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雨生 嚴白云 仇蓉蓉



[摘要]本文以CNKI為數據源,以其收錄的2000-2013年間257篇農業電子商務文獻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計量法、社會網絡分析法、內容分析法,從文獻分布、作者及其合作、研究機構及其合作、研究主題及其演進四方面可視化分析了國內農業電子商務研究進展。
[關鍵詞]農業電子商務;文獻計量;社會網絡分析;內容分析;研究進展
DOl:10.3969/j.issn.1008-0821.2015 06 013
[中圖分類號]TP399;G202;F32;S-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5)06-0064-11
隨著互聯網經濟發展及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推進,電子商務在商品流通技術、流通途徑及發展模式等方面快速變革,推動社會經濟全面發展。作為現代農業發展新途徑及新農村建設、農村信息化重要組成部分,農業電子商務旨在解決小農戶與大市場矛盾、農業信息不對稱、農產品交易成本過高等問題,通過信息技術實現農業生產中產前、產中、產后3個環節信息透明化,以農業信息化帶動農業產業化,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和現代農業實現。
本文采用文獻計量法、社會網絡分析法和內容分析法,從基本狀況、研究群體及機構、研究主題等角度可視化揭示國內農業電子商務研究進展。
1.數據來源、研究框架與研究方法
1.1數據來源
為全面掌握國內農業電子商務研究狀況,筆者以中國知網(CNKI)的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為信息源,以“農業”和“電子商務”為關鍵詞組合在題名中檢索,檢索時間為2014年11月10日,發表期限截至2013年12月31日,結果為期刊文獻290篇,剔除無關文獻,最終有效文獻257篇。其中,“農業電子商務”研究最早出現在學者雷波于2000年發表的《電子商務在農業中的應用》一文中。
1.2研究框架
筆者構建的基于文獻計量、社會網絡分析和內容分析的國內農業電子商務進展研究方法體系見圖1,主要由數據收集、數據分析及數據可視化三部分構成,并輔以內容分析法歸納研究主題演化規律,最終得出國內農業電子商務研究進展。研究步驟為:首先,確定文獻數據來源(筆者選擇CNKI),下載文獻題錄信息并用Excel 2010預處理,用詞頻分析法統計文獻年代分布及基金資助、來源期刊、研究群體、研究機構、關鍵詞;其次,用共詞分析法分別得出研究群體共現矩陣、研究機構共現矩陣、關鍵詞共現矩陣,將共現矩陣導人Ucinet,分別生成作者合作網絡、研究機構合作網絡、關鍵詞共現網絡,通過社會網絡分析可視化顯示國內農業電子商務研究的作者合作關系、研究機構合作關系、各發展階段研究主題分布及特征;同時通過內容分析(全文閱讀文獻),結合詞頻分析法、社會網絡分析法分析結果,歸納國內農業電子商務研究主題演化規律。
1.3研究方法
筆者采用詞頻分析法、共詞分析法、社會網絡分析法、內容分析法可視化分析國內農業電子商務文獻:詞頻分析法通過詞匯在文獻中出現頻次變化分析領域研究熱點、知識結構、發展趨勢;共詞分析法通過文獻中兩個詞共現頻次分析文獻作者、主題及研究機構問聯系;社會網絡分析法通過分析網絡節點間關系及強度研究某一領域研究熱點及結構;內容分析法通過分析研究對象信息內容,有序、量化表示大量信息特征,系統、全面揭示研究對象實質,把握研究動態和趨勢。
2.研究結果分析
2.1文獻分布
2.1.1文獻年代分布
文獻年代分布狀況系統揭示學科領域產生、發展與成熟過程,輔助了解和把握領域研究歷程,揭示發展趨勢。經統計,國內農業電子商務文獻年代分布見圖2和表1,大致分三階段:起步階段(2000-2004年),相關研究開始興起,年發文量約4篇,尚未引起廣泛關注;高速發展階段(2005-2008年),發文量以7篇/年左右增加,由于電子商務在金融、貿易等領域應用高速增長,引起農業領域關注;波動增長階段(2009-2013年),保持增長態勢但增速放緩,可預測該領域發文量將保持持續增長態勢,相關研究將逐步深入,發展空間較大。
2.1.2基金文獻分布
基金文獻是國家各級政府、部門和社會團體等資助的科研項目研究過程中或完成時發表的文獻,反映具體領域科研創新能力、前沿動態和發展動向,學術和應用價值較高。2000—2013年國內257篇農業電子商務文獻中基金文獻共75篇(多基金資助文獻僅取最高級別基金),占總量29.18%,年代分布見圖2和表1,分布狀況、發展態勢與國內農業電子商務文獻總量整體一致。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農業部等國家級基金文獻18篇,省市級基金文獻47篇,其他基金(主要是學校、企業公司基金)文獻10篇。可見,國內農業電子商務備受省市級部門關注。
2.1.3來源期刊分布
分析來源期刊旨在了解、關注、確定研究農業電子商務的核心期刊、學科及學科融合狀況。經統計,257篇文獻載于141種期刊上,多屬農業、商業、科技、經濟等領域;發文量2篇及以上期刊見圖3,載文163篇,占總量63.42%,前11種期刊共載文85篇(占總量33.07%),是該領域文獻主要來源期刊(根據布拉德定律,核心期載文量約占文獻總量1/3 。
2.2文獻作者
2.2.1高產作者分析
經統計,國內農業電子商務作者發文分布見表2,共涉及374位不同作者,發文最多的是江蘇師范大學儲新民、安徽財經大學管理學院鄭文生和鄭亞琴,3人分別發文4篇。根據洛卡特定律,當某領域發表l篇作者百分比達60%左右時,其核心作者群便形成,而國內農業電子商務發文量l篇作者百分比高達89.57%,說明其核心作者群遠未形成。根據普賴斯定律,核心作者最低發文量為m≌0.749 xNmax,其中Nmax是統計年限內最高產作者發文量,可得該領域m≌1.498,即核心作者最低發文2篇。由表2可得,高產作者共39位,占總量10.43%,累計發文92篇,占總量35.80%(因非第1作者發文統計在內,會造成同一文獻重復統計,故實際值應小于35.80%),小于普賴斯定律的標準(50%),說明該領域處于發展初期,高產作者較少,研究深度有待加強。endprint
2.2.2作者合作分析
作者合作對降低科研難度、提高科研成果含金量、產出效率有重要意義。
(1)合作度與合作率
合作度與合作率是衡量作者合作狀況的兩項文獻計量指標。前者指篇均作者數,說明合作規模,一定程度反映研究難度;后者指合著文獻占文獻總量比重。2000-2013年國內農業電子商務作者合作度和合作率見圖4,均值分別為1.66和0.4397。可見,國內農業電子商務研究合作規模較小,但合作較普遍。
(2)合作網絡可視化
①合作網絡構建
先用Excel生成作者合作矩陣,再用Ucinet進行社會網絡分析,用Netdraw可視化顯示作者合作網絡,國內農業電子商務作者合作網絡見圖5(因合作網絡過于復雜,顯示效果不理想,2人合作子網的合作度均為1等原因,剔除孤立節點和2人合作子網)。其中,節點代表作者,節點大小代表作者中心性,連線代表作者間合作關系,連線粗細表示合作關系強度,連線上數值表示合作次數,與連線粗細相對應。
②合作網絡結構分析
由圖5可看出,國內農業電子商務作者間合作關系較多(圖中存在合作關系作者共143位,此外,經統計2人合作子網共55個,即存在合作關系作者共253位,占總量67.65%)但合作強度普遍較低(合作次數大于1的合作關系僅9對,最高合作次數為3且僅1對,為高產作者鄭文生和鄭亞琴),其中3~5人合作子網33個,6人合作子網1個,6人以上合作子網僅2個(分別以賈保先、孔令孜(韋志楊、溫國泉)為核心,其中,賈保先所在子網呈星狀,中心性過高,即缺少核心人物將嚴重影響相關研究,合作關系需改善;孔令孜所在子網信息共享性較強,刪除任何一節點均不影響整體網絡連通),可見,該領域作者合作關系穩定、規模較大的研究群體較少。為識別該領域高影響力作者,筆者通過Ucinet的Network菜單分析作者中心性(中心性值不小于6的作者見表3),可看出,除賈保先外,其余高中心性作者屬于同一合作子網,即最大合作子網,說明以孔令孜為核心的研究群體在該領域影響力較大。
2.3研究機構
2.3.1發文量分析
研究機構發文量體現其在相關領域研究實力及影響力19 J。經統計,257篇文獻共涉及249個研究機構(8篇未標注作者單位),發文量2篇及以上研究機構見圖6。其中,高校發文最多(232篇);其次是科研院所(41篇)且多為地方科研院所;企業公司及其他單位33篇(因多機構合作文獻重復統計,各類機構發文總量超過實際文獻總量)。可見,高校在該領域研究水平較高,這與農業電子商務研究前滑性、相關基金多投向高校和科研院所有較大關系。
2.3.2機構合作分析
2000-2013年國內農業電子商務研究機構合作網絡見圖7(去除孤立節點151個),其中,節點代表研究機構,節點大小表示研究機構中心性,連線代表研究機構間合作關系,連線粗細表示合作關系強度,連線上數值表示合作次數。可看出該合作網絡共44個子網,涉及研究機構98個(占總量39.36%),節點數在3及以上合作子網僅5個;合作關系58對,合作2次及以上關系僅2對;最大合作子網以西安交通大學為中心,合作節點8個,但合作深度有待加強(與其他機構都僅合作1次),可見,國內農業電子商務機構間合作廣度、深度均有待加強,未形成穩定、大規模合作關系。此外,研究機構間合作多存在于省內高校、科研院所及體系內研究機構間,跨區域、跨體系機構問合作限制因素較多,關系較難建立。
2.4研究主題及其演化
領域研究熱點、主題及發展趨勢隨時間推進而變化并逐步形成研究脈絡。
2.4.1研究主題特點分析
為避免近義關鍵詞影響分析結果,筆者人工合并“一義多詞”關鍵詞,剔除無實義關鍵詞,如合并“產業化”和“農業產業化”等,剔除“現狀”、“文獻綜述”、“研究”等。最終2000-2013年國內農業電子商務3個階段關鍵詞基本狀況見表4:起步階段文獻數量較少,但篇均關鍵詞5.04個,明顯高于其他階段,說明該階段研究重點較分散,主題范圍較廣。
2.4.2研究主題演化分析
國內農業電子商務各階段頻次排名前25位關鍵詞見表5,各階段關鍵詞共現網絡見圖8~圖10,結合表5(用詞頻法分析各階段關鍵詞分布)、圖8~圖10(用社會網絡分析法分析各階段研究主題分布及網絡圖特點,見表6),同時輔以內容分析法按階段人工分析所有文獻,得出各階段研究主題特征,最終歸納出國內農業電子商務研究主題演化規律,識別其研究脈絡:各階段基本均以電子商務、農業電子商務、農業信息化為研究核心,重點研究農業行業特點、電子商務對農業作用、農業電子商務發展制約因素、發展對策、發展模式、平臺實施與技術應用。農業行業特點方面(關鍵詞主要聚類在圖8的A區),逐步深入并規范化,但關注度逐漸降低:第一、二階段多零散闡述農業本質特點,如農產品交易成本高、流通環節多且交易效率低、標準化程度低,農民文化素質低,農業生產地域性、季節性強;第三階段按生產流程規范化分析農業特點,如農業產前計劃盲目、產中無服務保障、產后銷售渠道窄。電子商務對農業作用方面(關鍵詞主要聚類在圖8~圖10的B區),逐步深入并細化,成果相對較多,強調農業電子商務是實現農業信息化、產業化、現代化重要途徑:第一階段主要從宏觀角度分析,如通過供求信息服務降低農業交易成本、提升交易效率、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第二階段主要從農業信息化、產業化角度分析,關注對農產品流通作用;第三階段主要從農業信息化、特色農產品角度分析,關注通過電子商務平臺網絡營銷特色農產品,促進特色農業產業、農村經濟發展。制約因素方面(關鍵詞主要聚類在圖8、圖9的A區),主要從農業特點、基礎設施、農業龍頭企業、農民信息素養等角度分析:第一階段宏觀分析農業特點、農民信息素養、市場機制,一是農業地域性強、運輸成本高;二是農民電子商務意識淡薄;三是現有市場機制不完善,缺乏相關政策;第二階段主要從基礎設施、農業龍頭企業、農民信息素養等角度分析,主要是農村網絡基礎設施、物流配送體系不完善,農業企業信息化水平低、農業網站建設專業性差、網絡安全需提升,農民信息意識薄弱、文化素質低等;第三階段主要從實證角度分析區域性農業制約因素,包括農業信息化基礎薄弱、信用體系不完善、農產品標準化建設不夠、網站功能單一等。發展對策方面(關鍵詞主要聚類在圖9、圖10的A區),成果相對較多,主要從基礎設施建設、農業龍頭企業構建等角度分析,政府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第一階段相關研究較少,主要從宏觀環境角度分析:法制體系建設、農民教育培訓、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等;第二、三階段均強調政府主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推動作用、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農業電子商務外部環境優化及內涵提升(農產品標準化體系、物流配送體系,選擇合適發展模式提高農業電子商務網站質量),此外第三階段還側重信用體系、電子支付環境、配套服務體系建設,提出借助3G技術發展農業移動電子商務。發展模式方面(關鍵詞主要聚類在圖9、圖10的C區)研究及成果相對較少,第一階段研究較少且側重理論;第二、三階段主要研究當前農業電子商務平臺模式歸類、模式解構分析、模式創新等。平臺實施與技術應用方面(關鍵詞主要聚類在圖9的C區、圖10的D區),第一階段研究較少,主要介紹現有農業電子商務網站及其支付解決方案;第二階段側重構建具體技術解決方案,以方案構建、技術體系架構、開發策略為主,開始關注涉農網站、高效規范數據庫建設,并在平臺和信息系統開發中引入主流技術體系(ASP.NET、Java等),同時關注數據挖掘等信息技術;第三階段側重農業電子商務平臺建設、網絡安全等,強調農業電子商務系統總體設計、農業電子商務體系建設、農業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和模型設計,主要技術有Web數據挖掘、RIA、個性化推薦、基于本體智能信息檢索、信息安全、位置匿名技術、模型驅動架構(MDA)等。endprint
2.4.3高被引文獻分析
高被引文獻一定程度反映文獻內容依據科學性、研究成果影響力及文獻間內在聯系與區別,可反映具體領域關注熱點、主要研究內容和方向。一般而言,文獻被引頻次越高,對該領域影響越大,受同行關注度越高。國內農業電子商務研究文獻共188篇被引用過,占總量73,15%,總被引頻次為1210次,篇均被引頻次6.44。h-b指數常用于確定研究領域高被引文獻,指在研究領域文獻集N中,h篇文獻每篇至少被引h次,剩余N-h篇文獻的被引頻次均不大于h,h即為該領域h-b指數。據此可得國內農業電子商務領域高被引文獻共16篇,累計被引419次,占總量34.63%,相關信息詳見表7。
從發表時間看,12篇處在2005-2008年,占總量75%;2篇處在2000-2004年(與該階段文獻總量較少有關,僅24篇);2篇處在2009-2013年(限于發表較晚,該階段文獻尚未受到普遍關注,同時說明近些年該領域無重大理論或技術突破)。從作者單位看,高校發表高被引文獻最多(共11篇(只計第1單位))。從研究主題看,主要研究電子商務對農業作用(解決農業產業化、實現農業信息化、促進農業結構調整)、農業電子商務發展制約因素(信息網絡基礎差、農民信息意識差)、發展對策(政府主導、龍頭企業推動、健全電子商務法規、加強物流體系建設、提高農業電子商務網站質量、加快農業信息技術人才培養、發展農村教育、加強信息資源建設、加強農產品標準化建設)、發展模式創新與構建、平臺構建方案,尤其關注制約因素與對策。可見,該領域研究尚處起步階段,以理論研究為主,研究深度有待加強,特別是通用技術解決方案、商務模式、網絡營銷方面。
3.結束語
本文從文獻分布、文獻作者、研究機構、研究主題及其演化四方面揭示了2000-2013年國內農業電子商務研究進展。就文獻分布而言,國內農業電子商務研究文獻及基金資助文獻呈增長趨勢,且基金文獻比例整體呈逐年增加態勢,該領域文獻主要刊載在農業科學與農業經濟領域期刊;就文獻作者而言,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高產作者較少,作者間合作較普遍但強度普遍較低,形成以賈保先、孔令孜(溫國泉、韋志楊)為核心的兩大研究群體,后者影響力較大;就研究機構而言,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西安交通大學和安徽財經大學在該領域研究成果較多且存在合作關系),機構合作主要集中在省內、高校及科研院所間,合作廣度、深度均有待加強,尚未形成穩定、大規模合作關系;就研究主題而言,主要包括農業行業特點,電子商務對農業作用,農業電子商務發展制約因素、對策、模式,平臺實施與技術應用;就研究主題演化而言,起步階段(2000-2004年)研究重點分散、多為理論研究,主要從宏觀角度研究農業特點、電子商務對農業作用、制約因素(農業自身特點、農民信息素養、市場機制),對發展對策、模式、平臺實施與技術應用研究較少;高速發展階段(2005-2008年)研究主題逐漸增多,在持續關注電子商務對農業作用同時,重點研究制約因素與對策:從宏觀角度研究農業特點,從農業信息化、產業化角度分析電子商務對農業作用,從基礎設施、農業龍頭企業、農民信息素養等角度分析制約因素,發展對策強調政府主導、農業龍頭企業推動、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模式主要研究現有模式歸類、解構、創新,平臺實施與技術應用側重構建具體解決方案并開始關注農業數據庫構建與信息處理技術;波動增長(2009-2013年)階段在關注農業電子商務制約因素同時,重點研究對策、平臺實施與技術應用,重視農業信息化和農產品研究,并大量引入新技術:按生產流程規范化分析農業特點,從農業信息化、特色農產品角度分析電子商務對農業作用,實證分析區域性農業制約因素,發展對策除強調政府主導、農業龍頭企業推動、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外,還注重配套服務提供(如信用體系、電子支付、移動農業電子商務)、農產品研究,平臺實施與技術應用側重通用農業電子商務平臺、模型及技術解決方案構建,并大量引入數據挖掘、移動農業電子商務、信息安全、RIA等新信息技術。
綜上所述,國內農業電子商務研究尚處起步階段,研究深度逐步加強,但研究空間仍較大,現有研究主要包括電子商務對農業作用、農業電子商務發展制約因素與對策(重點從宏觀角度關注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政府主導、龍頭企業推動、制度體系完善、物流配送體系等),而對通用技術平臺構建與新技術應用、發展模式、移動農業電子商務、網絡營銷等方面研究則缺乏系統性,可預見,隨著農業電子商務研究深度加強,這些主題將逐步成為研究熱點,相關研究成果將逐步增多。
本文責任編輯:孫國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