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坤
世俗的煙霞與高貴的精神之美
——讀了了村童散文集《雪藏煙霞》
■劉振坤
初夏的午后,當我將了了村童送出行政中心的大門,回到辦公室仔細品味著《雪藏煙霞》的封面時,我知道,一個嶄新綺麗的世界將在我面前次第打開。果不其然,當我逐漸融入“煙霞”之中,那些或似奇云幻影,曼妙瑰麗,或如雪崩江流,危石墜落般的奇言妙語讓我得以從散文的視角看到了作為詩人的了了村童的“才情”和“詩情”。對于了了村童的詩歌寫作,已經發表的八百余首詩歌早已奠定了他于詩界的地位。正如徐州市作家協會主席王建先生曾經評價的那樣:“在徐州乃至全國,了了村童是當代最優秀的詩人之一。”同樣地,在散文寫作呈現百舸爭流的當下,了了村童的這部《雪藏煙霞》自有其不同尋常的意味和意義,那便是:好的散文永遠不能脫離世俗生活真實與樸素的質感;好的散文更不拒質韻雋永的深刻和靈性飛動的飄逸與灑脫。
一
愛情是文學創作中永恒的主題,這一點,在《雪藏煙霞》里有著十分突出的反映。作為伉儷詩人,了了村童自有不同尋常的愛情傳奇。正像書中描述的那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戀情算得上不尋常,現在想來,那一年他的出現,大概正是命中注定的劫數。”(《一束炫目的陽光》)兩個原不相干的人,因為詩歌而千里相牽,以至于“那以后的五年里,我在苦惱的漩渦中沉浮不定,幾欲喪失生的勇氣。我把一切發生的事情都以書信的形式傾訴給他,發現我有放棄生命的跡象后,他憂心如焚,一封封書信,一次次探視,終于將我從死亡的陰影里拽了出來”。(《一束炫目的陽光》)盡管已經愛得異常迫切,但字里行間中顯現出來的卻是暴風雨過后的沉著與淡定,這大約就是愛情在經過幾十年的洗禮之后,當以散文的形式回眸時所獨有的現象吧。這之后,在欲愛不能,卻又無法割舍的煎熬中,她由他陪著穿行于六月的煙雨江南,在蒲寧的《故園》中尋找著某種契機和心靈的安寧。當“我抬起頭,目光撞上了他的目光,激情如兩列火車不可避免地碰撞了,他面色蒼白如大難臨頭。我低下頭顫聲讀著:‘如果有什么天回地轉的奇跡可以把她找回身邊……就是明天去死,他也會視死如歸……要用什么辦法證明,他是多么痛苦而瘋狂地愛……’”(《一束炫目的陽光》)于是,在蒲寧決絕的愛情誓言和江南迷離幻影共同構織的迷網中,一場不可逆轉的愛情由此誕生,一扇注定要經歷悲歡離合的愛情之門終于開啟了。為了追尋心底的真愛,趁著一年的中秋,一個不得不背叛父親意愿的異地女子悄悄地離開了父母兄弟姐妹,跑到五百里外的徐州與心愛的人相見。“那天晚上,當我拎著書箱,悄然出現在他的面前時,他正在給我寫信——那封寫了一半的情書,也是我們相戀八年、數百封情書中的最后一封,月亮為我們的相思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又是中秋月圓時》)一切都在未寫完的那半封情書中;一切亦都在書箱里的那八百多封寫就的情書中。然而,盡管兩個人于悄悄中領了結婚證,但在父親不可動搖的家法的制約下,他們依然“生活在無望地期盼中,將釅釅的愛情雪藏,將釅釅的因緣雪藏。在雪藏中期待,讓文字翱翔,讓愛情的密碼在空中飛”。(《又是中秋月圓時》)或許,對于意志不堅的青年男女來說,這樣的期盼極有可能成為結束無望之愛的充分理由,但對于有著刻骨銘心之愛,同時又有著永不回頭的決絕勇氣的人來說,這樣的期盼卻是時間之河中最純美愛情深深積淀所必須的一個又一個新的起點與開始。在這里,作者不僅讓讀者領略了愛情的發展過程,最重要的是,當作者以散文的方式去追憶曾經的往事,那種對自己情感和沖動的克制,最終成為一種在平和心境下的從容敘述。
但詩人畢竟是詩人,即便是最世俗的生活,也能從中抽出高貴的精神花蕾。“坐在那靜謐的臺階上,我在你的看顧中,在你臂膀的環護下,睜著眼做著迷離的夢,做著翱翔的夢,做著和你比翼雙飛的夢。”(《哦,山》)這樣的語句與其說是散文,毋寧說是優美的詩句。同樣是在這篇《哦,山》中,一些優美的文字足以讓讀者擊節詠嘆。如:“忘不了,被幽秘而又熱烈的情懷所鼓噪著,激蕩著,我們從兩個不同的城市會合在一處,在綿綿的秋雨中相聚,重逢的喜悅如濃醇的酒,靈魂浸泡其中,人醉心醉眼醉!……我們十指相扣,靜靜地依偎,心中卻洶涌著一個愛的海洋……”愛情之所以美麗,除了相逢的歡愉和擁吻時的甜蜜以外,在極大的程度上還在于遙遠的距離所產生的思念以及對所思之人于心鏡中的完美折射。對此,了了村童有著深刻的感受。“獨自行走在靜靜的八大關中,大海抒情的濤聲如歌,漫卷了我的意識,讓我的身心變得飄忽不定,無論走到哪里,總能感到那人的目光,那人的牽掛,遙隔千里將我的身心一道又一道纏繞纏繞纏繞……”(《海》)
然而,再濃郁的愛情也不能永保長久激烈的狀態,正像羅·赫里克所言的那樣:“狂熱的愛情總是絕不會持久的。”從戀愛到結婚,從生兒育女到柴米油鹽,當具體而繁瑣的生活成為主體,人間世俗的煙火才有了真實的含義。于是,“二十多年的相濡以沫,愛情早已轉化為親情,正如普洱茶發酵的過程,愈久愈彌足珍貴”。(《茶色人生》)讀到這里,我不由得想起一幅與了了村童有關的圖畫來。那是在送別彭城書院三期國學班弟子的微熱初夏,當喧囂散去,燦爛的午陽照耀在通往小廣場的臺階上時,我忽然看見汪樺攙扶著程樂坤緩慢地拾階而下。當我走到樂坤老師跟前問好并試著攙扶他時,汪樺老師微笑著拒絕了。她說,我們能行。聽罷,我沒有絲毫勉強,而是靜靜地立于一旁,目送著他們相扶相偎地走向陽光滿地的前方。我想,這樣的前行足以證明曾經熱烈激越的愛情可以另外的形式不斷延展其生命,亦讓《雪藏煙霞》有了書本以外的厚重內容。就如同散文本身一樣:可以言說一切,可以一字不著。
二
了了村童散文的重要意義還在于他心懷故土,固守精神之源的稟性。海德格爾說:“詩人的天職是返鄉。”沈從文也說過與此類似的話:“一個戰士不是戰死在沙場,就是回到故鄉。”對此,了了村童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朦朧記憶甚至是創造性的意象來追懷故鄉的風土人情,重溫業已逝去的或美好或包含悲愴淚水的舊時光。落到創作實踐上,便是通過對故土的懷想,對親情的眷顧,對友情的珍惜與熱愛中來尋找并發現日常生活中所蘊含的“真、善、美”。
作為外地人,故鄉情結與生俱來。因此,對于故鄉泥土的味道,自然是再清楚不過了。“結婚,育女,工作,退休,幾十年過去了,我愈來愈清楚地覺察到,那一撮‘姥娘土’我是帶來了,而且始終帶著。在語音里,在喘息間,在夢境中里,在靈魂中……那一撮故鄉的泥土,不棄不離。”(《帶上一撮土》)雖是虛擬的一把“姥娘土”,但誰又能說它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故鄉土呢!對故鄉的深深眷戀于此可見一斑。有大地就有故鄉,有故鄉自然就有親人之存在,就有釅釅的割舍不掉的鄉情。“月餅是母親親手做的,新收的谷子碾米磨面做皮,剛殺的芝麻炒熟踹碎拌紅糖做餡兒,箅子上鋪上了新鮮的葦葉,架劈柴火蒸熟,掀鍋清香撲鼻,幽遠醇厚。和著濃濃的月色,醉倒半個村子。”(《思念與月光一樣長》)此情此景,何其美哉!應該說,這樣的靜美時光對于詩人來說是再重要不過的了。在某種程度上,童年的這些溫馨的美好記憶,亦是沖淡未來多年所遭遇的風雨苦愁、離離散散之寂苦的一劑湯藥。
除卻地理意義上的故鄉,凡是曾經留居過的地方,都可以稱作“故鄉”的,無非是“第一”抑或是“第二”、“第三”而已。當一對因愛生情,因情而在陌生之地構筑起幸福巢穴并生兒育女之后,新家的意義得以完滿。此刻,中年得女的了了村童無疑是幸福的,但同時也會因為養育的辛苦而變得手忙腳亂。“體育場上的接力賽傳遞的是一根木棒,我們接力傳遞的是一個活生生的肉球,既怕磕著又怕碰著……過馬路,下木橋,常常拿捏得腿肚子轉筋。妻過來攙扶,一手丈夫一手孩子,茫茫人海,一幅同舟共濟畫圖……半生磨難,半生孤苦,終能挈婦將雛引人欽慕注目,累是累點,心里熱乎乎的。”(《女兒在我的背上看世界》)有如此幸福,一生何求?丈夫如此感受,妻子也不例外。“和這樣的人一起過日子,雖無法擺脫鍋碗瓢盆柴米油鹽之大俗,卻能在喝茶的樂趣中感受姹紫嫣紅繽紛絢麗之大雅。”(《茶色生香》)世俗生活,有壺中世界的雅致與寧靜,此乃真性情。
人生在世,若果同時擁有愛情、親情和友情,實在是難得的圓滿。因了內心的正直和善良,因了擁有闊達的情懷和接納百川的胸襟,了了村童真正地成為了這樣的圓滿者。當然,這樣的圓滿不僅表現在如作者自己所言的“我的朋友,從販夫走卒到大學教授,從市井野老到報社編輯”(《帶上一撮土》)之廣泛,還表現在其對朋友的公平相待、尊敬和禮遇。對茶友如此——“我與慧中相交十五年,他從未以我為用托我辦任何一件小事,十五年相知僅僅一杯清茶,正如他說:‘品嘗的是一杯人生的苦味。’他是人淡如菊淡如蒲柳的朋友,贏得一句古話:君子之交淡如水。”(《茶友》)對一次因偶然的相見而有知音之遇的琴友如此——“我請鼐公(姓陳,鼐公為雅號)操琴,鼐公并不推卻,就著混沌的夜色,擺古琴于窗外,一枝綠萼早梅橫空斜出,濃郁的暗香在靜謐的小院中幽幽浮動,一縷裊裊的篆煙緩緩指向高空,與蒼茫的天界融為一體,生發出一種無可言說的韻味。”(《三孔七弦識琴公》)對文友師長如此——“憶明珠是我中學時代最崇拜的詩人之一。上世紀60年代,他的詩作令我這個癡迷于新詩的青年熏熏而醉。1979年春在省作協召開的創作會上,初次與他晤面,毫無陌生之感,蓋因神交久矣……”(《當今才子》)有如此神交之交,實乃人生之大幸。牛漢是2004年首屆新詩界國際詩歌獎的獲得者,對了了村童的愛情詩具有獨到見解并給與了較高的評價。為此,了了村童給牛漢先生寫了一首《汗血牛》以示崇敬之意。時光行進到2007年,牛漢以三千長言為作者的愛情詩集《紅指甲黑胡須》作序,讓詩集平添幾分光彩。一南一北,真正是“來而不往非禮也”。而這樣堪稱典范的筆墨情誼,絕不在子句的多寡,一首詩的肺腑之言,換得三千言的知音而道,無他,都因是血牛般的硬漢子啊。
了了村童“真情”的對象不僅是那些與他有著一樣情操的人,對于物的感情同樣真切,令人感動。1958年,了了村童參加全市中學生賽詩會,參賽作品被《雨花》刊登,從此,他和《雨花》開始了長達近半個世紀的往來。從相識、相知到相戀,癡情不改,無愧無悔。“這幾年寫詩少了,熱情轉向了散文、隨筆……每有滿意的作品,首選的永遠是《雨花》。原因很簡單,一個人傾訴的對象,不是最知心的朋友,最相愛的情侶還能是別的什么人嗎?”(《滌我潤我四十年》)若《雨花》為人,亦不能不為了了村童而容。
可以看出,正是對于生活的細致觀察和深入思考,讓了了村童的散文飽含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而通過記錄自己與文友的交往經歷,讓《雪藏煙霞》有了更廣泛的藝術氣息和深厚的人文底蘊。
三
了了村童無疑是塑造悲壯之美的高手,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亦即有著對悲壯意趣的審美偏好。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以及對大自然的細致觀察來營造悲壯(有時甚至異常凄涼),并以此構筑歷史的蒼涼與無奈,建構悲壯中直面現實和因不懼威權而體味到的精神上的高貴。
同其他許多有責任感的作家一樣,在《雪藏煙霞》中,了了村童不忘對文革中那些黑暗歲月的揭露和批判。“……殘酷的肉刑和‘不恥于人類的狗屎堆’的名分,將我的意志徹底擊垮,生命臨深淵徘徊,尋死的念頭時時冒到眼前……”(《悲壯的求生者》)在黑暗的日子里,作者忽然想起美國著名作家杰克·倫敦筆下的一個叫布克的狗的故事——以巖石般的耐性捕殺大麋鹿,以瘋狂的撕咬制服狼群,不僅為恩主報了仇,同時贏得了永恒的自由。一經布克的啟發,了了村童不僅看到了“冷冷的墻壁上真有一條生路”(《悲壯的求生者》),同時還通過灰鼠洞將布克的故事傳給同病相憐的其他隔離者,并“互相約定,無論情勢多么險惡,絕不自殺,要像那個千劫不死的淘金者一樣活下去”。(《悲壯的求生者》)如此的悲壯,令人扼腕,更令人生發出對作者生命意識的贊嘆。
如果說人的悲壯命運有著更多的人本身以外的原因的話,自然界里的悲壯則更多是動植物自身為生存繁衍而進行選擇的結果。如一種生活在伏牛山的叫做梟的兇鳥,為了將祖傳的捕殺能力傳授給兒女們,甚至不惜將自己的血肉身軀掛在巢穴附近的空中,讓饑腸轆轆的雛梟來攻擊自己,在自己的皮肉一點一點被雛梟挖盡后,母梟便在凌遲般的痛苦中走向消亡。“母梟以悲壯的自我消滅,贏得了一群新生命朝陽般的崛起,贏得了梟氏家族的繁衍和興旺。”(《母愛的靈旗》)這是了了村童的老師講給他聽的,現在,他一樣地講給我們聽,讓我們不僅看到了物種延續須以母體的消亡為代價的殘酷,同時還讓我們看到了作者對于母性悲壯乃至崇高一面的獨特的詮釋。在《對鷹的崇拜與生俱來》里,了了村童更以簡潔詭異的筆觸為讀者描寫了一幅波瀾壯闊的冬獵場景。“除了婦女,幾乎全村老少一起出動……曹表叔抹下鷹帽,臂膀凌空一陣,蒼鷹乘勢騰空,迸射的目光如簇簇金箭,早已鎖住倉皇逃竄的野兔。此刻萬米高空的蒼鷹,如一具衛星制導武器,攜著呼嘯的氣流,俯沖而下……早已不耐煩的蒼鷹,正是乘兔子回頭撕咬的一剎那,瞄準它鼻根處‘砰’鑿下一口,鋼鉤般的長椽鑿入兔子的腦腔,一擊斃命。”這樣的場景讓了了村童“在以后的幾十年中,每當想起蒼鷹如榴彈射入飛瀑深潭的一幕,心中頓生處一種奇想:這神鳥以死亡鍛造一彎無形金鉤,釣起一竿雄魂豪情,巍巍直沖天庭,用悲壯神勇激勵著世間每一個不屈的靈魂”。(《對鷹的崇拜與生俱來》)此處,作者從勝利者的角度再度詮釋了悲壯的美麗。此外,對于悲壯之美,了了村童還以螳螂繁育后代的故事進行細致地解讀。為了繁衍后代,“雌螳螂張開大口,第一口便咬下雄螳螂的腦袋……吞吃著畢生的情侶畢生的歡愛,吞吃著朦朧的春熱烈的夏粉紅的回聲濃綠的遐想……當此螳螂最后一口將雄者吞吃盡凈時,腹中猶如千根針尖攢動,筋肉爆裂,肢體被神力撕成碎片……靈魂中訇然一聲巨響,脊背上一道長長的縫隙裂開了,一粒粒晶瑩如寶石般的卵子,瞬間幻化成一只只幼小的螳螂”。(《震撼靈魂的涅》)
四
哲理性的思辨加上詩性的語言,是《雪藏煙霞》一書的另一個特點所在。
了了村童顯然有著極強的清醒的個體意識,對事物的看法總是依著自己的理性出發,不人云亦云。曾經,一部《狼圖騰》引起的“狼熱”,使許多“人們紛紛埋怨自己身上狼性太少,恨不得立馬變成一只狼。”(《〈狼圖騰〉飆起的碎片》)不久,《藏獒》橫空出世,自然又是一片贊嘆聲。對此,了了村童清醒地指出:“在揭露狼性頑劣時,不要抹殺它拼搏進取、倔強不屈的斗志。同樣,在贊美獒性的美德時,也不要掩蓋它與生俱來的奴性和殘暴。人不是狼,也不是獒,非要在狼和獒身上找到自己,只能是人性的悲哀。”(《〈狼圖騰〉飆起的碎片》)面對當下新儒學的勃發之態,贊賞膜拜者視之為治世良藥,貶損抨擊者視之為民主逆流。而了了村童卻覺得,“應該沏一壺君山銀針,緩緩讀書,閑閑看云,因為孔子依舊是任人打扮、無法說清的孔子,于丹只能是熱鬧一時的于丹,生活永遠是麻辣火燙、五味俱全的生活”。(《熱鬧的于丹 寂寞的孔子》)
說到關盼盼,徐州人多不陌生,但對于關盼盼之死,卻是眾說紛紜,而白居易詩殺之說便居其一。本來,這一說法并沒有定論,著名作家梁曉聲先生卻直接作為“史實”而用之。(《梁曉聲的盲從》)對此,了了村童自然提出了自己的質疑。這種不懼名家之名,敢于據史實而應答的勇氣,無疑是需要才識和膽量的。還有對賈平凹的《潤格告示》,了了村童亦認為頗有瑕疵,遂明確指出“賈平凹刻意擬古,卻流于模仿,標示清高,卻顯得做作。行文中多矯情顯佻薄,少蘊含露蒼白,讀來乏味,令人倦怠”。(《賈平凹的告示》)應該說,這樣的批評是十分中肯的。
了了村童的散文在滿足敘事議論抒情的同時,對語言的深邃與詩性美感的追求貫穿于全篇。比如:“有一簇茅巴草乘著春意從殷紂王朽斷的肋骨間走過,逍逍遙遙;有一根狼尾巴草借著秋雨的淅瀝從秦始皇骷髏的裂縫中鉆出,怔怔地瞅著阿房宮的殘基碎瓦。”(《草與草民》)從這里可以看出,即便是最普通的草,也成了作者演繹深邃思想的載體。“夢想中的居所是開放的,如同一個博大的胸懷,有無限的包容性……居所前的道路是一種象征,象征著失去鬧市的便利、獲得藝術關照所必須的距離;象征著親情、友誼、責任、良知;象征著時代對我的召喚。”(《詩意地棲居》)這哪里是在說房子,而是在說胸懷,言境界,論人生。“吞進去的是水,吐出來的是詩、是歌、是感嘆和頓悟。吞進去的是液體,吐出來的是情緒是顏色是思想是云山霧罩。”(《茶色生香》)一經這樣的句子潤色,整篇文章便如沐春風。
深邃的思想內含與詩性的語言美感的融合在《狂奔》、《劍氣書香》、《士子的狂歡》、《花燈焰火皴燃的節日》以及《敢在時間里自焚——洛夫印象》里最為明顯,這里就不再一一羅列。
值得一提的是,了了村童的散文因其內容的不同而有著節奏性的明顯變化。抒情者低徊詠嘆,娓娓道來;思辨者擊節慷慨,烽煙四起。居于山巔則任由胸壑吞云納霧;身臨河湖則盡釋心意放達四海。另外,對于小人物的關注也是《雪藏煙霞》的重要組成部分。如魏姓郎中的高超醫術,善喝茶葉末的老會計的樸實誠懇,家傳絕活斷絕的黃家祖孫的因果報應,到鋦盆錮鍋的彎爺的坎坷人生等,雖著墨不多,卻無不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有多篇批評當今不良文風及社會丑惡現象的文章,亦言辭犀利,且不失客觀公允,在此不再贅述。
五
作為一個才疏學淺的晚輩,本是不能妄加評論前輩的作品的,以免掛一漏萬,但因有前輩的叮囑(前輩語:我們倆和你都比較熟悉,你有感悟就寫,沒有感悟就不寫,沒關系的。)也只好不揣冒昧了。了了村童已是耄耋之年,近年來在散文創作上頗有心得和收獲,在一些篇章里亦流露出散文小說化的端倪,這種有益的探索對豐富散文創作實踐不無裨益。在這里,祝愿前輩未來的日子體健文豐,在散文創作上走向更加遼遠闊達的新境界。
當浮沉蕩去,沙礫沉寂,岸邊閃爍的光芒必是金色的晚霞。
(作者系徐州市作家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