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斯璇

在19世紀末的中國生活了22年之后,美國傳教士雅瑟·亨·史密斯寫了一本書叫《中國人的性格》,歸納總結了20多種中國人的性格特征,有褒有貶。其中不乏讓中國人聽了有些難受的話。
盡管今天中國因經濟體量已成為一個不可輕視的國家,外國人的批評或許不再那么刺耳,但仍讓人臉紅。比如2011年的斯諾克中國賽上,英國選手墨菲說:“中國觀眾的行為非常沒有禮貌,這種情況7年里從未改善。”
時至今日,中國國民素質問題已經到了“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關鍵節點。同時,在中國國際影響力不斷上升和國際事務中中國因素不斷增加的背景下,對外文化傳播與國家形象塑造也被提升到了相當重要的位置。國民素質和文明程度,亦上升到關于中國發展的高度。
文化作為構成和影響一國國力的重要變量由來已久,也就是即約瑟夫·奈所稱的軟實力。具體而言,一個國家通過文化認同實現其他國家在文化上的追隨和效仿,進而在實施國家對外戰略時得到其他國家的配合、默認和追隨。這種認同的主要實現方式,就是外界對這一國家作出積極評價和正面認可。
如此,在這個邏輯鏈條上,一端是中國游客在盧浮宮水池泡腳,另一端就可能是選民的“印象分”直接影響到一國政治人物對于中國事務的判斷和態度。
過去多年中,主要由外交官決定了中國以何種形象展現于世界。今天,每年超過9800萬人次的出境游客,主動或被動地扮演了公民外交官的角色。這正是國民素質和文明程度之于中國發展的新影響。
其實早在2005年、中國公民出境游3100萬人次時,經由中央領導批示推動,《提升中國公民旅游文明素質行動計劃》首次拉開了規范中國游客海外形象的大幕。
由此不難理解,中共中央總書記向中央全會所作的“十三五”規劃建議(討論稿)中,明確將“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作為 “已經確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的基礎上”的5個新目標之一。
回溯至中共十六大,有關提升國民素質的問題就出現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清單中。至中共十七大,“加強文化建設”與“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聯系在一起。
在中共十八大報告中,“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被列入“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之中。
與之相比,“十三五”規劃建議直接將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提升為一級國家發展目標。
傳承禮義之邦的歷史傳統,加之現代文明與道德準則,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之后的“理想中國人”,走出國門的一言一行,其塑造國家形象的“軟力量”,可能并不亞于紐約時報廣場的巨幅廣告與遍布世界的孔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