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紅
對于主流媒體來說,時政新聞是新聞欄目的“主菜”,體現的是政治性和宣傳性,節目形態以程序化、嚴肅化的面貌呈現。但縱觀近兩年中央新聞媒體的時政新聞,感覺卻有些許不同,尤其是對領導人活動的報道,在嚴肅中多了些柔情和暖意,時政新聞的播出理念似在悄然改變。而體現這一改變的,筆者以為就是“畫面細節”的恰當運用。
電視畫面細節構成了電視畫面美感的傳達,是人們觀看電視產生情感認同的關鍵要素。電視時政新聞如何充分運用電視畫面語言達到傳播預期?我們從央視《新聞聯播》播出的幾則時政新聞中擷取幾個細節來作分析。
細節一:2013年3月22日,習近平當選國家主席后,首次攜夫人出訪到達俄羅斯機場,當他們手挽手走下舷梯時,給了世界一個驚艷的亮相。
細節二:2014年11月17日,習近平在澳大利亞訪問期間,彭麗媛在參觀中伸手撫摸小袋鼠時,習近平在旁笑著小聲提醒“它不讓摸頭的”。
細節三:2014年11月18日,習近平參觀“雪龍號”科考船時,登上船艙后伸手拉彭麗媛的瞬間。
這些充滿著溫暖和柔情的畫面細節,給嚴肅的時政新聞增添了濃厚的人情味和親和力。而習近平夫婦和睦恩愛的形象不僅符合中國傳統文化對家庭關系的期待,同樣也符合西方文明對夫妻關系的認同。這些細節不僅向國人展示了“第一家庭”形象,更給國際社會塑造了一個開放自信的“中國形象”。
長期以來,我國時政新聞報道多是程式化的活動,比如領導人出訪的報道,中規中矩嚴肅有余,即使是夫妻同行的場合,也不見兩人之間的些許互動。因此,時政報道呈現給觀眾的感覺總是刻板、缺少人情味。而今央視新聞報道中展現的這些充滿人情味的細節,迅速讓人感受到一股新風,在外交場合產生較強的親和力。
細節:2014年3月22日央視《新聞聯播》中,李克強來到內蒙古某棚戶區居民家中,在與這戶人家的大人交談時,一名躲在衣柜里的小孩爬出柜子,鉆進了被窩,并露出了一個光屁股。
這一畫面令許多觀眾記憶猶新。這個細節畫面真實地反映出至少兩個事實:一是領導人對棚戶區的訪問完全是隨機的,沒有任何事先安排。二是新聞的傳播理念在變。按照以往的經驗,在新聞報道中尤其是時政新聞中出現光屁股小孩這樣的“毛邊”鏡頭,編輯完全可以用別的鏡頭替換。本則新聞播出之后,立即在網上瘋狂轉載。對于這段不加修飾真實到“光屁股”的畫面,廣大網民予以熱情的肯定。而央視在《新聞聯播》時政新聞中將之大膽亮相,廣大觀眾也給予了全面認可。由此可見,這樣的細節鏡頭,不但沒有損害時政新聞的傳播效果,反而體現了中央領導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的親民作風;不但沒有給新聞報道“減分”,反而給新聞傳播效果和領導人形象“加分”。
畫面細節可以傳達很多普通畫面無法傳達的東西,它包含著更豐富的信息,能夠傳遞無窮的蘊含。
2012年12月,在中共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履新一個月之際,新華社從23日開始連續3 天對外播發“中共高層新陣容”人物特稿及相關圖片。專稿的形式詳細講述了領導人的學習及從政經歷,配發的圖片也是生活中點滴瞬間的抓拍,真實、親切沖擊著群眾的眼球。這一組特稿一經刊出即成為港澳臺多家媒體的頭條內容,在國內也引發公眾的廣泛關注和熱議。之所以這組照片會如此引發關注,是因為它讓人耳目一新。
這種刊發介紹文章和配發家庭照片的方式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增加了親近感。普通民眾可以從這些報道中,感受政治家也是常人,他們與自己一樣,會牽著母親散步,載著孩子騎自行車;他們所經歷的事情,我們也曾經歷。領導人走下神壇,走到群眾之間,他們植根于平民、起源于草根的從政情懷,大大增強了人們對領導人物人格、追求、政治抱負的深入了解,也增加了人們對他們執政的希望和信心。
細節畫面廣泛應用在時政新聞中,是傳播理念改變的風向標,是編輯有意識地“留毛邊”,有意識地讓領導人形象不那么遙遠和高大,使新聞回歸原生態,貼近民眾,無需做作,也無需“預演”,充分滿足了受眾的收視情感需求。“把宣傳效果放在第一位”,這一時政新聞傳播理念,正是需要我們進一步學習和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