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超
“濠濱夏夜”長盛不衰之探源
■袁超
“濠濱夏夜”,是南通市勞動人民文化宮于1980年夏季創辦的廣場群眾文化活動,迄今已連續堅持了34年。
34年來,盡管時代不斷發展,社會不斷變革,但歷任文化宮領導班子始終“咬定青山不放松”,牢記宗旨,守土有責,繼往開來,不斷創新,把“濠濱夏夜”視為“傳家寶”和“金招牌”并加以精心培育,悉心呵護。
如今,“濠濱夏夜”不僅成為南通市總工會開展職工文化建設、推動職工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陣地,而且成為南通市委、市政府開展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標志,多次進入“南通市文明新風典型”行列;2000年,“濠濱夏夜”被江蘇省總工會授予至今唯一的“江蘇省職工文化品牌”,并先后被評為“全國特色文化廣場”、“全國工會創造十大品牌”之首。
“濠濱夏夜”為什么能堅持34年而長盛不衰?本文就此現象做一粗線的分析與探討。
文化宮是工會系統的宣傳、文化陣地。南通市勞動人民文化宮位于市中心的濠河之濱,其主要活動陣地是一樓、二樓的展覽大廳和三樓的演出大廳。
上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江海大地。在群眾文化領域里,也由過去的極度貧乏,逐步呈現出多樣化的形態。卡拉OK、音樂茶座、時尚舞廳等文化娛樂設施,在社會上如雨后春筍破土而出。而作為職工文藝主要演出場地的文化宮三樓,由于設施陳舊,條件簡陋很難吸引職工群眾的目光。而那些高檔文化娛樂場所,又絕非當時月薪只有三、四十元的工薪族所能承受的奢侈消費之處。
為了充分發揮職工文化主陣地的作用,市文化宮決定將“躲在深山人不識”的三樓“宮殿式”舞臺搬到文化宮廣場,在廣場上搭起舞臺,開展“乘涼晚會”式的群眾文化活動??紤]到室外演出只適宜在夏季開展,而舞臺恰在濠河邊上,顧取名為“濠濱夏夜”。每年利用7、8、9三個月時間,每星期六舉辦一次文藝演出。
這一樸實簡單的“換位”思路,卻取得了出乎意料的社會效果。舞臺位置的變換,吸引了大批觀眾的目光。時間一長,便形成了南通市區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點”。每當華燈初上,許多市民便相約而來,在文化宮廣場舞臺前翹首以盼。為了滿足廣大群眾的文化需求,文化宮一改每周一臺晚會的初衷,不斷增加演出場次,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而強烈的反響。群眾們稱贊“濠濱夏夜”是“草根舞臺”、“平民舞臺”。
隨著“濠濱夏夜”聲名鵲起,好評如潮,也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2000年,緊鄰文化宮北首的環西文化廣場建成,市委宣傳部、市文廣新局決定將“濠濱夏夜”搬到文化廣場的大型水上舞臺。從此,“濠濱夏夜”更加聞名遐邇,深入人心。
把“殿堂藝術”搬上“草根舞臺”,把“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結合起來,既貼近群眾又貼近社會,這,就是“濠濱夏夜”長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如果說,“濠濱夏夜”把高雅藝術搬上 “草根舞臺”是吸引人氣的重要形式的話,那么,在宣傳內容上,根據不同時期的時事、政治要求,緊密結合黨政工中心工作開展文化活動,把“濠濱夏夜”打造成“精神凈土”便是“濠濱夏夜”長盛不衰的另一重要因素。
“濠濱夏夜”是露天舞臺,面對社會各界群眾,其宣傳效果的廣度和社會影響的深度是一般室內舞臺演出不可比擬的。為此,市文化宮不斷結合不同時期的時事、政治開展活動,用各種藝術形式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及市委、市政府、市總工會的中心工作,不斷提高“濠濱夏夜”的檔次和品位,把“濠濱夏夜”打造成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方“熱土”和一片“凈土”。
34年來,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到黨的十八大的內容,從普法教育到科技講座,從歡慶港澳回歸到宣傳“一國兩制”,從取締“法輪功”到弘揚“唯物論”,從“五城同創”到“非遺”申請,從省運會到奧運會,從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到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65周年,包括工會系統開展的勞動競賽、民主管理、創樹教育活動、“工會在身邊”十件大事等,都是“濠濱夏夜”展示的主題內容。
這一系列的舉措,不僅得到各級黨委、政府和工會組織的稱贊和支持,也受到社會各界廣大群眾的青睞和歡迎。今年9月14日,市總工會在環西文化廣場“濠濱夏夜”舞臺上,舉辦了一場名為“舞動江?!で樵谏磉叀贝笮椭黝}晚會,市文化宮全力以赴,不僅在節目編排、人員調度、舞美、燈光、音響等方面精心組織落實,還由本宮有關人員創作了題為《工會在身邊》的朗誦詩,全面介紹工會服務大局、服務職工的感人事跡。在LED大屏幕不斷播出有關工會在基層一線活動的視頻映襯下,4名“職工明星藝術家”聲情并茂的聯袂表演,不僅博得了現場觀眾的熱烈掌聲,也得到了前來觀摩演出的省總領導高度肯定和稱贊。
34年的實踐證明,“濠濱夏夜”不僅是豐富職工文化生活的露天舞臺,而且是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不僅有形式多樣的文化、藝術、休閑的娛樂活動,而且更有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引導的主題活動;不僅已成為南通市民和廣大職工的“文化大餐”和“精神家園”,而且已成為南通市精神文明建設的典范之一,成為精神文明“南通現象”的一個閃光點。
34年來,“濠濱夏夜”之所以長盛不衰,青春常駐,還與文化宮歷屆領導班子從組織形式到活動內容乃至參與對象上不斷創新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從而使“濠濱夏夜”“一枝獨秀”變成了魅力四射的“百花齊放”。“一枝獨秀”變成“百花齊放”,首先體現在組織形式的創新上。
從2000年開始,在保留文化宮廣場小舞臺的基礎上,把“濠濱夏夜”的舞臺延伸到環西文化廣場的大舞臺,活動主題由單一的“自我承辦”拓展到“宮企聯辦”、“宮區聯辦”,活動對象從專業或業余團隊演示向引導群眾參與互動,使“濠濱夏夜”的知名度在社會上越來越響亮。許多企事業單位都樂意以冠名、協辦、贊助等形式共同承辦“濠濱夏夜”。而“濠濱夏夜”一旦由原來的文化宮“一家獨辦”變成“百家聯辦”之后,便形成了文化搭臺、企業唱戲、宮企結合、互利互贏的可喜局面,為“濠濱夏夜”的良性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軟實力”和生生不息的“永動力”。從2001年起,江蘇品王集團每年都在“濠濱夏夜”舞臺上開展捐資助學活動,大批品學兼優的貧困學子得到了幫助,企業的社會形象也得到了提升,兩全其美,皆大歡喜。由于經常舉辦類似的慈善活動,“濠濱夏夜”也因此聲譽鵲起、美名遠揚。
“一枝獨秀”變成“百花齊放”,其次表現在活動內容創新上。
在長期的探索與實踐中,“濠濱夏夜”的運作模式形成了“四大模塊”。一是綜藝演出型,如文藝演出、主題晚會等;二是知識趣味型,如科普知識競賽、專題知識講座等;三是藝術欣賞型,如書畫表演、郵品鑒賞、燈謎競猜等;四是生活服務型,如烹調比賽、服裝剪裁、美容美發等。這些活動變文藝演出“一枝獨秀”為生活百味的“百花齊放”,有效的增加了“濠濱夏夜”的吸引力,故而使“濠濱夏夜”得以長盛不衰。
“一枝獨秀”變成“百花齊放”,還表現在參與對象的創新上。
“濠濱夏夜”開始階段,活躍在舞臺上的對象主要是文化宮自己的各類藝術團隊。隨著“濠濱夏夜”不斷深入人心,社會上的文藝團隊和有專長的個人表現出強烈的參與意向。為此,市文化宮及時調整思路,開門辦宮,廣納賢士,有效的增強了“濠濱夏夜”的群眾性和平民化。在“濠濱夏夜”的陣地上,無論是科班出身的大學生,還是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無論是年逾八旬的“老頑童”,還是天真活潑的“小調皮”,無論是身懷絕技的能工巧匠,還是默默無聞的社區大媽,都可以在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盡情發揮,一展身手。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百花齊放”的生動景象。近幾年來,市文化宮又開展了“濠濱夏夜”下基層進社區活動,使“濠濱夏夜”從“一枝獨秀”向“百花齊放”的外延領域進一步拓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總之,“濠濱夏夜”能夠長盛不衰,歸根結底是歸功于文化宮人的堅持,得益于社會各界的支持,長盛于群眾文化的秉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