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男
高校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音樂樂感以及鑒賞能力的時候,不能盲目的進行,應該遵循具體的原則來開展工作,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教師開展的工作是有意義的。教師培養(yǎng)學生樂感和鑒賞能力應該遵循以下原則:第一,音樂是一種藝術,其主要是利用音樂器材以及歌曲旋律等抒發(fā)個人的情感,教師可以利用音樂的這一特性,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更好地理解音樂所表達的含義,進而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第二,音樂課程具有理論和實踐同等重要的特點,學生需要通過理論知識來對音樂曲目進行探討,然后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對音樂進行進一步的感知和塑造,進而提高學生感受音樂美的能力,加深學生對音樂所傳遞出的情感的體會[1]。
高校教師想要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樂感,就應該從提高大學生鑒賞水平開始,當學生的鑒賞水平有了提高之后,學生才能提高自身的樂感。當前很多大學生的音樂鑒賞水平比較低,而且對音樂知識的掌握還不夠系統(tǒng),對音樂理論知識的了解十分匱乏,很多大學生只知道流行音樂,卻不知道柴科夫斯基、肖邦等音樂大師的經典之作。這些現象表明了大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不高,因此,教師可以多為學生播放一些著名音樂大師的傳世之作,比如說肖邦的《革命練習曲》、《幻想即興曲》等,或者是柴可夫斯基的《悲愴》、《g小調第一交響曲》等,這樣學生在不斷的潛移默化中就會提高自身的音樂鑒賞能力[2]。
音樂是通過旋律來表達自身內涵的,學生可以通過聽覺來理解旋律中包含的情感,可以這樣說,聽力是連接音樂并引起人們共鳴的主要途徑。這樣的特質就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聽音能力。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多聆聽一些具有豐富內涵的音樂,幫助學生建立直觀的音樂感受,讓學生通過認真的聆聽感受到曲目中的情感。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播放民族管弦音樂合奏的方式來鍛煉學生的聽音能力。比如說教師可以選擇《春江花月夜》曲目來進行播放,然后讓學生在曲目中辨別各種樂器的聲音,這樣學生就會認真的聽,在不知不覺中被動人的旋律所吸引,進而提高自身的聽音能力,當學生的聽音能力了顯著的提高之后,學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曲目中所傳遞的情感,這樣學生的音樂樂感就會得到提升。
在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中,教師采用的是教師示范,學生在下面聽的方式來開展教學,此種教學方式導致師生之間沒有交流,課堂氛圍較為嚴肅。大學生的思想已經較為成熟,對很多事情有了自己的看法,教師在教學中忽視學生的想法會導致學生對音樂學習失去興趣,因此,教師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在音樂教學中應用了鑒賞教學方法。在應用鑒賞教學方法的時候,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轉換課堂角色,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然后教師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學生指導,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音樂知識。比如說:教師在開展《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教學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業(yè)余時間收集相關資料,了解該曲目的創(chuàng)作背景等,然后在課堂上通過播放該曲目的方式讓學生進行欣賞,在此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對學生的不足之處進行彌補,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師在開展音樂鑒賞教學的過程中,比較常用的方式就是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情境教學是指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利用一些輔助的教學工具,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出相應的情景,然后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學習。比如說:圖畫重現情景、扮演感受情景、實物表演情景等。教師在應用這些情景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音樂曲目中含有的情感、語言以及行為融為一體,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享受音樂的過程中深入地領悟音樂曲目所要傳遞的內涵。例如:當教師想要講解《伏爾加河船夫曲》的時候,教師可以在播放音樂的同時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些伏爾加河上纖夫拉纖的圖片,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入手,增強學生對此曲目的理解。從多媒體播放的視頻可以看出,纖夫們的生活是非常貧苦的,學生在此種情景的烘托下,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伏爾加河船夫曲》中的情感。
綜上所述,教師在開展音樂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對學生音樂樂感的培養(yǎng),當學生具備了學習音樂的基礎之后,才能取得更好地學習效果。教師想要做好音樂教學,就應該通過鑒賞的方式開展鑒賞教學,進而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為其以后學習音樂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
[1]王洪偉.關于音樂樂感及音樂鑒賞教學的探討[J].教書育人(校長參考),2014(11):76-76.
[2]王璟.多媒體環(huán)境下的高校音樂鑒賞教學探析[J].美與時代:下半月,2011(8):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