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海琛
小書大情懷
——讀李新宇先生的《故園往事》
■ 呂海琛
我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不怎么光顧自己的博客了,也沒怎么關注其他人的博文。記不清是從去年的哪個時間開始,陸陸續續地在李新宇先生的博客上看到一些有關故鄉的回憶性散文。
師從先生多年,讀的大體是他的批評類文章。雖是嚴肅的文學批評,但先生的文字風格頗顯“另類”。他絕不追求時髦,用一大堆佶屈聱牙的詞句折磨你;你更不必擔心讀不懂,因為他的文章總是邏輯縝密、絲絲入扣、深入淺出,偶爾還有那么幾分幽默。把復雜的事情說簡單了,看似容易,實則很難。沒有深厚的文史底蘊和豐富的日常經驗,舉例論證是不可能做到信手拈來、不事雕琢的。
讀《故園往事》用了兩天的時間,其間若不被打斷,一天足矣,因為這算先生所有著作中的一本“小書”,開本小,篇幅也小,只有十余萬字。
全書分為三個部分:史地、鄉俗和志異。
看“史地”部分的文章,從《故園在青州》到《店里雜憶》,仿佛在觀賞電影中的場景——遠景、中景、近景,最后作者為故鄉的老宅拍了幾個特寫。從歷史上的青州到現在的故鄉,作者追憶并考證了青州的歷史和社會變遷。不論是“當年的廣固城”“洪洞縣的大槐樹”還是家鄉的“洼”,或是“村東村西兩條河”,作者都不僅是在回憶歷史,更是在展開一場尋根之旅。
我驚嘆于先生著文的嚴謹,即使寫這樣的散文,也以史家的態度行文。不消說引用古老的《禹貢》《周禮》,眾所周知的《資治通鑒》《二十四史》等,即便是“地理志”這種連專業人士讀起來都頭疼的史籍著作,先生也從中用了諸多數據。在《尋找一條河》中,先生自謙說:“雖然身為學者,我卻沒做過多少學術,尤其是純學術。”但為了考察“女水”的確切地理位置,他不僅翻閱了“史志”“雜書”“歷史地圖”,更不辭辛苦去實地考察,這種做學問的精神令我輩自愧弗如。我向來對考據不感冒,但是這次,我確實是一字一句讀進去了。
如果說“史地”的前半部分讀起來讓我們感覺有些沉重的話,到了后半部分對“老宅子”的回憶,則在文字上顯得溫婉許多,但在這溫婉的文字深處,卻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淡淡憂傷。先生兒時那些最美好的記憶都留在老宅子里了,盡管今天看來那記憶未必有多么甜美。可記憶這東西是有選擇性的,能記住的絕對都是“好玩兒的”,其他一切都可能會過濾掉。
歷史上的青州多次易主,戰禍頻仍,一個古城的歷史恰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的一個縮影;而“老宅子”的變遷則見證了一部當代中國的“折騰史”。不管怎樣,折騰來折騰去,受難的是老百姓!所以先生推崇“無為而治”的歐陽修,贊美那些讓百姓忘記他們存在的官,其意恰在于此。
“鄉俗”部分記錄了一些已經被逐漸遺忘的古老民俗,包括各種婚俗和過年的風俗。現代人大都是不拘禮節的,很多人對那些“繁文縟節”不以為然,如果時間倒退十年,或許我也會不以為然。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意識到各種民俗和“節”的重要,這不僅僅在于它們“花哨”的外在形式,更在于和形式水乳交融的豐富文化內涵,以及蘊蓄其中的濃濃的人情味兒。現在的年輕人追求新潮時尚,結婚形式仿照西方,不穿紅戴綠,要穿潔白的婚紗;情人節、萬圣節、圣誕節似乎比我們的端午節、中秋節、春節更有吸引力,也更趕時髦。可是仔細想想,總覺得缺了點什么,缺什么呢?是文化。我們所破壞和遺忘的,正是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根。《故園往事》則在修復這些文化之根。
“志異”部分記錄了各種怪異的故事,既有親歷,也有傳說。我想先生絕不是要在這里張揚神仙鬼怪。多年的唯物主義教育,早已使很多人成為無所畏懼的“無神論者”,失去了敬畏之心。其實,沒有敬畏之心的人,可能比狐仙鬼怪更可怕,因為他可以大無畏到無所不為、無惡不作!正如先生所說,當代中國人常常陷入一種唯物的迷信,導致頭腦和心靈的偏枯,似乎一切都是透明的,似乎一切都有標準答案。可惜的是,這個世界本來就很神秘,我們所知道的非常有限。而且,一切都有標準答案的世界,不是很無趣嗎?
如果尋根之旅僅僅是簡單地憑吊歷史,回憶鄉俗,講點光怪陸離的故事,那就顯得有些單調和膚淺了。我說先生的書是“小書大情懷”,原因在于他寫的每一篇文章,都在關注人,關注普通人的生存狀況,還有比這更大的情懷嗎?
我對這本書的感悟都是隨性而發,書中精彩之處都未提及,希望感興趣的同仁也來讀一讀,定會大受裨益。
(作者系南開大學教師,文學博士)
(責任編輯: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