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敬雅
摘 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中國夢”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不同的重點,民族獨立和民族富強之夢都是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的組成部分。實現“中國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使命,同時“中國夢”也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夢”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賦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歷史使命,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進程。
關鍵詞:“中國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使命;新進程
中圖分類號:D08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7-0001-02
中國夢是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重要指導思想和重要執政理念,習總書記把“中國夢”定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并且表示這個夢一定能實現。“中國夢”是近代中國以來各種苦難之夢的堆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不僅僅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過程,而且也是不斷推進“中國夢”的進程。因此,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夢”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中國夢”
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和抗爭史。作為有著五千多年歷史文明的古國,卻敵不過西方堅船利炮的一次次攻擊,古老的東方大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華民族淪落到極度苦難和屈辱的境地。近代中國內憂外患,救亡圖存的民族獨立之夢是中華兒女最大的夢想。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實現了民族獨立之夢。“文化大革命”使國民經濟陷入了崩潰的邊緣,此時發展經濟的民族富強之夢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最大的夢想。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將中國夢闡述為“歸根結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一代代中國人的夢想。“中國夢”是近代以來各種苦難之夢的堆積,民族獨立之夢和民族富強之夢都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組成部分。
(一)民族獨立之夢
近代以來,為了實現民族獨立,中國人民和無數有識之士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艱苦的斗爭。從向西方學習先進的文化到學習先進的政治制度,從地主階級的自強運動,到農民階級的抗爭,到資產階級的改良和革命運動,雖然這些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當時中國社會的進步,但是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地,沒有改變中國的命運。堅忍不屈的中國人繼續探索救國的道路。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以先進理論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人成為實現中華民族獨立的領導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救亡圖存的民族獨立之夢得以實現。
(二)民族富強之夢
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人民進行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在探索過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是也出現了很大的失誤——“文化大革命”。“文革”十年,使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取代了“以階級斗爭為綱”,此時,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最大夢想就是發展經濟,實現國家的富強。為實現這一夢想,中國共產黨人實行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并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這一理論體系的指導下,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國家富強之夢得以實現,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正如習近平所說:“經過鴉片戰爭以來170多年的持續奮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光明的前景。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唯一正確的道路。
二、實現“中國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使命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命題是1938年毛澤東同志在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上所做的《論新階段》的報告中提出來的,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開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是中國共產黨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法寶。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探索出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道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使命。
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不同的歷史使命。在救亡圖存的奮斗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使命是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團結并帶領全國各族人爭取民族獨立、實現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國。改革開放以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使命是實現民族富強,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實現了民族富強。黨的十八大以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又有了新的使命,就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十八大報告中指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我們一定要毫不動搖堅持、與時俱進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這著重強調了理論的發展創新對實現“中國夢”的現實意義。兩個百年目標的提出,為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國夢”提出了更切實際的使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不僅僅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理論成果,更是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
三、“中國夢”豐富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國夢”描述了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發展的主線,既有中國的屈辱史,也有中華民族的革命史、建設史和發展史,反映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現在和未來。“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指導,同時也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立足于中國社會的過去、當下與未來,構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時空坐標體系。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圍繞著中國夢在不同時期的具體任務而努力奮斗,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增添了豐富內容。”
在救亡圖存的卓絕斗爭中,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將其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并且在與各種錯誤思想和錯誤路線的斗爭中形成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個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我們黨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黨繼續帶領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夢”的主要任務是實現經濟增長、國家富強。為實現這一夢想,黨和國家領導人開始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在這一過程中思考并回答了“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問題,形成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大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形成的背景下,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繼續進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系統而全面地闡述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十六大以來,黨領導人民積極投身于實現國家富強的“中國夢”的實踐中,并且根據新的發展要求,集中全黨智慧,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這是與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要思想。
四、“中國夢”開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進程
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表明,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才能發展中國。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我們黨帶領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和民族富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歷史和現實印證了作為共產黨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的強大力量。時至今日,偉大的“中國夢”近在咫尺,“中國夢”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賦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歷史使命。“中國夢”的實現是一個長期而艱辛的過程,同時也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征程。實現“中國夢”就要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發展創新,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堅實的理論指導。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首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并對現階段的國情有一個科學的分析,理論創新還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實踐以及國際的交流與合作。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
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展現了馬克思主義強大的力量。毛澤東、鄧小平正是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才能在中國民主革命和中國現代化建設中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飛躍。在這兩大理論成果的指導下,民族獨立和民族富強之夢相繼實現。“中國夢”賦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使命,堅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是在實現“中國夢”進程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首要基本前提。堅持是發展和創新的前提,沒有堅持,何以談發展和創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就是要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并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展馬克思主義,從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
(二)科學分析和認清中國國情
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重要的就是運用它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判斷、分析和解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遇到的各種新問題、新情況,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的有機統一。“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有自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前進道路上面臨著復雜的困難和問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就要求我們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的同時,要從實際出發,認清現階段我國的國情。只有對國情做出正確的判斷,結合中國的實際進行理論創新,才能順利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為實現“中國夢”提供正確的理論指導。
(三)與人民群眾的實踐相結合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思想總是同人民群眾息息相通的,總是直接從人民群眾的實踐經驗和首創精神中吸收營養的。人民群眾實踐的豐富性和生動性,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豐富性、生動性的基礎。習近平同志把“中國夢”闡述為“歸根結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這就把“中國夢”的實現與人民群眾的實踐聯系起來。“中國夢是中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實現中國夢就是實現老百姓的夢,為實現共同的夢想而奮斗。因此,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要與人民群眾的實踐相結合,做到理論來源于群眾又指導群眾的實踐。
(四)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中國夢”既是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夢,也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正如習近平所說:“中國夢不僅致力于中國自身發展,也強調對世界的責任和貢獻;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中國夢”的實現需要在中國與世界的良性互動和互利共贏中開拓前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與創新也不能僅僅局限于中國的實際,還要具有世界眼光,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與不同國家、不同文明之間平等交流、相互借鑒,積極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站在時代的立場上,這樣才能適應復雜多變的國情和世情,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正確的理論指導。
正如恩格斯所說:“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發展和創新馬克思主義,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習近平關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5]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2-01-30.
[6]孫紅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中國夢”[N].光明日報,2013-05-05.
[7]唐虹.論中國夢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J].新西部,20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