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利,王 紅,劉文科,楊 丹
(河北省畜牧站,河北石家莊050000)
近年來,隨著人口增長和城鄉居民消費水平提高,牛肉已成為我國城鄉居民重要的肉食產品,特別是城鎮居民肉類消費結構的變化,牛肉消費呈現持續快速增長,但受生產成本上升、發展方式轉型、自然災害、草原禁牧和疫病多發等因素影響,能繁母畜存欄量下滑,牛肉生產增速減緩。隨著我國向小康社會邁進,消費量仍將保持增長態勢,從長遠分析,必須堅持國內基本自給自足的方針,通過轉變飼養方式,加快科技進步,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提高牛肉生產能力,保障市場供應。
河北省是牛肉生產大省之一,更是牛肉調出大省,近年來,受全國牛肉局部供應偏緊的影響,牛肉價格也是持續攀升。
河北省自然資源豐富,區位優勢明顯,肉牛存、出欄量居全國前列。每年均有大量產品調出,2013年全省牛肉產量52.3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7.8%,僅次于河南、山東,居第三位,當年調出牛肉32.1萬噸,占當年生產量的61.4%,對確保全國牛肉供需基本平衡發揮了巨大作用。隨著國外優良品種的引進和省內品種改良,品種結構不斷優化,單產水平不斷提高。生產方式逐步轉變,規模養殖比例不斷提高,2013年全省肉牛年出欄50頭以上規模養殖場出欄量占全省總量的24.8%。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產業化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區域布局不斷優化,全省培育了張家口市、承德市、滄州市、廊坊市、石家莊市、衡水市六大肉牛優勢產區,2012年牛肉產量達到全省總量的62%。
當前,河北省肉牛產業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制約因素。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半農半牧區草場長期超載放牧,保護草地生態環境任務艱巨;農區土地資源緊缺,養殖場和飼草基地建設用地難問題日益突出。肉牛核心種群依賴進口,地方品種選育保護、開發及利用滯后,生產性能退化。一些養殖場所設施設備條件簡陋,技術人員缺乏,標準化生產水平偏低。農民養殖母畜積極性不高,能繁母牛存欄下降,再加上肉牛生產周期長,投資大,人工成本、飼料成本上漲,短時間內存欄不會增加太多,市場供應緊張局面得不到有效緩解,所以牛肉價格仍將在高位平穩運行。隨著人們收入的提高、城鎮化的加快以及消費習慣的改變,短時間內牛羊肉的消費仍將持續穩步增長。
2.1.1 近幾年牛肉價格仍將高位運行
國際上通用的標準是牛肉價格是豬肉、雞肉的2~3倍為合理區間。當前我國在3~4倍間,如今的價格正是對供求關系的準確反映,但是否合理還應當考慮公眾的消費水平和承受能力。由于肉牛生產周期長,投資大,再加上人工成本、飼料成本仍有上漲趨勢,短時間內存欄不會增加太多,市場供應緊張局面得不到有效緩解,所以牛肉價格仍將在高位平穩運行。
2.1.2 剛性需求仍將不斷增長
隨著城鎮化步伐不斷加快,居民生活水平和對健康飲食重視程度的提高,對牛肉營養價值的認可度也不斷提升,使得牛肉在人們日常生活消費中所占比重逐步加大,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牛肉的高價格制約了消費的快速增長,但隨著人們收入的提高、城鎮化的加快以及消費習慣的改變,短時間內牛肉的消費仍將持續穩步增長。
2.1.3 發展環境不斷優化
國家和河北省對牛肉生產扶持政策力度不斷加大,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進入肉牛產業。肉牛產業技術體系已經形成,牛肉生產科技支撐作用不斷增強,養殖戶發展牛羊養殖的積極性會不斷提高。
2.2.1 牛羊生產發展制約因素
部分地區生產方式落后,養殖場設施設備條件簡陋,技術人員缺乏,標準化生產水平低。疫病防控風險依然較大,流通的便利會帶來防疫的困難,疾病增多也會給養殖業帶來更大的成本和養殖風險。
2.2.2 傳統分散飼養模式影響大
河北省農村基本上是千家萬戶分散飼養、粗放管理的模式,這種散養模式占比較高,2009年出欄50頭以下的肉牛小養殖場出欄肉牛占全省出欄肉牛的80.25%,2013年為80.19%,散養和專業戶飼養的存在,對市場供應的影響不可忽視。
2.2.3 良種繁育滯后
種公牛主要依賴進口,地方品種保護、開發及利用滯后,生產性能退化。全省的肉牛的良種化程度依然不高,未形成規模化的雜交生產體系,尚未改變傳統的飼養觀念和方法,導致肉牛群生產周期長,經濟效益低,這就極大地影響了肉牛業的總體生產水平和產品質量的提高,使河北省肉牛生產水平低,平均胴體重較低,明顯低于發達國家。
2.2.4 能繁母畜比例低
按照肉牛正常的生產規律計算,自繁場能繁母牛應占出欄量的145.00%,而2013年河北省這一比例是73.85%。能繁母畜占比低說明河北出欄的肉牛有一部分不是自繁場繁育的,是從省外調來的。

綜合考慮區域資源稟賦和生產基礎,科學規劃肉牛生產布局,對河北省農業區域合理劃分,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在一些牧區搞“家庭牧場”試驗,這是一個趨勢,也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加強重點區域生產能力建設,穩定半農半牧區和山區,加快發展農區,著力扶持黑龍港地區,增強牛肉產品市場供給能力。
我國肉牛單產水平明顯低于國際先進水平,品種是最大制約,多年來我國對肉牛品種存在無序改良現象,缺少明確的改良和育種方向。這就需要依靠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圍繞提高肉牛個體生產能力,堅持良種良法配套,加快完善良種繁育體系,增強良種培育能力和利用水平,推廣先進適用飼養技術和養殖模式,不斷提升肉牛生產水平,進一步加強肉牛原種場、良種場、種公牛站、品種改良中心和生產性能測定中心的基礎設施建設。
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是肉牛養殖的發展趨勢,推進規模化養殖可有效帶動專業化、標準化的建設,尤其是設施化,應在全省大力推廣。大力實施基礎母牛擴群計劃,提高自繁自育場肉牛出欄比例。散戶養殖具有靈活性強,便于因地制宜等優點,尤其對河北這種半牧半農的畜牧業生產方式來說,散戶養殖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壩上和西部山區更適合養殖能繁母畜。因此,把規模養殖與散戶養殖有機結合起來,相互帶動,相互補充,取長補短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對于如何解肉牛“巨型產業”之困,國家要制訂具有延展性的長期政策,我國現有政策對標準化規模養殖和良種繁育有一定補貼,但與肉牛規模養殖動輒上千萬的高投入相比顯得“杯水車薪”。建議在條件允許時對肉牛實行“普惠制”補貼,尤其加大對能繁母牛補貼力度。重點支持基地縣肉牛生產體系建設,提高河北肉牛綜合生產能力。大力開發融資渠道,降低門檻,簡化程序,加大對肉牛產業發展的信貸支持。建立大宗畜產品發展風險基金。
以肉牛產業化集群為單元,按照養殖規模配套流轉飼料用地,大力推廣“糧食、經濟作物、飼草飼料”三元種植模式,擴大飼草種植比例。利用退牧還林還草、牧草良種補貼、易災地區草原保護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工程項目,實施人工種植牧草良種補貼,科學利用草原、草山草坡和人工牧草。在平原農區,充分利用秸稈養畜示范等工程項目,積極發展肉牛飼草飼料種植,加強青貯、黃貯飼料設施建設,提高秸稈和工業下腳料的利用效率,擴大肉牛飼料來源。
建立規范有序的肉牛活體交易市場,為農牧民交易提供交易平臺,減少中間環節費用。加強牛肉加工配送、冷藏冷凍、冷鏈運輸等流通設施建設,鼓勵批發市場、大型連鎖超市等流通企業與屠宰加工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關系,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加快建設一批牛肉和活畜儲備庫、儲備基地,以解決牛肉倉儲不足的應急渠道問題。加強牛肉價格監測預警,建立完善的產業預警機制,加強對產業趨勢、供求變化和成本效益的分析預測。加強牛肉產業的監管,嚴厲打擊囤積居奇、串謀漲價等價格違法行為,保證牛肉市場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