得意的事講給母親聽,不過,愛較真的母親聽完之后往往還會挑刺,這時他只好無奈地說,周圍所有的人都認可這件事,你是唯一不認可的。如今,他們全家還建了個微信群,聊得熱火朝天。父親每次出差的時候,都會問柳青是否在北京,在的話就會給她布置個任務——陪陪母親。
這也是爸媽對她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她一直非常注重事業和家庭間的平衡。因此,她找老公的最大要求即是兩人要互相信任、不離不棄,而不在乎對方的家世。
作為高盛公司直接投資部董事總經理,她每個月總有兩個星期在外地談項目。不過,談完項目后的她總是想盡快趕回北京的那個家。在同一個小區里,住著自己的父母親。談起自己的父親,她的臉上滿是笑意:“我很幸運能出生在這樣的家庭”。
而如今,她也有了自己的老公,家庭幸福,有三個孩子,其中一對是雙胞胎。她說,即使工作再忙,周末的時刻,也會盡量推掉應酬在家陪孩子。
選擇第二次事業,走進互聯網創業大潮
柳青在高盛任職12年,2012年,晉升為高盛(亞洲)有限責任公司亞太區董事總經理,是高盛歷史上最為年輕的董事總經理之一。然而,她放棄了國際投行高盛的優厚薪資,轉而加入到成立不過兩年多的滴滴打車公司,開始人生的第二次事業。
她非常看好移動互聯網的未來:在“衣食住行”當中,“行”的問題是可以通過互聯網得以很好解決的,這恰是滴滴打車等移動互聯網公司的機會所在。她是“互聯網思維”的忠實粉絲,她認為任何一個互聯網產品,首先需要獲得用戶的喜愛。有了很好的用戶模式,未來就能夠找到商業模式,最后找到收入模式。況且,打車軟件已經讓北京出租車的空駛率降低了20個百分點,
程維在此前股東信中透露,五月份以來,滴滴快的的每日專車訂單數從100萬增長至300萬,每周增長30%。目前在中國專車市場達到80%的份額。出租車出行次數達到300萬次,占中國出租車召車市場99%的份額。順風車上線一個月,目前已覆蓋全國超過148個城市,日高峰訂單量為60萬。整個平臺日總訂單最高峰值逼近過1000萬大關。
利用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發展起來的打車方式,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已經融入廣大城市居民的生活,并實現了提升傳統出租車20%以上運力,更重要的是,破解了困擾北京市民許多年的打車難題。
目前雖然壓力頗多,但柳青認為,滴滴快的未來會成為出行領域的淘寶和天貓,會是一個高頻、滿足多種需求的平臺。她希望未來圍繞出門后用戶的需要去布局,例如司機乘客的保險、保證車況、貸款買車和汽車后市場等等。但是很多服務都不會由滴滴自己來做,而是通過投資等方式去布局。
柳青說滴滴將致力于建設一個綜合性的交通生態系統,在物流、保險和金融等汽車服務,以及地圖技術和位置服務等領域都會尋找更大的空間。
早年在做投資的過程中,柳青結識了馬云、俞敏洪、馬蔚華、王玉鎖等中國商界領袖。在跟他們的接觸中,她深切地體會到,“只有中國才會出現這么多有進取心和創業精神的企業家,他們跟我爸一樣吃過大苦,把企業當做自己的命來做。”在做投資的時候,她覺得這種企業家更讓她放心。
當然,她對自己的角色也越來越自信。除了跟企業家本人交流之外,她也和很多企業家的子女成了朋友,發現彼此之間有很多的共同語言:他們都在國外留過學,工作起來都很拼命;與父輩相比,他們也都有更廣闊的國際視野。“時代在變化,哪怕是2000年之后成立的企業,它們成功的商業模式現在也未必能成功了。因此,未來真正成功的企業家既要有愿景,還要有戰略高度,知道下一步的增長點在哪里。”如今,在與中國企業家的交流中,她既能夠講述他們的歐美同行的經驗和教訓,還能夠請這些同行的高層來中國做交流、談合作。“因為這些行業領袖多半是高盛的合作伙伴或客戶”。她覺得,父親那一代的企業家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歷史終歸要翻開新的一頁。
責任編輯/張元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