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自由談》主編黃桂元訪談錄"/>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黃桂元 高 麗
文學的軌跡與編輯的“堅守”
——《文學自由談》主編黃桂元訪談錄
◎黃桂元 高 麗
黃桂元:1982年畢業于南開大學中文系,2005年結業于魯迅文學院第五屆(文學理論與批評)高級研討班。現為天津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文學自由談》主編,文學創作一級。曾在百余家海內外報刊發表小說、散文、隨筆、詩歌與文學評論250萬余字,部分作品被《新華文摘》《小說月報》《散文選刊》《散文海外版》《作家文摘》《讀者》《文摘報》等轉載,十余次入選各種年度最佳散文或隨筆選本,已出版長篇小說、文學評論集、散文隨筆集、作家評傳多部。
高麗:1996年畢業于南開大學中文系,《今晚報》文化部主任助理。
高麗:今天的話題主要是圍繞《文學自由談》展開。還是從您的編輯生涯聊起吧。聽說您二十歲就做了文學編輯,那應該是1976年初的事,想起來,真是夠遙遠,夠漫長的。什么原因使您這么早就干上了這一行?
黃桂元:說來話長。我十五歲就告別中學校園到河北石家莊當兵,開始有一些小詩小文發表,1975年在《天津文藝》(前身為《新港》雜志)發表了小敘事詩《征途萬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天津、安徽等多家電臺作了配樂朗誦,引起編輯部的重視。轉年二月我復員回津,二十歲出頭,當時的身份只是一個與任何編輯都無一面之緣的外省業余作者。按規定,學生兵通常應該分配到工廠當工人,等分配的日子閑得無聊,之前我聽說我那首小敘事詩的責編是肖文苑,就去了一趟《天津文藝》想表示一下感謝。這個雜志當時隸屬于文化局創評室,在一座西式的三層小樓辦公。我上樓怯生生敲門走進詩歌組,肖老師出差在外,我諾諾退出下樓,一個人漫無目的地走在大街上。突然想,肖老師不在認識一下其他編輯不是也可以嗎?這個念頭促使我再次上樓,自報家門,屋里只有時任詩歌組長,后來成為副主編的陳茂欣。陳老師先是一愣,接著眼睛放光,立即讓我把自己的基本情況寫一下,并留下家庭住址。我以為那只是編輯部通聯作者的慣例,也沒多想。不料兩天后陳老師親自找到我家,說文化局創評室研究決定把我調入《天津文藝》,需要征求一下本人意見,我像是做夢一樣,我一生的職業走向也由此被改變。我也常常感慨,假如我沒有再次去編輯部,或者去了編輯部而見到的不是陳茂欣老師,此后的人生之路必然會改寫。聽一些同事說,那天我第一次來過編輯部離開后,陳茂欣在每個編輯室都轉了一圈,說“黃桂元復員回天津了”,欣喜之情,溢于言表。陳茂欣是一位著名的性情詩人,我相信他完全做得出來。陳茂欣已故去多年,但永遠是我的恩師。
高麗:由退伍兵一步邁進文學專業部門,成了一位正式編輯,這個跨度太大了。
黃桂元:在那個年代,許多寫過一兩篇作品的工農兵業余作者搖身一變就成了專業文學工作者,屬于一種不正常的“新生事物”,我只能說自己很幸運,但我的幸運并不是個案。
高麗:當詩歌編輯,眼界不同了,少不了會與一些著名詩人、作家打交道,在編輯與作者的稿件來往中,您一定有過記憶深刻的往事。
黃桂元:當然有。過去自己仰慕的一些名家,現在成了可以直接閱讀、處理他們手稿的作者,那種感覺妙不可言。只是1976年,全國范圍內的文學雜志很少,詩歌水平也不高,多為公式化、概念化、高分貝、口號式的作品,當時比較活躍和醒目的,除了軍旅老詩人李瑛的詩至今為人稱道,大多早已在大浪淘沙中沉寂、消失。在編輯部,我主要是看自投稿,類似于實習編輯吧。這期間,先是趕上了唐山大地震后的支援災區抗震采訪,又因為年輕沒有家庭拖累,被抽調為天津市“普及大寨縣”工作隊成員,在寶坻縣農戶勞動、生活了十個半月。我的詩歌編輯生涯,也只是做了一年,不過,還是有件事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前幾年,讀到賀紹俊先生刊于《芳草》上的《鐵凝評傳》,我有些好奇,特別想了解一下著名女作家鐵凝在當年文學創作起步階段有過怎樣的經歷。我的好奇是有原因的。大家都知道,鐵凝是以數量很大且頗具特色的長、中、短篇小說而稱譽中國當代文壇的,但說到她的早期寫作,大家就可能比較陌生了。《鐵凝評傳》告訴讀者,鐵凝“處女作”是作家高中時代的一篇作文,題為《會飛的鐮刀》,1975年被收入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兒童文學集《蓋紅印章的考卷》。此后鐵凝下鄉插隊,至1979年調到保定市文聯當編輯之前,在農村度過了大約四年的知青歲月,其間發表過幾個短篇小說,開始在文壇嶄露頭角。我感興趣的《鐵凝評傳》記述的鐵凝早年一段鮮為人知的寫詩“小插曲”,我不僅是這段“小插曲”的知情者,最直接的見證者,甚至可以說是“實施者”——親手編發過她唯一正式發表過的一組詩歌。我推算,這組詩即使不算是鐵凝的處女作,也大致不會晚于她最初的小說創作。
高麗:鐵凝寫過詩?我也是第一次聽說。
黃桂元:許多著名作家早年都曾有過寫詩的經歷,這不新鮮,我調侃過這樣一種現象,詩歌是文學青年的青春分泌物,幾乎無人幸免。《天津文藝》詩歌組有三位編輯,陳茂欣、肖文苑都已四十開外,我年齡最小。記得1977年那個夏季格外炎熱,沒有電扇,更沒有空調,屋里皆為須眉,大家穿著短褲和跨欄背心揮汗如雨地看稿子,動作也都相似,一只手把扇子搖個不停,另一只手不住地用毛巾抹臉,陳老師還多了一個動作,不時摘下眼鏡,擦一擦汗濕,現在想起來,那一幕場景仿佛歷歷在目。
一次,我從一堆自投稿中發現了一組詩,題目叫《豐收紀實》,大約有四五首,很工整地抄在那時候常見的小方格稿紙上。作者為河北博野縣的一位下鄉知識青年,署名“鐵凝”。按其簡介估算,年齡超不過二十歲,名字像是男性,但娟秀的字體、細膩的語感,以及反映的皆是農村鐵姑娘的勞動精神面貌,又讓人想到很可能是一位女作者。我選了其中的《澆麥小唱》《割麥曲》《分量》三首詩,二審、終審順利通過,并刊載于1977年《天津文藝》第十期。這組詩的文學水準,以今天的審美眼光觀之,坦白地說,問題比較突出,比較明顯的,是公式化的集體腔調抑制了個性表達,這也屬于那個時代詩歌寫作的通病。若放在當時的詩歌語境來看,我們倒是會有另一種發現,作者在巧妙營造詩意和在詩里融入敘事元素方面有個人特色,其語言表達也稱得上清新流暢,訓練有素。比如《分量》一詩中有這樣幾句:
鐵姑娘車隊拉著棉花進村,/馬兒像拱著藍天駕著白云。/唱著卸車,笑著入庫,/庫外是銀山,屋內灌滿銀。//管理員剛要鎖門,/隊長說:“等等!”低頭拽起衣襟,/她摘下沾在身上的一瓣棉花,/花瓣輕輕地飛進庫門。//姑娘們學著隊長,/也細細查看全身。/無數朵小小的銀花,/都飛進大隊的銀囤。
作者固然生疏于對變形、象征、意象、隱喻等現代詩歌基本手法的運用,卻懂得如何觀察、捕捉、利用生活細節為詩歌服務,其敘事能力也有優勢,是那些僅僅擅長抒情造勢的詩作者所欠缺的。鐵凝發表詩歌,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這之后,新時期詩壇并沒有誕生青年女詩人鐵凝。賀紹俊的解釋是,“鐵凝顯然意識到了自己的長處所在,她就沒有在詩歌上花太大工夫,她干脆將詩歌徹底放棄,專門鉆研小說寫作”。應該說,賀先生的解釋還是中肯實在的。鐵凝的這段寫詩“小插曲”,在其有關創作研究和資料介紹中幾乎無跡可尋。或許在評論界和作家本人看來,這組詩發表于“文革”結束不久的文學撥亂反正時期,實難彰顯作家的整體文學成就,不足觀,不足道,不提也罷。這是可以理解的。古已有之的中國文人意識里,為“尊者諱”、為“賢者諱”是一種根深蒂固。延續至今的倫理“潛規則”。但我還是覺得,歷史老人永遠會對實情充滿敬意,而不論其事情之大小,事由之巨細。退一步說,類似“小插曲”作為作家早期文學寫作的熱身與嘗試,是很正常的,即使再偉大的作家也有可能寫出過自己的青澀之作。而呈現作家的寫作實情,既是對讀者的尊重,也是對歷史的負責。在這一點上,與其說是評傳作者賀紹俊尊重歷史細節,不如說是“不悔少作”的作家鐵凝本人有著更為清醒,也更為通透的文學胸襟。前幾年,我有機會與鐵凝聊天,提到早年那組詩,她并未諱莫如深,而是爽朗一笑,“哦,感謝我當年的責編”。在另一個場面,她對在場人這樣介紹我:“這是我的責編。 ”
高 麗:據我所知,您屬于“文革”后恢復高考的第一批大學生,歷史上俗稱“七七級”,從南開大學畢業后,您沒有回到編輯崗位嗎?
黃桂元:“七七級”和“七八級”的學生,可以說經歷復雜,年齡各異,于是有個規定,工齡超過五年者可以帶工資上學,我們班,女作家趙玫和我都屬于這種情況。大學畢業后,我被分配到天津市委宣傳部工作了近六年,但內心深處始終難以割舍寫作情結,喜歡文學氛圍更濃的環境,便幾次向領導提出離開機關,終獲批準,當時不少同事、同學用“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的道理勸我慎重行事,我還是來到天津文聯,可以說義無反顧。在理研室工作了一年,后被調到《藝術家》雜志當編輯部主任。九十年代中期,時任《文學自由談》副主編的任芙康曾讓我幫忙看自投稿,印象最深的是處理過四川高校張放教授的一篇稿子,談對巴金《隨想錄》的評價,題目是《關于〈隨想錄〉的隨想》,當時巴金的聲望非常高,張放的不同意見顯得有些大膽,發表后立即引起文壇內外的反彈,《文學自由談》也意外地成了矛盾的漩渦,說實話,我以前真沒有想到《文學自由談》會有這樣的影響力。
高 麗:我讀大學的時候,就知道天津有一本品牌雜志《文學自由談》,有文學批評界“輕騎兵”的雅稱,由于開本小,還曾與《讀書》《隨筆》《文史知識》并列,被稱為人文期刊的“四小名旦”。
黃桂元:《文學自由談》創刊于1985年,至今已走過了三十載滄桑歲月。這是一本積極介入文學現場的小開本批評刊物,始終倡導一種即時、及物的近距離文學批評,它的辦刊思路和使命很簡單,以文學批評而不是以學術研究的姿態,搭建一個可以見到各種話題、聽到不同聲音的批評平臺,它的歷史見證了新時期以來的文學發展軌跡。具體到《文學自由談》,現階段的中國文壇其實并不缺少思想厚重、學理規范、言說嚴謹的文學理論刊物,我們這本以話題為主隨筆化的批評雜志,力求向當代文壇強調一種海納百川、吞吐萬象的批評氣度,營造一個區別于一般批評刊物慣常路數的獨特存在,在眾聲喧嘩、多元共生的當代文壇,我們不希望這本雜志是一支靜態的“守島部隊”,而是一支自由、剽悍、高效的“輕騎兵”,馳騁在當代文學批評的前沿陣地。
《文學自由談》創辦之初由著名作家馮驥才、評論家滕云任雙主編,這也是嘗試,最初是季刊,影響大了,就改成了雙月刊。從九十年代中期,刊物由任芙康執掌帥印,傾注了半生心血,也為刊物奠定了獨特的品牌個性。刊物的編輯陣容一度很強大,比如趙玫、王緋、李晶、劉敏等女將,都是一個時期的實力派青年作家、評論家。2004年夏天,我由《藝術家》調到《文學自由談》任副主編,做任芙康老師的助手,近幾年又做執行主編、主編,深感責任重大。
高 麗:感到責任重大,也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都有了變化。放眼當今期刊市場,各類雜志千姿百態,處境也是千滋百味,一言難盡。套用一句曾經很流行的名言:辦刊難,辦文學刊物更難,辦文學批評類刊物尤其之難。
黃桂元:有一個詞已經用濫了,但我一時還找不到更適合的詞可以代替,只好再重復一下:“堅守”。多數文學雜志的命運起起落落,浮浮沉沉,昨日還大紅大紫,轉瞬間已是明日黃花,一片滄桑景象。回顧本刊所走過的歷程,令人百感交集。現在的文學理論刊物,多與高校合作,本刊隸屬于文聯,非作協系統,這意味著文學不是單位的主業,辦刊經費一直不足可想而知,通過種種努力,刊物沒有沉淪于困境,這些情況就不多說了。進入社會轉型期以來,文學期刊作為當代作家作品的主要載體,日益受到大眾文化為主潮的閱讀市場的擠壓,位置越來越邊緣,能夠數十年如一日地“堅守”文學評論陣地的刊物,寥若晨星。《文學自由談》一路顛簸地走到今天,始終堅持辦成“一本不收取分文半免費的刊物,一本努力表達文壇民意的刊物,一本被視為文壇窗口的刊物,一本特立獨行、充滿激情的刊物,一本有名人奠定品牌、由非名人保持銳氣的刊物,一本有眾多大知識分子與眾多小知識分子自費訂閱的刊物”的思路,褒貶也好,毀譽也罷,眾多作家、批評家和文學愛好者一直沒有失去對它的關注和興趣,以至于作家王蒙曾如此感慨,“在我們的閱讀里,有《文學自由談》與沒有《文學自由談》是不一樣的”,這樣的評價并非溢美,而道出了一種實情。
高 麗:據我所知,有的被尖銳批評過的名家,非常惱火,甚至揚言要與你們“法庭上見”,好像最后都不了了之。
黃桂元:有幾次,我們已經走到了被訴訟的邊緣,但總是有驚無險。把文學內部問題交給法庭裁決,這種處理方法本身就有些滑稽可笑。事實上,文學批評的角色自誕生以來,一直處于貌似強大卻又不無尷尬的境地,這是中外都會有的文學現象。一些作家非常渴望借助批評為自己點贊揚名,而難以忍受批評界對自己的忽視和冷落。同時,又從骨子里瞧不起批評家,認為創作與批評并不對等,永遠是從屬、附庸關系,甚至還有人把批評家比喻為“食客”“馬蜂”“虱子”等等。因此,批評家要想得到作家和讀者的尊重,首先要自重。
高 麗:《文學自由談》創刊三十年,鋒芒畢露,“一意孤行”,不改初衷,確實體現了一種非同凡俗的辦刊理念。顯然,批評刊物要有自己的定位很重要。
黃桂元:在我看來,一本批評刊物,在普通讀者中或許可以是小眾,但如果在作家中依然是不被關注的小眾,就不大正常。批評刊物不應辦成文學研究刊物,只給圈內少數受過專業理論訓練的人士來讀,比較專業的文學研究刊物當然也是需要的,但不可泛濫成災。你可以發現,如今的文學批評期刊置身其間的是一個新的以前沒有出現過的學術環境。這個環境由什么構成?基本上是由大學構成,更明確地說,文學批評的中心如今已經由作協轉移到了學院,而現在的學院評價體系又深深影響了文學批評期刊的辦刊方針。在大學評價體制下,學院化的批評好像能夠扭轉期刊的非學理化傾向,但也正像一些有識之士指出的,是有不少都是偽學理,文本并沒有細讀,很快就過渡到理論,而且它所津津樂道的理論與文本是游離的,與作家的寫作兩張皮,往往使人望而生畏,然后是望而生厭,常常不被作家當回事。對于生機勃勃、氣象萬千的文學現場,批評刊物應該能夠接文學地氣,與作家的寫作息息相關,永遠保持對文學現場的一種關切,一種介入,就像法國批評家蒂博代說的,文學批評應該表達一種“自發的批評”的聲音,要熱烈地愛,還要清醒地說。它需要的不是學者日積月累的卡片,而是機智、敏感、生動、迅速的反應,是那種剛出爐的滾燙的現場批評。現場批評本來就不是為后人寫的,卻可以為未來的經典作品研究和文學史研究作篩選、作鋪墊。沒有現場批評就沒有學術的進一步深入,或者說沒有成千上萬的充滿爭議的見仁見智的現場批評,就沒有后來的文學史研究。所以蒂博代認為,不同的聲音要比單一的聲音好,對話要比獨白好,爭議要比一潭死水好,批評者可能由于來不及深入思考而犯有某種偏頗和疏漏,甚至有一些誤解甚至謬見,也無需大驚小怪,因為這是來自現場的還來不及冷卻下來的直接感受,它會帶來這一種活力四射的互動,與作家的互動,與讀者的互動,但很可能不是與少數專家的互動。一句話,批評要具備有效性,否則還不如沒有批評。
此外,我認為文學期刊應該體現一種大自在境界,可以盡可能容納多元的各種面貌,各種聲音,各種性情,各種趣味。記得一位詩人這樣說過:對于作家創作而言,團結是一種力量,不團結也是一種力量,歐美文學,俄羅斯文學哪有那么多大團結?作品的百花齊放,批評的百家爭鳴,才是最真實最有包容性的大合唱,才是最高意義上的和諧。某種意義上,我同意這種說法。
高 麗:一些讀者對我談起過他們的不理解,開篇打頭的“特約”欄目,為什么總是李國文老師的文章?
黃桂元:李國文老師不但是著名作家,還是文史隨筆大家,早已在本刊擁有了固定讀者,雖已是耄耋之年,仍元氣沛然,銳氣十足,思維敏捷,筆墨恣肆,在當今文壇,實不多見。由于年邁,李老的寫作量已逐步減少,但他把“特約”看得很重,每期為《文學自由談》提供一篇談古論今的厚重稿子,成了他現在的主要寫作內容,本刊同仁一直對老作家懷有深深敬意。
高 麗:不過,我還是請教一下,有些文學期刊,包括批評刊物,是不是有同仁化的傾向呢?比如《文學自由談》,感覺里面的熟面孔很多。
黃桂元:本刊作者中熟面孔多,生面孔少,確實存在這種狀況,其實也是一種稿源方面的無奈。《文學自由談》過去曾是中文核心期刊,現在不再是,自有原因,且不去說它。事實上,真正能給我們刊物寫稿的作者并不多,能持續給我們提供寫稿者則更少,這也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困難。本刊一貫堅持自己的辦刊方略,特別是把選稿的“六條思路”多年來固定在封二位置。經常讀《文學自由談》的讀者都知道,這“六條思路”是:“不推敲人際關系,不苛求批評技法,不著眼作者地位,不體現編者好惡,不追隨整齊劃一,不青睞長文呆論。”這是針對文壇和批評界的某些不良傾向所表達出的我們的態度,其中的每個“一”,都是表達一種糾偏、除弊的決心。文壇的“關系學”現象已是有目共睹,它不僅反映在用稿取舍上的因人而異,厚此薄彼,還表現為圈子里的“行幫”意識,哥們習氣,感于此,我們把“不推敲人際關系”放在了第一位;曾有一度,文學理論界八股盛行,名詞轟炸,追新逐異,各種玄妙高論使人無所適從,“不苛求批評技法”的倡導,顯示出辦刊者的有實事求是之心,而無嘩眾取寵之意;文壇上的論資排輩由來已久,無名之輩對一些名家的批評、討論,即使言之成理,也往往被視為畏途和禁區,“不著眼作者地位”表明了我們一種不愿奉承權威、迎合名家,勇于追求真理、積極廣開言路的態度和襟懷;文學的復雜性在于沒有什么絕對真理,一定之規,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對于繁榮文學事業是必要前提,一本好的批評刊物應該給讀者一種信任感,而不是著意推行編者的主觀意圖,所以要堅持“不體現編者好惡”;為了營造某種嚴整,為了顯示某種體面,而刻意制造統一的所謂“祥和局面”,削足適履,左右逢源,是許多程式化雜志不受讀者歡迎的通病,“不追求整齊劃一”就是要使刊物打破平穩格局,倡揚寫作個性;以注重學理性為由,拉開筆墨架勢糾纏學術體系,動輒長篇大論,顯然不適宜于這樣一個“文壇輕騎兵”的角色,“不青睞長文呆論”,就是歡迎活潑、靈動,精短,言之有物、鋒芒閃爍的寫作表達方式。
上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發生了學術轉型,對文學批評造成了壓力,上世紀80年代有所謂的文學回到自身,90年代是學術回到自身,也可以說80年代是文學自覺,90年代是學術自覺。這些當然是中國文學的進步,但在進步的同時也付出了代價。90年代以前,作協是文學批評的主力,90年代以后,批評的主力基本上就是學院批評,文化研究成為批評的一個主要方法之后,闡釋變成了主要的,以文化研究帶動批評的深化,但不能以喪失批評趣味為代價。文學批評期刊應該建立并展現批評家的個性趣味特色。都說文學批評要講究科學性,要客觀理性,這里是不是完全排除寫作者的個人趣味?不一定。學者的思考可能更厚重,現場批評則更需要有血有肉、生香活色的體味,好讀,有趣味,而趣味正是一些故弄玄虛的理論家最缺乏的東西。因此,文學批評期刊的編輯趣味就很重要了。連文學的翻譯都被形容為一種再創作,都要有趣味,文學的批評更應如此。批評刊物有一個集中的趣味,可以感覺出潛在的文學領銜的職責,有可能會成為未來的文學史在形成過程中的良種庫,造成一種文學史事實,甚至對文學史經典化的運作會產生某種影響,因此,文學批評期刊保持自己的風格和個性是非常重要的。
這也是多年來我們辦刊得失的經驗總結。我們從來稿中發現,一些看似學富五車、以學院派自居的理論家,其實根本不具備與文學現場的最基本的互動能力,他們習慣于引經據典,紙上談兵,文章沒有體溫,沒有脈跳,沒有激情,沒有個性,筆下呆笨,生澀,無趣,行文四平八穩,缺乏必要的靈活性、直接性和微妙性所組合出的個人感受力,無力把握那些變化多端、面目各異的作品,他們也許更適合于在現場批評之后發揮自身的理論優勢,按部就班地做些常規性的欣賞和研究,他們不明白,對待當代作品最要緊的不是所謂的考證和定位,而是作品品讀之后的第一反應。因此,沒有爭鳴的當代文學批評,甚至可以說,沒有爭鳴就沒有當代文學批評,文學批評期刊應該對文學批評生態起到激活作用。還有一些善于個人思考和寫作鋒芒的作者,拒絕媚俗,不甘平庸,其逆耳之言或容易得罪人,或不合某種時尚思潮,很少有發聲的機會,這時候他們會找到我們,比如文化批評家和雜文大家何滿子先生就曾給過我們類似這樣的批評稿子。我和同仁有個共識,在本刊發表的批評稿件,文學性是其一個前提,把一個很有意義的文學話題講得枯燥乏味,相當于焚琴煮鶴,很煞風景,本刊不會讓這樣的事發生。
二三十年來,長期或曾持續在本刊發表文章的作者,細數起來有限。李建軍、金梅、張頤武那樣的職業理論家、批評家比較少,更多的是一些學者、作家、編輯,比如韓石山、陳沖、陳歆耕、陳世旭、冉隆中、李更、高為、黃惟群以及已故的何滿子、毛志成先生,他們大多學養深厚,又有創作經歷,文章寫得風生水起,搖曳多姿。同時我們也在不斷挖掘稿源,期待更多視野開闊、思維活躍、突破舊套路的新面孔能成為本刊生力軍。這樣的新作者一旦具備了持續寫稿能力,就能在文壇產生非同小可的影響。比如青年批評家李美皆的文章,就是老主編任芙康從一堆自投稿中偶然發現的,不禁眼前一亮,于是僅2004、2005兩年之間,李美皆就連續在《文學自由談》發表了《余秋雨事件分析》《從蘇童看中國作家的中產階級化》《由陳思和教授看學術界》《李銀河時代的王小波》《王朔為什么不繼續“看上去很美”?》《我們有沒有理由不喜歡王小波?》等文章,一時間洛陽紙貴,許多作家、批評家和讀者紛紛打聽這個李美皆何許人也。同時,人民文學出版社的一位老總也在密切關注這位新作者,她在《文學自由談》發表的文章每篇必讀,并主動聯系本刊,2006年9月編輯出版了李美皆的批評文集《容易被攪混的是我們的心》,人民文學出版社這樣的國字號大牌文學出版社能為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新銳批評家出“本版”評論集,近些年還是極為罕見的。還有近些年露面的唐小林、何英、趙月斌、石華鵬、狄青、梅疾愚、岳雯、劉衛東、陳艷群、楊光祖、閻小鵬、嚴英秀、牛學智、吳景婭、李夢、金赫楠、唐德亮、郭玉斌等,多為三四十歲的才俊,已經構成了本刊意氣風發、頗具亮點的人文風景線。
高 麗:今后刊物有什么打算?
黃桂元:堅守,承擔,付出,一如既往,接受挑戰。資本稱霸、經濟唯大、娛樂至上的大眾文化時代,文學已成小眾,然而,自身的蓬勃生命力仍難以抑制,比如,僅長篇小說年產量就早已突破四千部,其間批評期刊也在悄然跟進,一是作協、文聯內部的批評刊物出現了,比如湖北、山西作協等,二是文學原創期刊也在加大批評文章的“份額”,比如《花城》《中國作家》《大家》等都設立了批評欄目。與學院的理論刊物不同,《文學自由談》注重文學話題的當下性,真正是當代文學現狀的晴雨表,它不搞理論的纏繞、廉價的捧場和無關痛癢的喝彩,也許其中有些文章比較通俗,比較淺顯,甚至比較情緒化,大多數必然會消失于文學史的視野,但這樣的文章是不可或缺的,起到了文壇哨兵和輕騎兵的作用。
這些年,一直有熱心的作者、讀者向我們建議,《文學自由談》的版面容量太少,應該改成月刊。前不久,《文藝報》主編梁鴻鷹見到我,也曾提到過這件事,限于種種原因,我們暫時沒有這樣的考慮。一切順其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