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 凡
隨著廣播電視的日益發展,直播類節目越來越多,新聞性節目直播漸成常態。新聞性直播節目的迅速發展呼喚更多與之相適應的主持人。直播節目對主持人的要求相對更高、更嚴格,新聞直播主持人更應該加強自我把握控制能力的修養。
直播節目要求主持人能夠完美地組織和展示直播過程。與錄播節目不同,直播節目中主持人的表達具有瞬時性,說出去的話不能通過后期剪輯刪除。節目雖然也有文本和預案,但節目臨時變動的情況會經常發生。因此,主持人必須熟諳解決各種情況的技巧,具有隨時根據變化隨機應變的能力。
迅速熟悉稿件,做好直播應對。在直播過程當中調換稿件的播出順序,插入還沒來得及看一遍的最新消息,都是家常便飯,主持人沒有一定的專業功力和心理素質是拿不下來的。直播中的諸多周折受眾并不知情,主持人在前臺出頭露面的表現卻歷歷在目。面對發稿程序與計劃不符的情況,主持人要不慌不忙,迅速調整思緒調換程序,電視主持人可以通過觀察畫面跟進報道。如果現場出現突發情況,主持人又無從知曉時,切忌主觀臆測,憑經驗輕易下結論。較為妥當的做法是,說一些模糊性的字句或概括之前發生的情況,爭取一定時間,等有了準確情況后再告之受眾。這里需要提到一點,直播時主持人要時刻保持直播狀態,心無旁騖,不經意的疏忽和放松都會造成紕漏。
根據直播進程,把握節目節奏。主持人在演播室需要有效把握直播進程和節奏,按照節目的需要組織調度第一現場和關聯的各個現場,發揮主導、調度等作用,并要通過自身的語言和統籌調度能力組織整體節目的運轉,保證運轉順暢流程準確,取得良好的播出效果。在有嘉賓參與的新聞訪談類節目中,主持人還要注意控制嘉賓的說話時間,有效完成話題的承接轉場。優秀的新聞直播節目主持人會讓整個節目看上去張弛有度,自然流暢。當然,主持人的控場能力要建立在對所主持節目的充分掌握、積極參與上,所謂功夫在詩外正是這個道理。
有備無患,特殊情況從容“救場”。在舞臺上救場如救火,在直播過程中也時常需要救場。比如,由于時間緊迫現場視頻、音頻不能及時送達,或者與前方連線突然中斷等等,這些突發和未知的情況都需要主持人去轉承和填充。這些不確定性不僅是對新聞直播主持人功力的考驗,也是新聞直播的魅力所在。要從容應對,就需要主持人事先對所報道的新聞事件的相關信息熟稔于心,做到出口成章且言之有物,盡自己所能化險為夷。另外,直播過程中一旦發生意外,主持人還要注意配合導播指令,在受眾未察覺的情況下把這些空白填好。2009年筆者主持大連電視臺夏季達沃斯直播節目《成長的力量》,原定下午5點切入現場的開幕式和總理講話,因故延遲了40多分鐘,因為在直播之前筆者做了充分的準備,對達沃斯會議主題和嘉賓的背景都比較了解,心中有數,所以處變不驚,較好地調動嘉賓填補了時間的空缺,完成了與前方的無縫對接。
筆者從事新聞直播節目十余年,摸索出一些應對以上情況的方法。如主持人與現場記者的連線,在上下班高峰時常遇到通訊故障,主持人可以按照導播的提示切換話題,告知觀眾稍后繼續連線,避免反復呼叫提問,讓問題在屏幕前放大。再如有時現場畫面突然中斷,這時信號往往會切回演播室,主持人可以在簡單向觀眾交待解釋信號故障后,不動聲色繼續下面的內容。
如果說控制場面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在于主持人的經驗積累和技巧熟稔的話,那么主持人的情緒把握和控制則更多在于良好的心理素質,有無較強的抗外界干擾能力和適應各種環境條件的穩定心境,做到在直播中可以進行心理調節,控制情緒,排除雜念,全身心地投入到節目中,避免各種不良情緒。
首先,克服以我為中心的情緒。直播中主持人不能唱獨角戲,而要與其他臺前臺后人員合作,要克服以“我”為中心的表現欲,樹立整體意識。一是與搭檔搞好合作。主持人不僅要知道自己在說什么,還要注意搭檔在說什么,在與搭檔的交流和對話當中傳達新聞信息和主要觀點。二是與導播搞好合作。直播時主持人注意力高度集中,對直播間外面發生的事情不甚了解,導播就成為連接后臺工作室與前臺演播廳的關鍵人物。筆者的經驗是事先一定要溝通,對導播的口令要非常清楚,對導播的工作習慣要了如指掌。遇到不明白有疑問之處,要及時與導播進行溝通,確保萬無一失。三是與現場報道的記者搞好合作。主持人要通過與記者連線,掌握記者采訪到的最新新聞信息,迅速理出受眾最想知道的部分,轉化為一個個問題,適時拋給現場記者,而且提問要簡潔明了,方便記者回答。主持人可以通過提醒、提問、追問等方式,幫助記者突出重點,也便于受眾接受。
其次,避免“喧主奪賓”。“喧主奪賓”是主人限制客人的話語之不得體。如節目請有權威、有特點的人士或當事人做嘉賓,講述與自己有關的新聞和背景,比主持人去講述和評論更有說服力、感染力。但有的主持人看到嘉賓講述不流暢或抓不住要領時就越俎代庖,自己侃侃而談,只給嘉賓留下一個“是”字來證明主持人說得對。這種“喧主奪賓”顯然失去了請嘉賓的意義。筆者曾主持的訪談節目《2012面對面》,邀請相關委辦局領導對百姓感興趣的問題答疑解惑。面對這些嘉賓由于缺少上直播的經驗、緊張和跑題在所難免的困境時,筆者作為主持人事前仔細了解了嘉賓的相關背景和情況,與嘉賓商定了講述的要點,直播前還帶嘉賓熟悉了演播室的環境,以減輕壓力和陌生感,節目中嘉賓出現跑題或者拖沓的時候再不露痕跡地引導,讓嘉賓把要講的內容都自己敘述出來,節目的收視率和受眾滿意度都較好。
第三,拉家常不能太隨意。有的主持人追求與受眾“零距離”的效果,有時會嘮起與節目無關的家常嗑,這必須有所節制。如某電臺早新聞節目一位主持人在開場白中說:我們倆上班早,來不及吃早飯,今天就合吃了一碗方便面。話音剛落,馬上就有受眾打進電話說:兩個人才吃一碗方便面,別餓壞了,等一會兒我給你送幾箱去。還問:你們吃什么牌子的方便面?主持人回答:什么牌子的不在乎。受眾的熱心令人感動,主持人的憨厚也挺可愛,但這些過于隨意的對話在新聞直播節目中出現,占用了新聞有效的傳播時間,是主持人的大忌。
《中國廣播電視播音員主持人職業道德準則》規定,主持人的責任是“真實報道新聞,正確引導輿論”?!耙哉_的輿論引導人”是所有節目都要堅持的,新聞性節目更是責無旁貸,主持人要身體力行。
首先要完整地宣傳有關法規政策,避免片面性。國家的法規和政策是各類節目宣傳的重點,宣傳時一定要正確、準確,不能斷章取義。有一次,某電臺兩位主持人在新聞開場白中討論起信不信佛的問題,其中一位說:“我在普陀吃了蛇,不一會兒心里非常難受。就想,可能是我剛才拜完佛就吃蛇了吧?”這時有受眾打進電話問:“你倆信不信佛?”兩位主持人先后說,“黨員不信佛,共產黨是無神論。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可以信佛?!薄拔覀儾恍欧稹?。宗教信仰是一個很嚴肅的話題,主持人在直播節目隨意談論已經不妥,回答受眾咨詢又講到憲法中“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就應該把國家有關宗教信仰的政策法規都宣傳到,以免令人產生片面性理解。主持人作為廣播電視媒體新聞節目的“形象代表”,其新聞實踐活動必然要遵循新聞報道的規律和原則——真實、準確、客觀、公正,這是新聞節目主持人的基本準則,也是最高的準則。
其次要避免盲目跟進新媒體妄加評論?,F在一些新媒體、自媒體發表的情緒化的信息比較多,主流媒體不應該盲目跟進。如在報道“走廊醫生”蘭越峰事件時,該醫生曾一度被媒體一窩蜂地塑造成反過度醫療、反體制腐敗的孤膽英雄,造成不小的社會影響。最后《新聞調查》將其還原,不過是一個為一己私利,綁架了醫院甚至整個醫療行業的醫生。蘭越峰雖然最終褪去光環,但當地政府與其所在醫院、患者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造成的社會負面影響一時也很難挽回。這其中媒體的自以為是,越俎代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面對新媒體帶來的信息量的激增,作為傳統媒體的新聞從業人員,尤其是新聞節目主持人要以事實為準則,有效過濾不良信息,對未經核實的信息不妄加評論,避免以訛傳訛。(作者單位:大連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