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美權 陳云峰
近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出《關于廣播電視節目和廣告中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通知》,要求各類廣播電視節目和廣告應嚴格按照規范寫法和標準含義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字、詞、短語、成語等,不得在成語中隨意插入網絡語言或外國語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紹根據網絡語言、仿照成語形式生造的詞語,如“十動然拒”“人艱不拆”,等等。通知一出,輿論嘩然。
廣電總局頒布禁令,首先是廣播電視傳媒的特性決定的。電視節目和廣告不是單純的宣傳和娛樂,還擔負著宣傳教化的特殊功能。這個功能,不僅僅表現在宣傳弘揚主流價值觀,還在潛移默化中傳承祖國文化精髓。如何保持祖國語言的干凈純粹,引導全社會規范使用語言,不僅是每個公民的義務,更是文化主管部門的責任。其次是語言的本質所決定的。語言作為民族文化根基,就像刻在血脈中的遺傳密碼,必須保證穩定性、嚴肅性和權威性,不能在傳承中產生“基因突變”,導致走樣變形。如果在電視或者廣告中生造成語或者通過諧音、同音濫用、亂改經典成語,這是對祖國語言瑰寶的輕佻和戕害。尤其出現在文化傳播者嘴里,更容易誤導公眾。
基于語言文字的工具屬性和 “約定俗成”的固有特點,對網絡語言進行規范完全有必要。然而,在對待網絡新詞時不應草木皆兵,而應因勢利導、去偽存真。比如多舉辦一些諸如《漢字英雄》之類的節目,適度引導加上語言文化本身的凈化能力,去蕪存菁,才是語言文化的發展之道。又如在教育部2010年11月25日發布的年度新詞調查報告中,包括“蟻族”、“釣魚執法”“秒殺”“躲貓貓”等在內的396個詞語成為2009年的新詞條。這種直面現實、順勢而為的態度或為可取。
面對來勢如潮的網絡語言,我們既要樂見網民的文化創新,又要認真研究其生成規律和合理含義。對紛繁雜亂的網絡新詞,要定期組織專家團隊審讀和研討,通過疏堵并舉、揚棄兼顧的科學篩選,由權威部門對詞語“黑戶”漂白,以為民眾交流和媒體宣傳提供“規范”后的新鮮詞匯。只有將通用語言與網絡詞語的關系由“對立”轉為“融合”,才能不斷為漢語言發展和媒體宣傳注入新鮮話語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