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莉

桃源至今不可得,自種桃花在校園。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三角湖小學(以下簡稱“三角湖小學”)秉持“感受今日幸福,奠基明日成功” 的辦學理念,努力為孩子的幸福人生夯實根基。在追尋文化的道路上,我們自主開設課程,教師自主開發課程,學生自主選擇課程,校園成為學生自主全面發展的幸福“桃源”。
自主設計,一以“冠(貫)”之。為了給孩子們創造“桃源”式校園,學校架構了促進兒童個性化發展的課程理念,形成了“健康、安雅、靈動”的課程目標,構建了開放、個性化的課程文化體系,致力于將國家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特色化。我們在不斷實踐中積累、改進、調整,編制并出版了課程手冊《為兒童設計的學程》,課程綱要、課程方案、課堂模式、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為課程文化建設之路指明方向。有了它,我們的課程文化之路不再迷茫;有了它,我們“桃源”式校園的探究將實現國家課程、校本課程兩翼齊飛,并以學程為“冠”,一以貫之。
自主開發,十步芳“草”。“桃源”式校園終究是有文化的校園。文化有了根就會有生命力,有了行動才會有活力。我們將兩大課程并駕齊驅,不斷創新方法,不斷注入新鮮血液,讓課程文化勃發生機。而更具挑戰性的是校本課程,它讓三角湖小學彌漫著濃濃的自主、開放的味道。
多種需求,有機整合。如何打造自主、開放的“桃源”式校園?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課程內容應最大限度地滿足兒童需求。為此,我校根據禮、體、藝的特色預設課程內容,調查學生需求,確定開設的項目,整合成四大類:即《童·趣》《文·彰》《武·藝》共33門62種個性化課程和《品·行》五大子課程。在三角湖小學里,學生每一周都可以享受豐富的校本課程帶來的幸福時光;每個月都可以參與節日課程帶來的體驗互動,每一學期都可以獲得課程評價帶來的成功和自信。
多方聚力,自主開發。“桃源”里不乏匠心獨運的“種植者”,也就是擔任課程開發的教師。“一名教師一門校本課程”是我校對教師提出的目標之一。教師即課程,只有依靠教師、尊重教師、成就教師的課程改革才會煥發生命活力。為滿足課程需求,我們三措并舉:招募專業突出的教師;通過培訓引導教師走專業發展之路;與專業機構密切合作,以合作開放的方式,促進教師發展。為逐步減少外聘教師,培養教師做課程的主人,我們實行教師課程意愿單,自主選擇或另行申報;培養、指導申報教師;鼓勵教師自主參與課程設計與實施,將課程實施納入評價考核。三年來,越來越多的教師走上了由“自發”到“自覺”的課程開發之路,如今81.6%的課程由我們自己的教師開發實施,助推著教師不斷專業化。
只有整合多方資源,才能讓“桃源”廣納賢才。我們聘請家長、社會人員走進校園實施“飲水澆園”工程,承擔課程教學,挖掘有專長的學生擔任小老師。我們建設課程資源庫,自主編制校本教材,幾年來共編制《舞動彩球》《趣味衍紙》等校本教材10余套。在探索中前行,在前行中積累,我們自主開發課程、自主積累資源,十步芳“草”,日漸豐富。
多樣課程,多維實施。只種植桃樹的園林并不能稱為真正的“桃源”。在經濟與文化不斷發展的當今社會,只有開發新產品、采取多種方式去“種植”,才能創建真正適合兒童成長與發展的“桃源”。依此,學校采取多種途徑,開發了多種課程。
調適:學校找準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結合點,確定調適科目;根據教學內容,確定調適方式,即采取單元專題調適、課堂環節調適的方式。每學期安排一項單元調適相關的校本內容,課堂環節則根據教學需要,在課前、課中、課后進行校本內容教學。例如學校的《武術》課程,我們將“武術探究”“武術與名人”“武術套路”等內容調適到體育課里,學生在完成體育課內容的同時,拓寬了自己對武術的認識,習得校本操。
創生:讓校本課程走進地方課程,進入課表。如讓《經典誦讀》走進地方課程,每周一節課,利用教材和軟件引導孩子誦經典、品國學;形成了“誦讀、研讀、展讀、品讀”的課堂教學模式。
打造:為了充分利用校園的功能室、乒乓球臺、籃球場地等,學校確定周二下午為一、二年級,周四下午為三至六年級的興趣課堂時間,全面、全員實施校本課程。興趣課堂中的課程,課課有目標、周周有課時、節節有內容、次次有評價、人人有參與,潛移默化中孩子的個性得到發展,幸福感得到彰顯。
整合:學校充分利用每天大課間與每周課外活動實施《童·趣》課程,采取年級申報特色項目、師生創編游戲項目、學生互學運動項目,積極構建年級“玩文化”。在“玩文化”濃郁的陽光空間里,教師和孩子們玩抖空竹、“風火輪”……師生其樂融融。學校形成了遞進的縱橫交錯的兩大序列節日課程。在實施中,我們以豐富的節日課程為有效載體——讀書節里,孩子們展示著國學課堂里排練的“三字經”誦讀;“換客日”里,“烹飪體驗館”“遙控模型體驗館”吸引著眾多換客迷“以券換體驗”;藝術節里,合唱、打擊樂、武術等節目更是精彩紛呈……
調適、創生、打造、整合,多方位實施、多渠道展示,逐步實現了“健康、安雅、靈動”的學校培養目標,實現了“桃源”式校園的創建。
自主參與,百“花”齊放。“我的課程我做主”,充分調動孩子參與課程的積極性,能更好地引導他們在豐富的課程中感受成長。
多樣課程,自主選擇。學校創設的多樣課程,猶如“桃源”里多種多樣的樹木。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樹木,與之一起成長。學校將33門課進行分層設置:設校級特色課程(10門)和年級自主課程(23門),分別采取推薦與選班的方式,采取走班制,孩子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興趣課堂。
多樣課程,自主評價。學校通過課程開發、課程展示和學生評價三個維度來評價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情況,及時整改,每年評出“十大校本課程”,也就是最“枝繁葉茂”的樹木,逐步推出了學校精品課程。這樣的課程評價讓學生和家長充分體驗到課程建設帶來的沖擊與幸福,讓教師感受到孩子成長的真實需求和自己專業成長的需求。
多樣課程,成就“課程達人”。我們以學校吉祥物“水精靈”為評價媒介,設計黃、紅、藍三色水精靈,實行班級、年級、學校三級晉級形式:科任教師根據學生平時的表現頒發黃色水精靈;班主任根據學生所得黃色水精靈個數兌換相應的紅色水精靈,還可根據學生在各級各類展示、競賽中的表現頒發紅色水精靈;年級組長根據學生所得紅色水精靈的個數兌換相應的藍色水精靈;學校課程部也可以根據學生在重大活動中的突出表現頒發藍色水精靈。就這樣,學生每一次參與、每一次表現、每一次進步都以晉級形式加以記錄,學校每學期評出課程達人。在自主的課程中,在“桃源”式的三角湖校園里,我們的孩子如同“繁花”百花齊放。
(作者單位: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三角湖小學)
(責任編輯 林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