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蒞坤 萬寶寧
活態化傳承 市場化運作幫促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健康繁榮發展
■張蒞坤 萬寶寧
本文從多方收集“非遺”的存世現狀數據與信息,結合南京“非遺”現狀,進行深入剖析,并提出以“活態化傳承”為南京“非遺”工作重心,構建“培育”、“服務”、“交流”三個“非遺”產業扶持圈;加強“非遺”人才培植與管理,對“非遺”傳承人的學徒實行分級認定等措施,讓被保護的在寧“非遺”項目順利融入百姓生活、融入國內經濟大潮,步入可自行造血、輸血的良性循環。
非遺 活態化 市場化 傳承
對可估量的物質遺產的處置,我們已有完善的法律法規和執行辦法。而當這筆遺產變成“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的活態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我們深知它的珍貴,可除了被動地花費巨資保護它,讓它留存于世,如博物館中的文物般,定期對外展示,以示擁有權外,卻常常忘了,這些歷史文化長河中積淀下來的瑰寶,它們的存在不僅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更歷經了時代的變遷,因世代相承過程中的不斷創新發展,才得以流傳至今。繼承這樣一份活的遺產,若只是“守住”,將其私養于時代洪流之外的玻璃缸內,無異于扼殺了它最引以為傲的活性,更別談什么民族文化與精神傳承與弘揚了。
2006至2009年歷時三年時間,南京完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市普查工作,普查資源共計2004項,摸清了我市非遺的“家底”。其中四級(國家、省、市、區級)名錄保護體系的建設工作得到完善(目前國家級名錄項目共計10項,省級名錄項目共計44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128項)。在保護實踐中探索總結科學的保護方式,對不同類型項目進行有針對性地保護,如搶救性保護、生產性保護、整體性保護等,都取得了成效。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工作穩步推進。目前江蘇省已建設命名了高淳村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科學性保護的理論探索已取得寶貴的實踐經驗。
非遺保護傳承首先是政府責任,是公共利益的必然選擇,也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在有主管有經費的當下理應存活得很好。然而,現實是,由于難以把握好“非遺”的多樣性、活態性特點,加之申報過度泛化,不少“非遺”項目出現了傳承艱難、品牌經營無力、推廣難或被過度開發,閉門自賞、走不出去等問題,生存狀況堪憂,不容小視。
與自然遺產、物質文化遺產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載體、長在人身上的活體遺產,因人而生、因人而傳。目前,南京市命名的228名各級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含國家級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9人,省級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41人,市級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78人)。入選年齡60歲以上共116人,占51%;年齡在40歲以下的共15人,占0.05%。傳承人的老齡化趨勢明顯,面對生存壓力,年輕人對非遺傳承已漸無中老年人們那種毫無理由的熱情和喜愛,斷代明顯,青黃不接的形勢越發嚴峻,加上大多數非遺傳承人缺乏非遺產品市場化、商業化運作的能力,讓“非遺”項目在實現規模化、產業化上具有相當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
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現狀的緊迫性,決定了全市非遺工作的重點必須從“申報”“評審”、“保護”層面向“傳承發展”方向轉變,全面整合各方優勢資源,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讓非遺項目生存狀態得到明顯改善,促進項目傳承群體得以不斷擴大。
建議以“活態化傳承”為南京“非遺”工作重心,由非遺主管部門南京文廣新局及南京非遺研究所牽頭,整合多方資源,構建“培育”、“服務”、“交流”三個“非遺”產業扶持圈,為在寧“非遺”項目聚合資源、人才、資本與渠道。加強“非遺”人才培植與管理,對“非遺”傳承人的學徒實行分級認定;細分南京“非遺”項目,專項評估后,根據其個性特質傳承需要,推行差異化的扶持政策等,讓被保護的在寧“非遺”項目順利融入百姓生活、融入國內經濟大潮,并通過3-5年的市場化運作與扶持,走出困境,再放光彩,步入可自行造血、輸血的良性循環。
1.聚合力量 構建“非遺”產業扶持圈
建立“非遺”產業培育圈
制定適應“非遺”活態流變性和個性特征而采取的一種原生地保護發展策略,配套餐飲、演出、影視、會展、出版等相關產業融合的綜合性產業,為“非遺”項目實現“資源—資產—資本”的有效轉化提供動力。
建立“非遺”產業服務圈
建立產業服務圈,即“非遺”項目市場化運作服務聯盟。由南京非遺研究所挑選、引入專業、有實力的文創公司、影視公司、出版機構等,形成松散型服務組織,讓非遺傳承人可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在南京非遺研究所的指導下,選擇合適的服務機構進行項目對接。
建立“非遺”產業交流圈
建議引入國際、國內文化交流、出版、傳媒機構、各類專家、博物館、“非遺”項目品牌與傳承人、國內外著名表演團體等資源,形成能量巨大的“非遺”交流傳播圈,給南京的“非遺”項目更多展示、交流的機會,為其走進群眾生活,走進文化產業市場注入活力,提供外部助力。
2.分類促進 推行人才分級認定與項目差異化扶持
建議針對不同的民間“非遺”形態和表現形式,不搞“一刀切”,邀請和組織專家參與每一項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以“一一對應”的方式,有針對性地對其評估、規劃,逐個制定政策,實行分類促進和差異化扶持,并統籌這些政策的實施,將對“非遺”項目和傳承人的關心、扶持落到實處。
針對“非遺”高端人才保護與培養不到位的狀況,建議對“非遺”傳承人的學徒進行分級認定,由南京非遺研究所等行業主管部門對通過考核的傳承人學徒發放證書,如高級學徒、中級學徒、初級學徒等。通過分級,將不同等級學徒作品投放進不同的消費者市場。傳承人的作品產量少、規格高,作為收藏品、高端消費品,可通過國際、國內重大文化活動中傳承人的活態展示、現身說法,以較高的附加值售出。高、中級學徒對“非遺”技藝掌握熟練,可保證一定的量的“非遺”藝術品投放市場,滿足中端消費群的需求。初級學徒以活態表演為主,產出符合大眾消費能力的中低端商品,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技藝能力并產生經濟效益。
3.與時并進 植入數字化基因 走進國際視野
“非遺”項目要傳承,首先必須融入時代,迎合時代的文化需要,在創新中求存,求發展。而這個時代最大的特質就是網絡化、數字化。建議南京文廣新局及南京非遺研究所組織相關專家,舉辦“非遺”數字化植入與展示主題講座,為“非遺”項目傳承人授課,指導如何利用網絡、數字技術,為“非遺”展示與推廣服務。讓“非遺”在新媒體傳播時代不再“失語”,并以可實時互動的嶄新面貌,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廣泛關注。
通過開展大范圍、高層次、多頻率的知識產權保護和交易,拓展國際市場,利用現有的多層次、多種類的出口平臺,構建“非遺”產品的國際市場營銷網絡。一方面,依靠具有對外文化貿易相關職能的政府部門及其駐外使領館文化處、商務處等機構,建立對外貿易海外聯絡點;一方面,利用半官方促進機構或者中介組織,包括文化貿易促進會、各類文化產品進出口商會、出口聯盟以及海外華人商會組織擴大自身的宣傳;還可依托政策性金融銀行,如國家進出口銀行、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提供海外資金支持,提升“非遺”的國際認知度。
保護“非遺”不光得重視、投入,更要因利勢導,在保持原有神韻和技藝的前提下,創新融入現代技術、審美與市場運作方式方法,幫促其順時代而為,貼合當下的生活環境,契合當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代代傳承下去,真正走向健康繁榮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