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小林
核心觀點:經濟發展新常態給自治區非公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機遇。要逐步解決制約非公經濟發展的各類問題,完善好、落實好促進非公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非公企業自身也要主動適應新常態,加快轉型升級,為打造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作出應有的貢獻。
“8337”發展思路實施以來,自治區不斷加大促進非公經濟發展的力度,各盟市在發展非公經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非公經濟為全區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從生產總值上看,2014年,全區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11303.29億元、增速為8.3%,比重達到63.6%,較2013年增加740.66億元、增速放緩1.8個百分點,比重提高0.8個百分點。規模以上非公有制企業工業增加值實現增速13.8%,比重為64.50%,較2013年增速提高1個百分點,比重降低1.12個百分點。
從納稅上看,2014年,全年非公有制經濟納稅總額實現1678.24億元,增速為-10.0%,比重為80.8%,較2013年分別減少185.31億元,降低14.1和0.8個百分點。
從固定資產投資上看,2014年,全年非公有制固定資產投資額完成7078.31億元,增速為13.6%,比重為59.21%,與2013年相比,投資額減少2168.31億元,增速減緩4個百分點,比重降低0.79個百分點。
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上看,2014年,全年非公有制經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4991.33億元,增速為12%,較2013年增加536.76億元,增速減緩2個百分點。
從市場主體上看,2014年,全區實有市場主體達到151.91萬戶,與上年同比增長13.92%。其中,非公有制經濟市場主體148.95萬戶,增速為14.15%,比重達到98.05%。城鎮非公單位從業人員達到566.31萬人,增速為16.22%,比重達到76.69%;城鎮非公單位新增就業22.05萬人,增速為-0.28%,比重達到81.13%。
現在國際國內經濟形勢仍然復雜,面對經濟新常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怎么樣,對全區經濟發展乃至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都有重要影響。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面臨著諸多困難的同時,也面臨著重要的發展機遇,蘊藏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
政策環境、法治環境在不斷地優化。特別是隨著全面深化改革,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巨大活力將進一步得到釋放。2014年3月,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實施以來,全國新登記注冊企業增長了46%,注冊資本增長了95%左右,從業人員增長了14%。自治區的增長幅度更大,新注冊的企業增長了92%,注冊資本增長了2.2倍,從業人員增長了43%。今年,國家在簡政放權、財稅體制、投融資體制,以及價格、金融、國企國資等各個領域的改革力度進一步加大,改革效應會更加集中地體現出來。
市場需求巨大。新常態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信息化、農牧業現代化,都需要非公有制經濟的廣泛參與。例如,國家確定到2020年要建立覆蓋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業體系,總投資規模可能達到8萬億之多。這么巨額的投資,需要社會資本大量進入。另外,中央進一步提出協同推進“綠色化”,要求加快推動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化。無論是發展綠色產業還是對傳統產業的綠色改造,以及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對非公有制經濟來講,都蘊含著無限的發展機遇。從自治區的區情看,盡管經濟社會有了長足發展,但是整體上仍然欠發達,各領域建設的任務都還很重,這也意味著更大的發展機會。按照改革的方向,我區今后的投資建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依靠非公有制經濟。
小微企業、服務業的作用日益突出。新常態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這將催生許多新的業態、新的生產結構。國家在這方面將出臺一系列相應的政策措施,這些都是非公有制經濟發揮優勢的重要方面。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要發揮企業家才能,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些都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
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還存在許多制約因素和問題,需要認真研究解決,要完善好、落實好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
要精準認識、深入研究制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問題和因素。其中有許多是老問題,比如一直反映的“玻璃門”、“彈簧門”和“旋轉門”問題,“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以及社會服務體系不完善、管理體制不順等,同時,也還有許多新問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讓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但是在實踐層面,我們對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中所存在問題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宏觀層面,具體哪些方面束縛了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我們研究得還不夠深入。比如,“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問題,到底哪些領域存在這些問題,具體表現形式和原因是什么,研究得比較少。所以,應當樹立精準的問題意識,對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一項一項地研究,明確問題,找到辦法,逐步解決。
政策支持是國家和自治區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國家出臺的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文件有數十個,自治區也出臺了許多相應的配套文件,包括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70”條政策。從2014年對各盟市督查的情況看,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如,政策落實不到位,政策宣傳不夠,部門職責不明確,在政策落實中出現“踢皮球”現象,個別政策規定與相關法律規定不一致,企業的政策意識不強等。我們要進一步具體分析,比如哪些部門在政策執行中職責不清,哪條政策與國家的法律或政策不相符合,“非公經濟70條”政策哪些落實了,哪些沒有落實,沒有落實的原因是什么,還需要出臺哪些政策和改進哪些工作……對此我們要逐一研究解決。
經濟發展新常態對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是一個考驗,非公有制企業要主動適應新常態,加快轉型升級,適應依法治國對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提出的新要求
新常態從根本上講不是“快與慢”的問題,而是經濟發展階段的根本性轉換。2014年,我們在調研中發現,一些連鎖超市、百貨商店經營業績下降,有的甚至持續虧損,希望政府通過減稅等措施來幫助企業。這些企業面臨的挑戰來自于市場競爭,特別是消費模式的變化和電商的沖擊,這不是單純依靠政府減稅能夠解決的問題。如果不轉型,企業很難發展下去。中央幾次強調,企業轉型升級,不是轉行轉產,不是轉嫁成本,也不是盲目追求經營多元化,而是立足自身優勢,完善產業鏈條,優化產業布局,走“專精特優”和“綠色發展”之路。所以,非公有制經濟工作部門以及非公有制企業,都要從發展理念、發展思路和發展措施上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通過分析現存問題,提出建議,把握新常態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從而正確認識新常態,主動適應新常態,牢牢抓住發展的主動權。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了重要部署,這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是影響深刻的。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意味著管理和服務市場的主體以及企業都必須按照法律規則辦事。調節經濟關系、規范經濟行為以及確立市場規則、維護市場秩序,都要依法進行。非公有制經濟工作部門首先要樹立法治思維,注重用法治方式解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比如,在落實“非公經濟70條”政策過程中,監督主體不明確的問題,以及“踢皮球”的現象,就需要通過法治的方式來解決,明確各部門的法定職責,促進各部門分工負責、各司其職,既不越權,也不失職。總之,我們在服務非公有制企業發展、管理企業經營活動以及維護企業合法權益的過程中,都要自覺按照法治要求,從完善立法、嚴格執法、加強執法監督以及全面推行政務公開等方面,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提供法治引領和保障。
非公有制企業自身也需要大力提升法治意識。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引導全體公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企業作為重要的市場主體,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按照法律規則辦事,要學習和掌握法律、遵守法律,學會運用法律發展自身,運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非公有制經濟人士要強化自身在國家發展進步中的使命意識,把自身發展與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結合起來,使個人夢、企業夢、員工夢更好地融入中國夢
要在非公有制經濟人士中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實踐活動。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我們國家一步一步走向繁榮富強,這是非常不容易的。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時,全區只有687個極其簡陋的小工廠和小作坊,連一根鐵釘都生產不出來;現在,全區已經形成了一大批優勢特色產業。60多年來,全區經濟總量增長了500多倍,年均增長10%,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能夠取得這樣的歷史性成就,最根本的就是我們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實際、具有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可以說,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沒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就不會有我們今天這樣的成就,也不會有非公有制經濟今天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家好,大家才會好”,每個社會成員、每個企業的發展命運,都是與國家的前途命運相聯系的,都承擔著建設國家的歷史責任和使命。
目前,我區非公有制經濟市場主體已經達到148萬多戶,占全部市場主體的98%以上,其中私營企業已經達到20多萬戶。201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發揮企業家才能”,從各級統戰部、工商聯來講,就是要積極為企業家發揮才能創造條件。2014年,各盟市在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實踐活動中做了大量工作,但還需要認真總結經驗,不斷增強活動的感染力、吸引力。要聽取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意見建議,了解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所思、所想、所盼,積極引導、支持和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的困擾和難題。
非公有制經濟人士要強化在國家發展進步中的使命意識,把自身發展與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結合起來,使個人夢、企業夢、員工夢更好地融入中國夢。非公企業首要責任就是要把企業做強做優,還要自覺回報社會,履行社會責任。許多“百年老店”、知名品牌之所以能夠得到社會認可,靠的就是對社會負責,能夠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能夠誠信經營和依法經營。筑牢理想信念、履行社會責任,為社會傳遞正能量,是非公企業非常重要的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