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林
作品創作如何獲得廣泛的傳播性,是創作者孜孜以求的命題。在傳播學領域,內容分析法的形成與發展為認清和解釋傳播規律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內容分析法形成的過程中,眾多研究者以各自不同的角度進入內容分析研究領域,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從筆者近十年的電視節目創作實踐體會看,無論是事后評估節目水平還是事前指導節目創作,孫玉勝提出的“十元素分析法”都是一個方便實用、相對可靠、極具指引性的判斷指南。
根據孫玉勝的歸納總結,一個受眾藝術作品如果更多的具備下列構成元素,則它就會更多地吸引大眾的注意力,也就是俗話說的“好看”。這十大元素是:懸念、沖突、信息、災難、揭秘、真情、真知、犯罪、明星、現場。“十元素分析法”最大的價值是對紛繁復雜的受眾注意力傾向做了比較系統精確的簡化,提供了評估一個作品誘發大眾注意程度的方向性指標。孫玉勝“十元素分析法”提出的背景主要是針對電視節目受眾的,但在筆者看來,它適合于面向所有受眾藝術作品的評估,諸如電影、戲劇、文學等,應用它人們至少可以簡易地評估作品的“好看好聽”程度,更可以簡易地確立作品創作的思考重心。
《文明的感動》頒獎典禮(以下簡稱典禮)是大連臺2005 年為慶祝大連市榮獲全國首批文明城市稱號而創辦的以頌揚贊美模范人物為核心內容的典儀形式電視晚會。從2005 年開始至2011 年筆者連續創作執導了七屆該節目,多次榮獲遼寧省社教類節目一等獎。該節目的結構參照了央視《感動中國》的體例,但在其基礎上有所發展和創新。筆者在創作過程中實踐和遵守了傳播規律,尤其是遵循了“十元素分析法”的指引,保持了該節目的高品質。
人物是典禮成敗的關鍵。總結七屆《文明的感動》頒獎典禮,所有編導都有一個共識,人物選對了,典禮至少就成功了60%。按照傳播規律,《文明的感動》應該按照什么標準來篩選人物呢?讓我們來看看“十元素分析法”中的幾個相關元素:信息、災難、犯罪、真情、真知。
首先我們來解剖一下信息這個元素。社科領域以及新聞領域描述同樣概念往往使用的是消息一詞。而消息和信息有最本質的差異,不是所有的消息都具備信息量,一條消息對已經完全知道的人而言,它的信息量是零。因此包含未知的、新鮮的內容的消息才能被稱作信息。我們對人物選擇的第一個標準就是人物本身的事跡或身份是否具有更大的信息量,即人物和事跡本身是否具有未知性、獨特性和鮮見性。首屆《文明的感動》的首位獲獎人物登上了“典禮”的舞臺,恰如頒獎詞所描述的那樣:“他只做了一件小事,卻值得我們長久的找尋……他以獨具創意的行為溫暖了整個濱城。”這位獲獎人物叫馬全云,是一位出租車司機。他所做的一件“小事”是:嚴冬天氣,因為地下自來水主管線爆裂,一所小學門前形成了寬闊的水流,恰好趕上放學時間,他打開了出租車的兩個后門,掀起了后座,幫助接孩子的爺爺奶奶以及孩子跨過那條水流,用自己的車架起了一座“愛心橋”。這個人物,論身份極平凡,論貢獻,很細微,然而論感動,撼動全場。這是因為這個人物身上擁有極其豐富的信息量。
對于災難、犯罪,人類有著天然的關切。也正是受這樣“元素”的指引,災難以及犯罪背景下的人物成為“典禮”篩選人物的視線聚集區。七屆“典禮”,“救危解難的大連消防群體”,“重返火場的雙胞胎兄弟”,“風暴潮中的退伍軍人”,“解救人質的警察群體”等頻頻出現在《文明的感動》的舞臺上,不是自然而然,而是編導團隊基于“元素”的指引有意為之,因為我們要做有傳播力的節目。
真情與真知。對于以感動為取向的“典禮”而言,真情是編導組貫穿始終的人物遴選標準,看過《文明的感動》節目的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幾乎所有的入選人物都是有真性情的人。曾有一個在大連小有名氣的殘障人士給節目組打電話希望入選“典禮”。節目組派編導考察后得出的結論是:此人幾年間的確做了一些好事,但他是一個想通過做好事獲取功利的人。想通過做好事獲取功利對社會基本無害,然而一個人做好事如果不是源自內心的善良,就不會有真性情,這樣的人就無緣登上典禮舞臺。《文明的感動》還有意選擇了在探索未知領域做出重大成就的人,如大連理工大學錢令希教授、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楊學明科研團隊等,從表面的情感濃度來說,這樣的人物一般都會弱一些,然而他們身上有“真知”。幾年的“典禮”實際效果表明,承載真知的人物具有很好的傳播力量。
關于明星這個元素,孫玉勝的解釋是大眾知曉的有廣泛影響力的生命個體或團隊。然而,不是所有類型的有廣泛影響力的生命個體或團隊都具有傳播效應,例如木訥無趣的科學泰斗、商界大亨等。以筆者所見,明星這個元素最核心的品質是具有愉悅大眾的功能,當然這不是指明星必然來自演藝界,一些善于言辭、生動有趣的政界人物,科技泰斗也可能具有明星的品質。2007 年,電視劇《士兵突擊》大受好評,在那一年,風暴潮中呵護生命的退伍軍人寧原琪入選《文明的感動》2007 年度獲獎人物。筆者邀請了《士兵突擊》的幾位主演張譯、段奕宏、張國強作為頒獎嘉賓參與典禮,并為此專門設計了“大連鋼七連”成立的橋段。從現場效果上來看,形成了一個預期中的高潮。雖然從典禮的內在邏輯上看,這些明星的出現不合文理,稍有不當,就會造成喧賓奪主、偏離主題的硬傷。然而,幾位明星的參與,幫助我們擴大了傳播的效果。
非但是在人物篩選環節,“典禮”的人物訪談、頒獎、頒獎詞等環節,“十元素分析法”也可以發揮出色的指導作用。
2007 年,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八十周年,本臺擬定了舉辦一臺紀念晚會的方案。報送市委宣傳部后,方案得到部領導的高度稱贊重視,經請示后,該方案升格為大連市社會各界紀念建軍八十年的主題活動。為什么僅僅是紙上的方案就會得到領導層面的認可?接下來筆者以“十元素分析法”來對該晚會方案做一下評估,來論證一下它為什么一定是一臺好看的晚會。
首先,這是一臺擁有密集信息量的晚會。在此之前,由筆者參與策劃的紀念長征勝利七十周年大型媒體行動《七十年后的心愿》和回顧大連地區軍民共建史的系列報道《功勛》,為晚會積累和提供了大量的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趣聞軼事。看完晚會后,市委主要領導同志感慨的表示,這臺晚會呈現的是一部鮮活可感的大連地區雙擁共建史。
其次,這是一臺凝聚真知灼見、飽含真情實感的晚會。建軍八十年的時間跨度使得本節目必須有宏大敘事:“八一,這是漢語詞匯中筆劃最簡單,書寫最容易的兩個漢字,然而在中國人民心中,這卻是意義最非凡、氣勢最雄偉的一個偉大詞匯。”整臺晚會,類似的箴言警句式的主持詞幾乎貫穿始終,之所以要語不驚人死不休,因為宏大敘事必須要有真知灼見。然而更見編導功力其實是細節呈現。白巖松有這樣的觀點:“偉大的作品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創造了偉大的細節。沒有六月飛雪你能記住竇娥嗎?沒有桃園三結義、沒有草船借箭你能記住三國嗎?”的確,因為只有細節才能夠完美呈現真情實感。為表現我軍抗美援朝這樣一個重大歷史題材,筆者專門從微觀著眼,安排創作了以兩位烈士遺孤懷念父親為主題的音詩畫情景表演《致父輩英雄》:一位生下來就沒見過父親的兒子和一位不知道身邊的父親就是魏巍筆下松骨峰戰斗幸存下來的英雄的女兒,以痛徹肺腑的思念感染全場。為表現新時期黨和政府對軍人軍嫂的關愛,一段軍人丈夫和軍嫂深情的夫妻對唱把“軍嫂進社區”活動詮釋得高潮迭起。類似的情感細節在全篇五幕中都有呈現。
再次,這是一臺明星云集,巧妙借用戲劇化演進結構的晚會。整臺晚會,好似一步完整大戲里的角色,李前寬、翟俊杰、劉世龍、張金玲、高強、馬玉濤、李雙江等演藝界明星依照“劇情的規定”漸次出場。演出結束后,著名導演翟俊杰特意向筆者索要晚會光盤,認為很受啟發。為什么要煞費苦心的借用戲劇結構?熟悉戲劇常識的人都知道,戲劇里面有懸念和沖突。在本場晚會第一幕:戰斗英雄譜中,晚會除了通過大屏幕精編的戰爭電影片段的廝殺展現直接的沖突外,還精心展現了從未見過英雄父親的兒子百轉千回的內心沖突,以及發現默默無聞的父親是個大英雄的女兒的劇烈情感激蕩;在第三幕:魚水情誼深中,因為隨軍而失去工作的軍嫂同陌生環境以及無所事事的現實困境間發生沖突而呈現的彷徨無助的狀態,都牽動人心。由此,筆者認為,文藝類晚會如果能夠成功的借用戲劇化手法或者以戲劇化來結構,一般來說都會是一臺高水準的晚會。
近兩三年,隨著《中國好聲音》《非誠勿擾》等模式化節目的紅火,電視熒屏的娛樂形態正在發生顛覆性的變化。仔細分析這些類型各異的節目,它們恰好系統完美地應用和呈現了“十元素分析法”所揭示的注意力規律,大量的采用制造懸念、強化對抗,營造沖突、渲染情感、活用明星等元素變量,從內容到形式,“十大元素”在其中都幻化出了神奇的魅力。當然,“十元素分析法”也并不是一個盡善盡美的節目創作指南,從筆者的創作實踐來看,至少還有兩個形式元素也很重要,這兩個元素是強度和節奏。至少內容元素以什么強度呈現,元素與元素之間以怎樣的節奏轉換,對節目面貌也是有很大影響的。至于其他元素,還有待于同仁們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