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生+吳新來+陳曉彤
神秘代號403
1970年12月20日,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時代號召下,大連426廠的300名干部職工、部隊復員軍人326名、國家分配大學畢業生313名、新招學徒工280名齊聚宜昌茶庵山麓,隨著工地指揮長的一聲“開工”令下,(以下簡稱“宜昌船柴”)放響了代號“403”工廠開山建廠的第一炮。這就是宜昌船舶柴油機有限公司的前身。
由于“三線廠礦”建設屬于戰時準備的需要,國家對其高度保密,因此,人們倍感陌生而神秘。即使是宜昌市的很多人對403廠也很陌生。
45載滄桑歲月,如今,宜昌船柴已經成功轉型為新型的現代化企業。
“猶記當年,我們在人煙稀少的茶庵山麓揮汗如雨,用勤勞的雙手鋪平了道路、建起了廠房、裝上了設備,用火熱的青春,讓一座現代化的工廠在偏僻的土地上拔地而起。忘不了,昏暗的燈光下那一副副聚精會神的表情;忘不了,寬敞的廠房里那一個個忙碌的身影;更忘不了,轟鳴的柴油機前那一張張激動的笑臉。也曾有過無助彷徨,曾有過進退維谷,但因為擁有了自強不息的精神,我們在社會主義的市場大潮中趟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這是宜昌船柴建廠45周年紀念冊序言中,公司總經理趙宗華、黨委書記劉樹珍寫下的一段話。
國際船舶版圖的“中國制造”
走進宜昌船柴,工廠大樓墻壁上“興船報國,創新超越”的標語引人注目。
這八個字,是宜昌船柴的精神,也是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的力量之源。40多年來,宜昌船柴人正是憑著這種創新超越的精神,通過吸收世界先進的船柴制造技術,不斷提升創新能力,為創造國產船用低速柴油機品牌積蓄了的能量,將“中國制造”的印記烙進遠洋巨輪的心臟,在國際船舶版圖上留下“中國制造”的印記。
1979年,宜昌船柴引進瑞士蘇爾壽公司二沖程船用低速柴油機專利技術。同年,第一臺二沖程船用低速柴油機樣機開始建造。
1983年,宜昌船柴第一臺YMDSULZER 5RND68M商品柴油機交驗發運上海,安裝在江南造船廠“振興1號”上,順利完成了試航。
1986年,宜昌船柴為江南造船廠39000噸散貨輪配套的首臺6RTA58型低速柴油機試制成功,榮獲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優質產品稱號。
1988年,宜昌船柴完成的GF-2蓋格爾儀電轉換器、TM-4扭振校驗及試驗,獲得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1987年度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0年,宜昌船柴首臺船用主機 6RTA48型柴油機一次試驗成功,安裝在新港造船廠制造的12300噸“孟加拉之光”號上,隨船出訪孟加拉國。
1991年,渤海造船廠和廣州造船廠分別與宜昌船柴簽訂了12臺、16臺B&W6L35MC型柴油機的合同,這28臺柴油機均安裝于獲國務院重大項目獎的35000噸淺吃水肥大型散貨輪。
1994年,宜昌船柴生產的YMDMANB&Wl35MC柴油機被評為國家級新產品。
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宜昌船柴踏著臺階一步步拾級而上,在創新與超越的道路上闊步向前。
如今的宜昌船柴已具備年產300萬馬力低速柴油機和生產缸徑在300~960mm之間全系列船用二沖程低速柴油機的生產能力,同時擁有曼恩、瓦錫蘭、三菱重工制造專利授權,并成為通用公司(GE)的重要合作伙伴和戰略供應商,為其制作能源裝備配套。與英國弗洛德公司、日本富其諾合作聯合生產的水力測功器等動力檢測設備獲得國內外市場廣泛認同。
2014年8月,宜昌船柴成功收購青島海西船舶柴油機有限公司,打通出海通道的夢想終于實現。母子公司資源共享、融合發展,實現了船用低速柴油機產品全系列覆蓋。
宜昌船柴的前20年,只生產了50臺低速大馬力柴油機,2000~2005年,生產了100臺低速大馬力柴油機,而2011年,一年之內就生產了101臺低速大馬力柴油機。原來需要22年才能實現的年產柴油機100臺、年產100萬馬力的雙百目標,現在時間越來越短,三年半!兩年!一年!宜昌船柴以驚人的速度實現了飛躍。
2004年,我國第一臺5RTflex58T-B智能型船用柴油機順利交驗;2007年,我國第一臺國產化三菱UEC43LSⅡ柴油機順利交驗;2008年,世界第一臺6S35ME-B智能型船用柴油機順利交驗;2011年,世界第一臺6S35ME-B9.2型船用低速柴油機、世界第一臺6S35MC-C9.2型船用低速柴油機順利交驗;2013年,我國第一臺6S46ME-B8.3智能型二沖程船用低速大功率柴油機順利交驗;2014年,我國第一臺6S40ME-B9.3最新一代“綠色”超長沖程Dot3版本智能型柴油機順利交驗。
一個個“國內首臺”、“世界首臺”是宜昌船柴人的驕傲和自豪,確立了宜昌船柴在低速柴油機制造領域的領先地位。
船舶工業史的“中國速度”
1997年,金融風暴席卷亞洲,宜昌船柴收到的柴油機訂單驟減,企業陷入困境。也就在這一年,宜昌船柴開始與GE合作。為達到GE公司的認可和生產技術準備,宜昌船柴成立專班,精心組織,周密部署,以超常規的速度完成全部工作,一次通過GE公司首件產品質量綜合評定,為雙方開展長期穩定合作鋪平了道路。
與GE的合作,最大的收獲是觀念的轉變,尤其是企業管理觀念的轉變。宜昌船柴通過嫁接GE公司的6б管理理念,力求實現管理創新帶動企業各項工作水平提升。2008年,宜昌船柴推行 “零缺陷”管理,開展“零缺陷傳遞”活動;2009年,開展“打造精品樹品牌”活動;2010年,啟動“精益制造”管理工作;2011年導入“卓越績效管理”;2015年全面推行“精細化管理”。宜昌船柴以質量管理為抓手,持續推動各項工作不斷前進。
2001年美國,世界經濟再次步入低谷。宜昌船柴領導層通過對市場的觀察,出臺了一個深思熟慮的構想:向智能柴油機領域進軍!
當時,國內船用柴油機市場對智能柴油機還比較陌生,但宜昌船柴領導人認為,21世紀應是智能柴油機當家的世紀,要搶占先機,站穩腳跟,才能立于時代潮頭。宜昌船柴科研人員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的專利技術,使之本土化、工廠化。2007年3月2日,世界首臺6RTFLEX50B智能柴油機成功交驗。一年后,世界首臺適用于散貨船、油船和集裝箱船的6S35ME-B智能柴油機成功交機。
2010年12月,宜昌船舶柴油機有限公司收到了一份來自德國曼恩(MAN)公司寄來的機密文件,里面是S35MC-C9.2型船舶低速柴油機的設計圖紙。德國MAN公司成立于 18世紀末,世界第一臺柴油機就是由MAN公司研制生產的。MAN公司寄來的這份設計圖紙,代表著當前世界船舶業的最新理念和最高水準。
然而,擺在面前的這些設計圖紙雖然先進,卻與宜昌船柴和供貨方簽署的柴油機供貨合同、供貨技術條件不相符,不能直接運用到國產低速柴油機的制造上,必須進行國產化的技術創新。
時間已是寒冬,宜昌船柴的研發人員圍聚在一起對MAN公司的設計圖紙逐一細致分析,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和遺漏的細節逐漸暴露出來。宜昌船柴將研發人員的意見和建議及時反饋給德國MAN公司,經過反復交流和溝通后,雙方形成了較為一致的方案:對MAN公司的設計圖紙有針對性地修改。新出爐的設計圖紙充分體現了宜昌船柴的科技創新水平。連MAN公司的技術專家都豎起大拇指稱贊道:頂呱呱!
2011年7月,S35MC-C9.2型柴油機的全部圖紙抵達宜昌船柴,正式進入造機軌道。從設計圖紙誕生到首臺柴油機成功交驗,短短十個月,宜昌船柴創造了船舶工業里的“中國速度”。
宜昌船柴用戶遍布國內幾十家船廠,產品隨船出口到美國、德國、日本、南非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一臺臺高品質主機化作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閃耀五洲四海!
幾代人的夢想——宜柴夢
2013年,當“中國夢”響徹世界時,宜昌船柴也提出了“宜柴夢”——綜合實力最強,發展質量最好,企業品牌最優,幸福指數最高。總經理趙宗華十分自信地說:“宜昌船柴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這個夢,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有能力實現這個夢!”
“十二五”以來,宜昌船柴搶抓機遇,實現跨越發展,主要經濟指標全面提升,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五年間,公司的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工業增加值、合同承接額和利潤等主要經濟指標與“十一五”相比平均增長2.5倍,凈資產增長3.5倍。
“GE公司全球最佳供應商”、“中國機械500強”、“全國外經貿質量效益型先進企業”、“中船重工技術創新快速進步單位”、湖北省經濟建設領軍企業”等一項項榮譽,這些榮譽凝聚著宜昌船柴幾代人的拼搏與智慧,更體現著企業的實力和品質!
歷經45年的風雨滄桑,宜昌船柴實現了質的飛躍,已經跨入船用低速柴油機制造企業的先進行列。放眼今日宜昌船柴,一幅活力宜昌船柴,實力宜昌船柴、魅力宜昌船柴的壯麗畫卷,正徐徐舒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