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華
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心血管科,南昌330006
心理和行為干預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護理中的作用
劉麗華
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心血管科,南昌330006
目的研究心理和行為干預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護理中的作用。方法選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160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80例。觀察組給予心理護理和行為干預,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比較兩組的護理效果和護理質量評分。結果護理后,兩組的SAS和SDS評分均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的SAS和S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質量總評分為(94.7±3.6)分,高于對照組的(78.6±4.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心理和行為干預措施能顯著改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其生存質量。
心理護理;行為干預;老年心血管病患者
基于老年人自身機體能力的下降和各器官功能的哀退,近幾年來我國心血管疾病患者逐漸增多,而此類疾病給患者的正常生活、身心健康均造成嚴重影響[1]。心血管疾病的病程較長,且具有發病原因復雜、需反復住院治療等特點,導致患者的生活質量顯著下降,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不利于疾病恢復[2-3]。本研究在治療過程中給予患者恰當的護理干預,以提高治療效果,改變其不良情緒,提高其生活質量。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160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80例。觀察組男性62例,女性18例;年齡62~79歲,平均(70.5±2.7)歲。對照組男性64例,女性16例;年齡61~78歲,平均(71.3±2.5)歲。納入標準[4]:患者符合WHO關于老年心血管疾病的相關診斷標準;通過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的測定,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和抑郁狀況;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5]:患有重大疾病、精神疾病、存在嚴重家族病史的患者。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主要為環境維護、病情查看、藥物使用指導等基本護理措施。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強心理護理及健康行為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1.2.1 基礎護理首先為患者建立病歷檔案,此檔案應對患者的基本情況加以記錄,其管理人員為專業護理人員。主動和患者及其家屬進行交流、溝通,努力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促使患者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并積極配合護理工作。采取集中干預與個別護理結合的方式展開護理干預,每周進行咨詢、輔導及討論2~3次。
1.2.2 心理指導在患者入院后為其講解醫院環境,對其煩躁、緊張及抑郁等不良情緒加以理解。主動和患者交流,為患者介紹成功治療的病友,以此激起其治愈信心。通過辦板報、發放宣傳手冊等形式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及變化規律,并告知藥物治療可取得的效果及用藥注意事項,增強其自我保健的意識。
1.2.3 飲食干預給予低鹽低脂易消化食物,科學合理搭配飲食,保障營養均衡;少食多餐;可攝入新鮮瘦肉類和牛奶等優質蛋白,不飲含有酒精、咖啡因等飲料。
1.2.4 行為干預措施①保持良好心態:必要時護理人員要幫忙患者調整心態,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講解心理和生理等方面的知識,鼓勵其減輕心理負擔,積極面對疾病,保持樂觀心態,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②加強心理護理:一般陌生環境會給老年患者的飲食和睡眠帶來嚴重影響,因此,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的言行和心理狀況,并通過相應的護理措施進行護理干預,針對患者可能出現的不良情緒實施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在第一時間發現患者出現的異?,F象,并及時報告主治醫生。積極同患者交流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穩定患者不良情緒。③行為干預:護理人員在患者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指導其做適量運動,并通過圖片、口頭等方式向患者講解早期康復鍛煉的重要性,促使其循序漸進的運動;指引患者嚴格按照醫囑用藥,避免自行停藥或是減少藥劑量;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提高自身免疫力;在患者出院時,指引患者多加鍛煉,出現異?,F象及時到院復查;護理人員鼓勵患者做一些可做到的動作,鼓勵其做家務、看報、讀書或散步,并積極同周圍人交流溝通,正確樂觀地面對疾病及生活壓力,激發患者重歸社會的信心及勇氣。
1.2.5 家庭干預為家屬講解患者的疾病情況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項,告知家屬其言行及情緒均可對患者的治療信心、心理狀況造成影響,因此,在面對患者時應保持良好的情緒,并給予患者鼓勵和安慰。若患者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可鼓勵其參與部分社會活動,打消其“我是一個需他人照顧的病患”的心態,使其認識到自身仍是對社會有用的人,從而提高其康復信心;若患者為自費治療,則應盡可能地減少其治療費用支出,以減輕其經濟負擔。
1.3 觀察指標[6]
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SAS和SDS評分、護理質量總評分進行統計和比較,其中SAS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0分,輕度焦慮50~59分,中度焦慮60~69分,重度焦慮>70分;SDS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3分,輕度抑郁53~62分,中度抑郁63~72分,重度抑郁>72分。采用我院自行擬定的護理質量滿意調查表調查兩組患者對護理質量的評價[7],內容包含服務態度、服務及時性、管理規范性、綜合素質和病房環境,分別為25、25、20、15和15分,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對護理質量越滿意。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處理相關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和SDS評分的比較
護理后,兩組的SAS和SDS評分均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的SAS和S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和SDS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和SDS評分的比較(分,±s)
與同組護理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P<0.05
?
2.2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的比較
觀察組護理質量總評分為(94.7±3.6)分,高于對照組的(78.6±4.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的比較(分,±s)
與對照組比較,*P<0.05
?
心血管疾病具有起病隱匿、發病突然和預后較差等特點[8],同時加上老年患者自身機體抵抗能力下降、各重要器官功能逐漸退化[9],因此,若不能及時給予科學有效的治療護理措施,極易出現死亡現象[10]。心血管疾病給患者帶來較大的影響,心理影響是其中之一[11],因此對患者進行治療時應給予相應的心理護理,緩解其不良情緒,促使其積極配合治療[12]。護理人員應高度重視心血管疾病患者,對其做好飲食和心理輔導,指導其食用低脂、低鹽和低熱量的食物[13],同時多食水果和粗纖維食物,保障患者營養均衡[14]。積極同患者交流溝通,充分了解其心理和生理狀況,并制訂有針對性的康復計劃,促進其早日康復[15]。很多患者因突發疾病而適應不了患者這一角色,或者覺得自己給家庭造成了巨大負擔,故而心理易出現沮喪、絕望等不良情緒,甚至不少患者有放棄治療的念頭。此時,護理人員應重視為患者開展心理護理干預,以適當的方式為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消除其關于疾病的不良認知,從而增強其治療信心。同時還應做好家屬的心理指導,這是因為家屬的情緒和言行均可影響患者的心理認知。另外,可為患者介紹一些治療情況良好的同類疾病患者,組織不同患者開展交流與溝通,使患者對疾病的治療有一定認知,增強其治療信心。除此之外,患者家屬應給予其相應的鼓勵和安慰,讓其感到沒有被忽視,依舊受到家庭和社會的重視,并不是大家的累贅[16]。
本研究中,觀察組護理后的SAS、SDS評分和護理質量總評分分別為(41.0±1.5)、(42.3±1.5)、(94.7±3.6)分,對照組患者分別為(48.5±2.4)、(49.1±2.0)、(78.6±4.1)分,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心理和行為干預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中具有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心理和行為干預措施能顯著改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其生存質量,改善其預后。
[1]辛紅菊,張曉君,盧秋玲,等.合理情緒療法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心理護理中的作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8,28(6):604-605.
[2]阿依古麗·吾甫,陳義.心理護理干預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情緒障礙的影響[J].醫學信息,2013,26(11):427.
[3]傅升華.心血管病危險因素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14):43-45.
[4]汪芳.心理護理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臨床護理中的效果[J].大家健康,2013,7(10):64.
[5]王萍,何乃艷.心理護理模式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護理效果分析[J].工企醫刊,2013,26(6):458-459.
[6]張欣.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失眠的護理干預效果探討[J].繼續醫學教育,2015,29(6):78-79.
[7]丁宇.多廿烷醇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調脂治療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5,17(6):575-579.
[8]孫琿.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臨床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27):175-176.
[9]李媛媛.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護理對策[J].內蒙古中醫藥,2015,34(3):133-134.
[10]鄧海明.社區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用藥安全管理[J].健康研究,2015,35(2):218-219.
[11]盧佳仕.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11):242-243.
[12]侯曉平,張婧,王玉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高尿酸血癥與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5,18(2):116-119.
[13]李洋陽,李沙,陳蘇明,等.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心電監護下微創拔牙護理安全管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5,21(4):115-116.
[14]孫美雪.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臨床效果[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4,27(17):2360-2361.
[15]冷衍英.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療效觀察[J].醫學美學美容,2014,23(6):264-264.
[16]林芝,鄭云,林嫻.老年心血管病住院患者的護理安全管理[J].右江醫學,2014,42(6):707-710.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in the nursing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LIU Li-hua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Hospital Affiliated to Jiangx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Nanchang 330006,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in the nursing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Methods 160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dmitted into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4 to August 2015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random.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psychological nursing an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The nursing effects and nursing quality score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After nursing,the SDS and SAS scores in two groups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before nursing,and the SAS and SDS score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total score of nursing quality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94.7±3.6,which was higher than 78.6±4.1 of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can evidently relieve the unhealthy emotion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Psychological nursing;Behavioral intervention;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473.5
A
1674-4721(2015)12(b)-0195-03
本文編輯:李秋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