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是一項“破壞性”工作。考古研究需要挖掘遺跡,取出物質資料進行分析。不過,隨著計算機性能和激光掃描技術的進步,研究人員已經能夠“創造”一個古老地點的虛擬現實景觀。近日,意大利考古學家對被收入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古羅馬哈德良別墅進行虛擬再造。羅馬帝國安敦尼王朝的第三位皇帝普布利烏斯·埃利烏斯·哈德良于公元117年~138年在位,該別墅是一座壯觀的山頂別墅,距離羅馬30公里。這個面積約為1平方公里的遺址,曾被許多建筑、浴池、藝術品和林蔭大道占據,在過去5年里,研究人員煞費苦心地為它們制作了3D模型。這個虛擬世界里居住著從元老院成員到奴隸的各種虛擬居民。除了獲得參觀古建筑的喜悅外,虛擬再造對考古學家也十分有用。例如,這讓他們能夠證實一個理論:該地點的建筑有意識地連成一線,以便在春分和夏至時節制造出特殊的視線。同時,他們還發現了兩幅新的天堂平面圖。
(唐鳳譯 《中國科學報》2013年12月2日)
紅磚當代美術館位于北京五環外,所在區域最近才完成城市化,所以仍叫何各莊村。美術館里空調轟鳴,所有燈都打開了。然而除入口附近的角落內有幾件展品外,其他部分都空空如也。這印證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大型城市實驗室主任杰弗里 約翰遜所說的中國“博物館化”:建設狂潮已經失控。這一現象不僅見于北京和上海,而且已蔓延至二三線城市。每天都冒出新的博物館,其中許多博物館缺少藏品和館長。“我們在其他地方也見過大建博物館的浪潮,但從未見過這樣的規模和速度。”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中國僅有25家博物館。如今每個省城似乎都在新建或翻修博物館,富有的中國藏家也在興建私人博物館炫耀財寶。去年中國新增451家博物館,備案博物館數量達到3866家。公共博物館并非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中國皇家藏品都在紫禁城內,只有少數人能有幸目睹,中國官員希望改變這種狀況。他們認為,紐約、巴黎和倫敦等大城市都有重要的博物館,中國亦不應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