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云
從時間和空間上看課堂內外教學聯系
趙東云
【摘要】在時間空間上宏觀把握好教學,了解學生年齡性格特點,分析教學遇到的不足和問題。樹立學生終身學習觀念,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關鍵詞】課堂教學有效性新課程改革
教學是一個整體過程,分為時間和空間的概念。高中英語教學不能單一的看待每節課,看待每一學年,是建立在以小學,初級中學的幾年英語學習的基礎上,再經過高中三年的教學過程達到一定的英語水平。高中三年就是一個時間理念,三年循環的教師應該在三年的整體時間效用上把握學生能力循序漸進的提高。教學不僅是課堂四十五分鐘,更大的學問在課堂外,學校教育不僅僅是校園教育,還建立在家、校、社會三位一體,這樣一個空間概念上。更抽象點還包括學生的內在感受和外在表現。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有著語言本身的特點,作為一門學科有其學科特點,作為一門外語有著其本身的文化來源以及與中國文化特點融合磨合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我不斷在思考一些問題,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預習在課堂教學有效性中的作用,我們作為教師都有一個感受,如果學生那節課預習的好,上課效果就會比較好,課堂容量大,學生課堂氣氛活躍,這是提高教學的一個有效途徑,預習能否落實細化,不是簡單的對學生下指令"preview the next lesson", 老師可以給出一定的引導。例如閱讀課,可以讓學生小組提前思考設計三個問題,以貫穿全文大意,而不是一味由老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方式。語法課讓學生課前查閱相關語法規則并能夠舉例。不預習,課堂聽不懂,抓不到重點,也找不到難點,課后補救,花了大量時間在復習上,高中課程繁多,客觀上是沒有太多時間容許這樣花費這樣成倍的時間的,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我們可以把預習看作是磨刀,是體育訓練的熱身,沒有熱身的訓練往往會受傷。學生學不會或掌握不住教學內容是事小,長期這樣會影響其學習積極性,自信心。所以應該首先培養學生有超前意識,能夠很好的做好預習工作更重要。
英語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創立英語教學的氛圍幫助學生形成英語思維的能力,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時刻體會到英語的存在及使用英語的可能,為學生創造一種氛圍。例如學校的校園文化標語,班級的口號,格言,食堂的菜單,廣播中的歌曲,學生的課表,老師的批改,學生的英文姓名。幫助學生早日擺脫Chinglish中國式英語的陰影,盡可能縮短學生使用時中英文轉換的時間。避免學生在口語書面語中大量存在中文的痕跡。
教師能否堅持全英文教學對教師是一個挑戰,教師全英文教學后,首先教師的語音要準確,語言的節奏和速度要掌握的恰到好處。對于學生,學生在聽的時候要求自我注意力集中,要求擴充詞匯,學習和糾正語音,尤其高一剛入學的新生,一方面培養其拼讀英標的能力,學會自己糾正語音,讓學生有一個月到兩個月的緩沖,讓其熟悉老師的語音語調,盡可能用一些簡單詞匯,慢慢接受英語教學中的詞匯轉換。牛津版高中英語書中的一大特點就是全英文教學,即使是語法部分,讓學生了解專業語法術語,達到理解效果。在英語閱讀或詞義解析時,不建議學生去查英漢詞典,建議學生去查閱英英或英漢雙解字典。
從空間角度,在家庭中,讓學生接觸到一些英文的環境,學生愛聽英文歌曲,看雙語電影,不要一味的去阻止,可以接觸一些英語節目,例如中央電視臺的"希望英語 outlook" CCTV9 原文新聞,也許學生會畏難,覺得高中階段聽新聞聽不懂,其實在語言學習的起初,都是從只言片語開始的,學語言哪怕是聽懂一個單詞,聽懂一句都應該去鼓勵,當然也不應當強迫學生去聽,只是可以創造環境讓其感受,受到影響和熏陶。
學生的家庭環境,以往的學習背景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很多家長認為學生讀“閑書”,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孩子的課外知識的嚴重匱乏,在一次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不了解“Cinderella”童話故事中的灰姑娘,不知道“godfather”在西方家庭和文化中的地位和象征,試問有幾個家長在教育啟蒙中給孩子讀過這些童話故事又有幾個孩子能主動去了解西方文化呢?
英語不是一門單純的學科,它傳遞信息,讓學生通過英語輸出和輸入信息,這些信息可能是天文,地理,科技,人文,人物傳記,社會訪談,焦點話題,可能是生活感受,人生啟迪。很多時候孩子們的表達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語言障礙,而是知識障礙。很多時候不是詞匯夠了,語法夠了,語言技能水平到了,學生就能表達出東西。是因為沒有什么要表達才在課堂表示沉默。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逐漸向成人過渡的時期,要提高學生看待問題的角度、深度、高度、廣度。英語學習很多時候涉及很多科目,話題,社會焦點。要求學生不能短淺的看待問題,處理問題。要讓學生透過語言的學習更多地去了解自我,了解世界,學習外語是在知識的浩瀚中多開啟了一道門。是讓中國學生在將來的求學道路上,人生旅途中了解更多世界的聲音,以全球化的角度看待的問題。
通過以上思考,我意識到新課程強調教育不只是讓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更應該使學生不斷生成智慧和人格。實踐證明,有效性教學的決定因素,并非教學內容,而取決于教學對象——學生,即學生對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專注性。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忘記高考才能真的考的好”。讓我們更多的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潤清.外語教學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吳效鋒.新課程怎樣教[M].沈陽:沈陽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