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芳
價值觀對預期心理與行為的影響
李 芳
【摘要】預期心理是培養學生道德素質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是學生提高道德修養的必不可少的心理條件。忽視預期心理而談智力發展、談如何做人是不切實際的空話。因此教育上一定要把重視培養學生預期心理擺到與智力因素同等重要的位置,認真貫徹落實到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上,才能促進學生心身的全面發展,才能把提高教育質量的目標真正落到實處。
【關鍵詞】預期心理心理健康道德信仰
一個人的成功,80%則決定于預期心理,只有20%依賴于智力因素。因此現代教育必須重視挖掘這80%的潛能,才能使受教育者適應未來社會的要求。根據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研究證明,人的心理要達到最佳狀態,預期心理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果你不理解心理預期,人們的心理是不可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盡管呈現出發展優勢的早期階段,如果缺乏對預期心理的了解或干預,則會影響心理因素的發展,不能充分形成合社會性的心理。
(一)預期心理的含義
預期心理是指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的作用下,根據有關情況和社會經濟變量,以及所掌握的信息,為了自己的利益,以預測未來變化的得失,估計和判斷;制定或采取這樣的基于一致性消費措施的判斷和預測包括心理和行為現象,其中包括經濟投資銀行業務。這種現象通常出現在社會和經濟活動中。預期是人們道德踐行的一個重要環節,它體現了人們認可道德規范、踐行道德的心理和行為共性特征及一般規律。[1]
預期心理狀態就是主觀預期心理價值的最大化,而要達到最大化,主體就應該具備實現人生價值的一切能力,所以預期狀態就取決于主體的知識、技能、社會資源、自身素質。但問題的關鍵在于主體是否能夠具有實現人生價值的能力。
大學生確立價值觀的前提是預期心理,一般情況下,預期心理直接影響大學生價值觀確立。價值觀的形成與確立既受到大學生的情緒、性格、學識、生理機能等因素的影響,而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的受到預期心理的干擾或影響。雖然在情緒性行為中,大學生對未來的預期邊際幾乎為零,也就是說幾乎沒有考慮未來的結果;而理性行為則相反,大學生對未來的預期邊際是無限的長,即根據學識,成長經驗等相似的情景采取相應的行為,出現相似的行為結果。
(二)預期心理的功能
由于大學生自身的成熟程度與心理承受能力較低,對于社會轉型和快速發展帶來的非確定性缺乏客觀的認識和較好的適應能力,因此無法規范預期心理的形成機制和運作方式,它對大學生心理的影響往往呈曲線態勢,并對大學生的價值觀造成嚴重沖擊。
一般情況下,大學生依照社會發展的環境、經濟、教育因素對事物的好惡進行分析判斷,進而對自己已有道德觀念及行為活動的利益得失作出預期。然而現實當中,大學生的預期心理經常呈逆反狀態,容易與道德規范相背離,“越要求越相反”的反向道德傾向十分突出。與社會道德逆反的預期心理直接導致大學生價值觀合社會性的調控無力甚至失效,使國家對大學生道德行為調控及干預作用受到嚴重削弱。
對學生學習活動的預期心理刺激,對學習積極性方面發揮有力的作用。所謂動力作用,就是一個人的成功的動機,對事物飽滿的求知欲,強烈的興趣、好奇心、榮譽感等。這些都可以直接轉化為強烈的學習動機。預期心理增強、充分激發一個人的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和創造性活動,使一個人的智力活動取得了積極成果。內在的動力比外在的激發持續的時間長,所帶來的動力強勁,能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激情。指導學習預期心理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各種各樣的活動,它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避免消極,被動的情緒。
隨著經濟飛速的發展,利益主體的多樣性與復雜性,使得很多的大學生更注重追求自己的價值和利益需求,而對社會及周邊人的責任意識感卻日漸淡漠。根據相關的調查研究顯示:學生上大學的目的取向更注重現實和功利,他們對家人對周圍人對社會的要求很高、很多;對自己的要求無下限,現在的大學生更注重索要而忽視了對社會及周圍人的奉獻;他們對自己權利的保護意識增強而服務于社會和人民的義務感、責任感降弱[2]。通過近幾年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的評價就可略見一斑,“專業知識強,但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認知和素質遠遠不夠”,這都反映了出大學生心理素質不足。
預期心理是大學生對自身前景及其相關信息的一種態度、預測和期望,而個人的價值觀詮釋了大學生在對那些預期消費決策相關的不確定所作的估計和預測,詮釋了他們的價值行為。價值觀在大學生的行為、態度及其決策中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價值觀對行為的影響具有間接性,而且態度等變量在價值觀與行為之間具有中介或調節作用。因此,個人價值觀是影響個人心理預期發展的基本因素,而預期心理是價值觀與心理健康、道德行為之間關系的基礎。[3]
(一)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是人們在實踐中對自己及社會未來可能發展的憧憬,主要表現了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對世界、社會、人生的未來發展可能性的預測,也是自我價值實現的內在動力。信念是人們在對一定事物認識的基礎上,對其理論、觀念、主張的確信及肯定,堅持相信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踐行成功,達到目的的精神狀態。理想信念是形成或影響大學生價值觀的核心要素,而預期心理影響大學生確立合社會性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使人們實現特定目標、奮斗前進的動力的人生力量源泉。人們一旦形成和確立了自己的理想信念,會不斷的以驚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完成事業和達成愿望。從逐步滿足簡單需要出發,通過教育發展到建立深刻的責任心、事業心;從樹立淺近的目標發展到具有遠大目標的崇高理想。如果忽視必要的理想信念教育,就有可能變成胸無大志、暮氣沉沉、無所作為,或成為追求自己的私人利益,走上另一條路的罪犯。有效的引導人們樹立合社會性的理想,才能指引他們前進的方向和給予他們巨大的力量,為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奠定基礎。
學生具有較高的道德情感,必須對其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從學習中煉化學生對周圍人和事物的道德情感,逐漸升華為個人的道德信仰。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影響和支配道德素質的形成和發展成熟。從一般意義上講,合社會性和規律性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就會有高尚的道德情感。
(二)愛國信仰教育
愛國主義是人民群眾對自己祖國深厚感情的一種表現,它是個人對自己祖國相互依存的關系、是人們對自己國家、民族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歷史和文化的認同、歸屬、尊嚴與榮譽的一致。愛國主義是一種道德和政治要求,同時它也是一種法律規范,用以調節個人和祖國之間的關系。它是人們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重要因素。
愛國信仰是偉大、高尚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道德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使一個人的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信念的必要條件;同時,又是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的動力,對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愛國信仰教育應注重以下幾方面:首先,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這是成功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關鍵。引導學生熱愛故鄉、母校、親人、師友、錦繡河山、國旗、國微等周圍的具體事物,并在逐步了解祖國的光榮歷史、杰出人物和勤勞、智慧的人民的基礎上,發展對社會主義祖國和中國共產黨的熱愛;對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光榮傳統的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對社會主義祖國光超前景的民族自信心以及對祖國的敵人的仇恨。其次,增強國家和民族的意識。教育學生關心國家大事,關心祖國的前途與命運,努力學習,立志獻身于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責任感和義務感。
(三)良好的性格教育
預期心理關系影響到一個人的性格,它將增長一個人重要的心理和責任感,愛崗敬業,勇敢,獨立,誠實,謙遜和性格有特別密切的其他美德。一個責任心強的人,在智慧活動中就會認真負責、兢兢業業,遇到各種困難和挫折時不退縮,而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充滿信心,從而有助于取得成功。而這些良好的預期心理不是先天具備的,必須在品德教育過程中接受有意識教育和潛移默化影響才能得到培養和發展。[4]良好的性格是品德的一部分,作為一種重要的預期心理,對品德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
綜上所述,預期心理是培養學生道德素質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是學生提高道德修養的必不可少的心理條件。忽視預期心理而談價值觀的確立是不切實際的空話。
高校應重視對大學生預期心理的了解或干預,通過教學和實踐的環節,使教師或輔導員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建立預期心理干預機制,實時對大學生的預期心理進行監控和檢測,盡可能消除預期心理對大學生價值觀不利因素,幫助學生確立、形成合社會性和合規律性的價值觀,促進大學生生理及心理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盧燕.消費者預期心理下的房地產營銷研究[J].經濟師,2008(6).
[2]韋洪濤.大學生非智力因素培養的幾點思考[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6).
[3]郭文,黃依柱.消費價值觀對體質健康突出問題大學生體育消費心理預期與行為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9).
(作者單位:西安外事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度陜西省教育廳科研項目“社會轉型期下大學生預期心理的理性價值導向研究”(課題編號: 14JK2102)專題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李芳(1978— )女,河南武陟人,西安外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科研部,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