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內蒙古自治區民委收到了一位遠在遼寧的蒙古族同胞烏鐵夫的求助信。信中說到,由于遷徙遼寧、生活環境變化等原因,已經漸漸地不懂蒙古語,因此,懇求內蒙古民委為自己剛剛出生的兒子取一個蒙古族名字,以告誡孩子自己是蒙古族人。接到信后,內蒙古民委被這簡單請求的背后寄托的樸實濃郁的民族情感深深打動,精心甄選了烏日光、烏力吉、烏熱等7個寓意美好的名字供烏鐵夫選用并寄予了祝福。最后,烏鐵夫為兒子取名烏熱。
30年后,在內蒙古自治區民委門戶網站的公眾交流平臺上,再次收到了烏熱的求助信息,講述了30年前,父親為自己向內蒙古民委求取名字的經過,并再次請求內蒙古民委為自己剛剛出生的女兒取一個蒙古族名字。一方面表達對內蒙古民委為自己取名的敬意,另一方面,要用蒙古族名字傳蒙古族血脈,時時提醒自己的孩子,無論何時何地,自己都是草原兒女,是蒙古族的后代。內蒙古民委對于這延續 30年的托付高度重視,由分管蒙古語文工作的副主任組織了民族語文處、蒙古語文科研管理處負責人研究選取了烏雅罕、烏蘭圖雅等名字供烏熱為女兒選用,最終經全家人商議,孫女的名字選定了烏蘭山丹。
在民族工作中,這不過是為少數民族群眾服務的一件小事,但正是因為長期以來,內蒙古民委黨員干部能夠帶著深厚的民族情感,用心去體會每一個簡單訴求后寄托的信任和期望,用心去做好每一件工作,時時刻刻把民族工作裝在心里、抓在手上,才贏得了全區各族人民的認可和擁護,保持住了“模范自治區”的殊榮,在內蒙古長期建設和發展中,形成了各民族守望相助、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
民族工作千頭萬緒、瑣碎零散,但始終貫穿著黨和政府對各族人民的親切關懷以及各族人民對黨和政府的熱愛擁護的主線,始終聯系著黨和各族人民之間的濃濃深情。在這樣瑣碎繁雜的工作中,取個名字、送袋大米、回復信件、接待來訪,看似簡單枯燥,卻包含著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方針政策,維護各民族平等團結,保障各民族正當合法權益的大義。而我們的民族同胞,在遇到困難問題、面臨貧困疾病時,甚至在不能用母語為自己的孩子取個吉祥如意的名字時,想到了民族工作部門,找到了民委,這是對民族工作部門的認同,是對民族工作的認可,更是對黨和政府真心付出的認可。這正是多年來民族工作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成果,也是我們繼往開來,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闊步前進的強大動力。
民族工作無小事,再小的事,只要關系到民族感情、民族利益,作為民族工作部門都要用心體會、負起責任、努力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尤其是作為模范自治區,肩負著祖國北疆安全和向北開放橋頭堡的重要使命,必須以高度的政治感和責任感,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自治法,按照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的部署要求,以扎實有效的工作舉措,鞏固團結的基礎、壯大團結的力量、發揮團結的作用,促進社會和諧、推動經濟發展,筑牢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做大做強向北開放的橋頭堡,打造更加亮麗的風景線。
民族團結作為邊疆穩定的基礎,作為社會和諧的保障,作為經濟發展的動力,是全社會共同的事業,需要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熱情支持、共同維系。它需要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堅強組織領導,需要民族工作部門持之以恒的苦干實干,更需要千千萬萬像烏熱一樣深懷赤子之情,祈望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各族人民的思想和行動自覺,只有上下一心、各族人民同心協力,我們的團結才能保障全區各民族在內蒙古這方熱土安居樂業、共創未來,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順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