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英

初心,即“赤子之心”。孟子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贊譽童心純真不偽、本色自然,勉勵人們做胸懷寬廣的人。老子也說過類似的話,“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 如嬰兒之未孩。”表明了他返樸歸真、淡泊寧靜的心境。當今這個時代,教育工作者尤其需要擁有這種胸懷和心境。
“我們都喊你‘趙頭兒’吧!”
大凡校長,或多或少都有些“居上位”者的氣勢:男校長的霸氣,女校長的強勢。而我,雖為校長,舉手投足、一言一行之間總是少了一些威嚴和氣勢。
工作時間,我很少坐在自己的辦公室里。我喜歡和業務骨干們在一起,參與他們的教研活動,與他們激烈地討論各種教學問題;喜歡和年輕老師們在一起,研究他們下一步的發展目標,與他們一起為賽課努力;我還喜歡和老教師們在一起,聆聽他們教學生涯里的精彩故事,與他們一起在分享往事中暢想未來。
時間久了,大家沒有了距離和隔閡。有位年輕老師打趣說:“校長同志,你天天跟群眾混在一起,不方便外人區分辨認,我們不如都喊你‘趙頭兒’吧!”我忍俊不禁,爽快地答應了。從此,“趙頭兒”這個時髦的稱呼,就在校園里傳開了。無論是剛踏上工作崗位的年輕老師,還是即將退休的老教師,在校園里碰到我,都親昵地喚一聲:“趙頭兒”。
不知什么時候,學生也發現了這個秘密。
有一次,我在花壇邊凝思。一個孩子走過來,好奇地問:“趙頭兒,你在這兒干什么呀?”我摸摸他的頭,笑著反問:“你看我干了些什么啦?”他說:“你什么也沒干嘛!但我天天都能看見你!”是的,站在校園里,靜聽教室里傳來的瑯瑯讀書聲,看著老師們忙碌的身影,聞一聞花壇中時令花卉的清香,是我每天必做的功課。
站在操場一角,身邊立刻會圍來一群孩子。此時,我感覺自己也成了孩子,一個比他們高的大孩子。我問他們:“認識校園里的植物嗎?”孩子們七嘴八舌地告訴我這些花草樹木的名字,然后就話無邊際,講述上學路上、大街兩旁、田野山坡的事兒。他們的生活有我無法想象的精彩,他們知道的事比我還多呢!
站在校園里,站在老師和學生中間,我是他們的“趙頭兒”。
“你們都是最棒的!”
學生的行為習慣、性格特征、接受能力等天然地存在差異。很多時候,老師們能夠做到平靜、平等地對待他們,可是一到上公開課這樣的特殊時刻,這種平等的關愛就不由自主,甚至是理所當然地打了折扣。
學校的公開課常常安排在逸夫樓。逸夫樓的舞臺只能容納47名學生,輪到50多人的班級上課時,就會有少數學生被拒之門外。這些被“淘汰”的學生,往往是那些調皮的“學困生”。
那天,我從五年級教室門前路過,一陣喧鬧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走進去,發現一群學生在吵鬧。“你們怎么不上課?老師和其他同學呢?”“都到逸夫樓上公開課去了。我們是被老師選掉下來的。”聲音里分明夾雜著委屈。
我心里不由得涌上一種酸楚,并深深地自責:這些孩子,這些被擠出課堂的孩子,這些在選拔中被“淘汰”的孩子,他們的自信、自尊正受到摧殘!
望著他們沮喪、失落、委屈,甚至是或真或假無所謂的表情,我對他們說:“我來給你們上課,好不好?”孩子們齊聲答:“好!”一個孩子調皮地補充說:“趙校長好!”我笑了:“大家都好!他們在那里上課,我們在這里上課。只要我們努力,在哪里上課都能夠學習好。你們說是不是?”“是!”孩子們來了精神,端端正正地坐好。
課桌上擺放著準備好的學具。我帶領學生學習組裝電熱切割機。他們拿出學具袋里的組裝材料:小螺釘、金屬絲、電池夾、開關……分小組研究起來。
由于提前沒有備課,我需要仔細地查看說明書。我剛弄清組裝方法,一名學生舉手了:“老師,我組裝好啦!”一雙機靈的眼睛望著我。我走到他身邊,看著桌上小巧別致的切割機,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是你組裝的呀?這么快就安好了10多個螺絲?”“對呀,我還要用它把泡沫塑料切割成一只大公雞呢!”他一邊說,一邊擺弄著切割機,左一下右一下地切割起來。不一會兒,一只栩栩如生的雄雞誕生了,展翅欲飛,又像在引吭高歌。
“老師,我做好了。”“老師,他切割成了一只蝴蝶。”“快看,這猴拉車跟真的一樣。”……桌面上擺放著一件件漂亮的作品。我們一起觀賞著、評議著,內心洋溢著喜悅與激動。
這群孩子,這群被忽略的孩子,其實多么心靈手巧啊!我要為他們送上贊美。想了想,我在黑板上寫下一行大字:“我們用雙手創造快樂!”孩子們邊看邊讀,歡呼雀躍。
一位哲人說過:每個人的稟賦和才能都是相當的,只不過有的表現在文學方面,有的表現在邏輯推理方面,有的表現在自然科學方面……我把這段話送給孩子們,并加上一句話:“在我眼里,你們都是最棒的!”
后來,學校專門改建了逸夫樓的舞臺。
“我們都是學校的主人啊!”
最好的教育方式是影響,是“潤物細無聲”的熏陶。
為了營造出好的教育環境,我和老師們一起設計了各式各樣的溫馨提示與小標語。校門口,“今天,請對自己微笑”;教室里,“我是班級的小主人”;樓梯上,“樓梯拐角,小主人請慢慢跑”;餐廳里,“小主人,別浪費每一粒糧食”;草坪中,“我也是你的家人,別踩我”。國旗下講話時,我多次告訴學生:你們都是校園里的小主人,愛護校園里的每一棵樹、每一朵花、每一個角落,是你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后來,發生了一件看似普通的小事。
一名一年級的學生洗手時,水龍頭壞了,怎么也關不住。小家伙束手無策,趕緊去找老師。找到教室,老師不在;找到辦公室,老師也不在。怎么辦呢?小家伙徑直來到我的辦公室,一本正經地對我說:“校長,我們學校的水龍頭壞了,不停地流,這得浪費多少水啊!你趕緊修一修吧!”看著我打電話安排相關人員去修理后,他才放心地準備離開。
出于好奇,我叫住他:“小朋友,你為什么覺得這個事一定要來告訴我呢?”小家伙歪著頭,認真地回答:“因為你告訴過我們啊,我們都是學校的主人翁,你是大主人翁,我是小主人翁。”
稚氣未脫的話打動了我。一個一年級的小孩子,遇到這樣的麻煩事不逃避,不放棄,敢于面對,勇于擔當,這不正是現代社會極為需要的主人翁意識嗎?
這些年來,我和我的團隊不遺余力地采用各種形式,促使每名師生成為校園的主人、生活的主人,讓大家眼中能看到小事,手里能做成小事,心中能記住小事。當大家都具備了這種強烈的主人翁意識,都主動從最細微之處做起時,教育,一定會達到更美好的境界。
(作者單位:荊門市東寶區象山小學)
(責任編輯 姜楚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