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霄
當民族器樂遇到“微信”
■王思霄
民族器樂是中華民族文化瑰寶中最為璀璨的一朵藝術奇葩,她帶著自己血脈中跳動的音符與旋律,用特定的表現方式傳承著中華民族的“真、善、美”。然而,在微信等新興媒體的迎接和挑戰下,民族器樂應怎么樣才能探尋到更為適合自身傳承發展的空間,這是新時期民族器樂工作者都應思考的課題。
現如今,微信已經“入駐”絕大部分智能手機,據統計,目前微信的用戶數已超過6.5億,月活躍用戶超過4.7億。無論是社交還是營銷,微信由于其強大的傳播功能以及其廣大的受眾得到了廣大微信用戶以及各類行業、商戶的青睞。微信官方的公開信息顯示,截至2014年底微信公眾號的總數已超過800萬。微信平臺在各行各業的運用受到了高度重視和極大推廣,目前器樂也有效利用了微信這一平臺,根據“微信公眾平臺”(http://www.anyv.net/)統計,民族器樂類微信公眾賬號已注冊上千個。因此,民族器樂的傳承必須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緊緊抓住微信平臺迅猛發展帶來的新機遇,將微信平臺的功能運用到民族器樂傳承的各個環節。
微信的“微傳播”模式使得微信交流更加自主、平等,為微信用戶提供了能夠釋放個人自由的活動空間和獨立平臺,這種自主平等的傳播理念也給民族器樂創作帶來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微信平臺使得音樂實踐行為的三個基本環節——“創作、表演與欣賞”都更具自由和個性,微信平臺作為自由空間創作具備極大自由度,民族器樂創作者均可盡情釋放藝術激情并隨心而欲創造和探索藝術語言。器樂創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因不再受到人為干擾和人為導向,也不考慮個人、組織喜好和肯定,自身感受是創作的做大動力,故而其個性化的創作觀念與思想能夠得到最大解放,進而創作出極具特色原創作品。例如,成立于2010年末的民族器樂組合——“麗樂團”,由周健楠(古箏)、張琨(琵琶)、孫婷(二胡)、楊松梅(揚琴)、孫源(笛子)、雷瀅(獨弦琴)組成,這六位成員曾是紅極一時的“女子十二樂坊”中的元老級功臣。她們認為,通過微信等自媒體,在音樂創作方面能參與的更多,更有自主性和針對性,同時,微信平臺的互動交流功能,可以幫助她們更好地了解器樂愛好者的需求和感受。
現如今,相比較冗長的文字內容,微信用戶更加傾向于點擊觀看微信中傳播的音視頻內容,微信平臺逐漸由“文字為主”轉為“音視頻為主”,在這一趨勢下,微信平臺的自由空間使更多的“草根”藝人可以自由地把自己演繹的器樂作品通過音視頻的形式呈現給廣大微信用戶。例如,在百度視頻中僅搜索關鍵詞“器樂、牛人”,即可檢索到972條由民間器樂愛好者上傳的音視頻器樂作品,而這些作品都可以通過微信等形式進行傳播。某種意義上說,微信為民族器樂的發展與普及提供了方便,因為微信平臺的開放性與包容性,為民族器樂的傳播掙脫了舞臺、樂隊等原有的束縛,所以無論是“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都能在微信平臺找到適合自己傳播的空間。
一方面,微信平臺代為民族器樂的傳播提供了機遇,最主要體現在微信平臺最大程度地實現了資源共享。跟傳統媒介比較,微信屬于新興媒體,即數字化媒介,它具備信息量大、不受國界限制、傳播者自由、傳播方式手段多樣、傳播速度迅速等諸多特點,而且微信已經融入人們日常生活之中,并已經成為人們口袋中的“利器”。同時,微信傳播的介質有著無限重復性特點,這是其他傳播形式所不具備的,例如,通過轉載功能,一篇文章、一首樂曲可以從一個“朋友圈”迅速轉到另一個“朋友圈”。經過民族器樂工作者、熱心人的多年努力,華音網、古曲網等民族器樂類網站已經成為傳播民族器樂知識、分享民族器樂作品、預告民族器樂演出等主要陣地,通過微信的“朋友圈”功能,可以將網站上的內容迅速推送到微信用戶的“口袋”里,從而達到普及民族器樂知識的目的。同時,在微信平臺中,樂曲可被無限欣賞、轉載、復制甚至下載,這樣不僅大大降低了傳播和制作成本,還具備其它媒介難以比擬互動性。因此,微信平臺的迅速發展為民族器樂作品的傳播提供了新的平臺。
另一方面,民族器樂作品的廣泛傳播也豐富了微信平臺的內容。現如今中國音樂開始回歸民族傳統文化,探尋在大數據背景下創作與民族文化資源整合的新模式,這是中國音樂在現代科技的影響下,對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覺以及自信意識表現。民族器樂中的弦樂器、打擊樂器和吹管樂器,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藝術形態,微信等新媒體語境下的民族器樂是結合新媒體語言進行新的塑造,傳達內在的文化表意。直接利用中國傳統樂器進行新媒體音樂創作的作品不勝枚舉,例如,為古箏與電子音樂而創作的《離弦》,為大鼓、琵琶與電子音樂而作的《商歌》等。因此,用微信等多媒體直觀形式取代了傳統的電視、廣播等傳播方式,不僅為器樂作品的儲存提供了便利,而且使民族器樂的傳播更加立體化、形象化、多元化,從而極大地豐富了微信傳播的內容。同時,當下的微信平臺充斥著諸多偽心靈雞湯、色情、詐騙、謠言等“負能量”信息,急需民族器樂等高雅藝術這類的“正能量”予以揚風正氣。
微信平臺能夠幫助消除民族器樂銷售過程中所遇到的地域限制。地域曾是民族器樂銷售領域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個民族器樂商鋪可能要找一個非常好的地段才會有價值和相應的銷量,但是微信等移動互聯網使用使得人們不太依賴于一些地理位置的限制,微商的異軍突起為民族器樂銷售帶來了新的商機。例如,古箏的主產地是揚州,葫蘆絲的主產地是云南,杭州是著名的笛子之鄉,無錫梅村是全國知名的二胡產地……以往,民族器樂愛好者和學習者必須要前往產地才能買到稱心的民族器樂,現如今,通過便捷的微商以及發達的物流運輸網,足不出戶就能買到稱心如意的器樂。
除此之外,微信給用戶提供了一個相當便捷的支付環境,用戶只需通過微信自帶的功能,就能在微信內實現各種類型支付活動。微信功能目前涵蓋多個細分領域,包括機票及酒店預訂、電影票購買、話費充值等多種商品和服務,不再費事排隊、費時打電話,只要在手機客戶端就能實現輕松訂票。民族器樂演奏團隊及集團完全可以運用微信平臺,對民族器樂演奏會門票進行“團購”、“搶票”等營銷手段,一改以往民族器樂演出活動中出現的“想看的沒票,有票的不想看”的尷尬局面。
在大數據背景下,利用微信平臺彰顯民族器樂特色,使傳統文化煥發新生已是音樂發展的一種趨勢,這也是民族器樂工作者的傳統文化情結和社會責任使然。利用微信傳播平臺,積極注冊推廣民族器樂微信公共賬號,從而大力轉發民族器樂知識內容、廣泛傳播民族器樂音視頻,是民族器樂在現時代“大眾化”的必由之路。在作品創作過程中,民族器樂藝術家對微信等新媒體需要保持敏銳的洞察力和自律性,從民族器樂創作的美學、律學、社會學等維度來發展微信語匯。同時,緊緊抓住契機,主動調整姿態,大膽運用微信營銷民族器樂產品以及民族器樂演奏會門票等,大力發展民族器樂文化產業,為民族器樂的繁榮發展開拓新的天地。
(作者單位:鹽城師范學院;南京藝術學院藝術碩士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