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榮?李鳳杰
〔摘要〕沙盤游戲技術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之一。“小導師團體體驗式”培訓模式,以團體沙盤體驗式學習為主,配以小導師的帶領,通過準備、培訓、跟蹤指導、推廣四個流程,既提高了沙盤技術培訓的實效性,又推進了區域沙盤游戲技術的應用與推廣。
〔關鍵詞〕沙盤游戲技術;小導師;團體體驗;培訓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5)22-0012-04
沙盤游戲技術是以榮格心理學原理為基礎,由多拉·卡爾夫發展創立的心理治療方法。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兒童用沙子、水和沙具創建內心世界,表達情緒情感,整合與發展自我。沙盤游戲深受學生的喜愛,已成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常用輔導工具。培養合格的沙盤游戲師成為中小學校的迫切需要。傳統的沙盤游戲技術培訓多以講授、觀摩、研討為主,其效果不甚理想,很多學習者學完后不會操作,或者錯用、濫用。對于以榮格分析心理學為主要理論基礎的沙盤游戲技術,若不經過學習者親身體驗,將無法準確理解其內涵與工作原則,更無法進行正確的操作和靈活的處理。面對中小學校的需求和目前培訓的問題,我們研究了專家講授式、小組研討式、團體體驗式等培訓模式,并結合一名沙盤游戲治療師的成長歷程,形成了“小導師團體體驗式”培訓模式。此模式受到了廣大學員的歡迎和充分認可,大大提升了培訓的實效,促進了沙盤游戲技術的實踐應用。
一、“小導師團體體驗式”培訓模式的內涵
“小導師制”源于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是指人人都要將自己認識的字和學到的文化隨時隨地教給別人,由此將文化知識不斷延綿推廣。本培訓模式的小導師,又稱“陪伴師”,是具備一定的沙盤游戲技術專業學習、體驗與工作經驗,自我心理成長與修養境界較好的個體。“小導師”以促進受訓教師技術掌握和實踐應用為基本目標,以帶領受訓教師人格發展與完善為最高目標,既是團體沙盤體驗的陪伴者,又是幫助受訓教師學習、掌握、應用沙盤技術的指導者與督導者。
體驗式培訓自1995年從香港引入以來,近二十年間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體驗式培訓是指個人首先通過參與精心設計的模擬活動獲得初步體驗,然后在培訓師的引導下,與團隊成員共同交流、分享體驗,并引申到現實工作之中,聯系實踐思考并提升為理論成果,進而將所得感悟、思想體會和理論成果貫徹到生活實踐的一種培訓方式。
“小導師團體體驗式”培訓綜合了“小導師制”和體驗式培訓的特點,以團體小組為基本形式,每組配備一名小導師。小組學員按照一定操作程序共同創建沙盤,通過直接感知、分享感受、自我覺察、內化運用等方式,領悟和掌握技術,提升自我。在小導師的帶領下,參訓學員內視心靈深層的信念與態度,觸摸深植于內心的情緒、態度與信念,呈現行為背后的價值觀,在完善個體人格的同時,對沙盤游戲技術的功能、操作要義和處理技巧獲得準確而深層次的理解和掌握。
二、“小導師團體體驗式”培訓模式的流程
(一)準備階段
準備階段有兩項任務。一是確定小導師,即陪伴師。對已有一定知名度的沙盤游戲師及技術與能力較高的中小學教師進行調研,了解其理解、共情、感受的能力和領導水平,以及擔任小導師的意向等情況,在此基礎上初步篩選與確定。二是對參訓學員進行分組,指派小導師。初級、中級培訓每組6~8人,高級培訓每組2~4人。按照就近原則,相同或就近學區的學員分在一組,以方便培訓后進一步體驗與交流。各組指派一名小導師,但高級培訓不設小導師,重在沙盤游戲師與沙盤制作者之間角色互換的一對一體驗。
(二)實施階段
采用專家講授與團體小組體驗相結合的方式,以團體體驗為主。以初級培訓為例:
根據初級培訓班的人數,6~8人分為一組,每組配備一個沙盤和一名小導師。課程共3天,全程6次團體沙盤操作,基于學員的體驗與感受,由淺入深穿插5個內容的理論講解。培訓以團體建設完成后進入實質性課程。每一次團體沙盤的基本過程為:確定團體沙盤操作規則、創建沙盤、感受沙畫、分享感受(包括組內分享和組間輪流分享)、拍照、拆除。最后,以回顧整個課程結束培訓。
(三)跟蹤指導階段
培訓后,對參訓學員進行跟蹤指導,以鞏固培訓效果。跟蹤指導的方式主要有現場指導與網絡指導。現場指導主要是組織參訓學員進行團體體驗、個體體驗和案例督導。跟蹤指導階段的團體體驗是培訓期間團體體驗的延續,其操作過程與培訓時一致。培訓分組時采用的就近原則,以及培訓中所建立起來的安全感與歸屬感,使得很多培訓時組建的小組自然延續到培訓后,每周或每兩周進行一次團體體驗。小導師是主要的現場指導者,他們或作為陪伴者,或作為團體成員參與到團體體驗中。個體體驗則根據成員的需求,主要由沙盤游戲治療專家和沙盤游戲培訓師陪伴,少數技術水平較高的小導師也會作為個體體驗的陪伴者,以解當下所需。案例督導包括小導師指導下的同儕督導和沙盤游戲治療專家、沙盤游戲培訓師指導下的督導。同儕督導是主要的和較為現實的操作途徑。網絡指導包括網絡案例督導、網絡答疑、網絡研討,主要由培訓組織者定期組織進行,通過QQ群、視頻通訊等途徑實現。
跟蹤指導保證了受訓學員必須完成的沙盤游戲體驗與沙盤工作時長,并能及時解決其技術操作與自我成長的困惑。
(四)推廣階段
推廣階段主要包括兩層內容,其一是召開區域性的經驗交流大會進行技術推廣。基于前三個階段,培訓組織者選出較為典型的沙盤工作案例(包括個體沙盤、團體沙盤、家庭沙盤等)或者沙盤技術在學校的應用經驗,在大會上進行報告,并邀請沙盤治療領域的專家進行現場督導點評,從而使更多的教師認識、學習、掌握、運用沙盤技術。其二是管理考核學員推進培訓的深入。組織培訓學員提交體驗報告與工作案例報告,結合第三階段的參與情況,對學員進行考核,確定升班學習的資格,并重新審核與擴充小導師隊伍,促進培訓的深入與良性循環。
三、“小導師團體體驗式”培訓模式的創新
“小導師團體體驗式”培訓模式經過四年的實踐和研究,表現出了強大的活力,具有如下特點:
(一)小導師制成效顯著
本培訓模式的一個重要創新點在于小導師的設置,不論培訓中或培訓后,小導師的作用顯著,提升了培訓的質量,鞏固了培訓的效果。其一,小導師承擔著培訓者的部分指導功能。一個培訓者難以照顧到每個小組的成員,而具有一定專業水平的小導師可以幫助組員理解規則,帶領組員按規則進行操作。對于組員在體驗中所產生的種種困惑,小導師可以隨時解答。培訓后,小導師帶領學員開展團體體驗、個體體驗和案例分享交流,創建了學習共同體,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專家供不應求,費用昂貴的問題。其二,小導師又是陪伴者。團體體驗中,小導師真誠、積極關注每一位成員,促進了安全、自由、受保護的空間的創建。同時,小導師以自身良好的專業素養,能夠隨時幫助處理成員體驗中出現的情緒,并有效預防不利因素的發生。其三,小導師又是榜樣示范者。小導師開放、接納、包容的態度,帶動每一位學員盡快打破心理防御,全心地投入,真誠地分享,深入地交流與探索。整個過程中,小導師既是指導者、帶領者、陪伴者,其作用是巨大的。
(二)團隊互助、共進
本培訓模式的優勢之一在于培訓中建立了安全、信任、共同成長的小組。培訓中,小組成員通過認真體驗和真誠分享,深刻感受沙盤游戲的內涵與操作原則,并在團體互動中覺察自己、理解他人,促進個人成長。培訓結束后,安全、信任的小組中依然存在著強大的團體動力,成為受訓學員的心理依靠和技術支持。他們自覺地進行團體體驗、個體體驗、案例分享、網絡督導,不斷提升自我與探索技術。學員中的優秀者,又不斷成為新的小導師,他們在原有小組繼續成長的同時,又帶領初級班、中級班學員。這種良性的循環互助模式,實現了團隊的集體共進。
(三)體驗式學習貫穿始終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沙盤游戲師,一定時長的沙盤游戲體驗是必須完成的。沙盤游戲技術中的“帶著關愛陪伴、耐心等待、用心欣賞”“提供安全、自由、受保護的空間”,以及“無意識水平的工作”的工作原則,都需要大量的體驗才能真正理解與正確應用。本培訓模式重視在結構式團體框架下的沙盤心理技術體驗,操作體驗在整個培訓學時中達到80%以上。培訓后還要求學員完成大量的操作性體驗及督導。貫穿始終的體驗式學習讓學習者漸進式地體會和感受沙盤技術的理論和實踐內涵并開展深入應用,擴大自己的心理容器,提升沙盤治療的“不分析、不解釋、不評價、不判斷、多感受、多陪伴”的操作主旨,并把體驗中掌握的沙盤心理技術的工作程序應用到自己的工作實踐中。
(四)重個人成長和人格完善
卡瓦納(M .Cavanagh)指出,有效的心理咨詢更依賴的是咨詢者的人格特質,而不是咨詢者的知識和技巧。任何和心理有關的治愈工作都需要心理工作者的人格相對穩定。很多心理咨詢技術培訓往往側重于技術的傳授和掌握,忽視對咨詢師人格的完善和人際能力的提升。本培訓模式把“逐漸在團體沙盤情境中感受、認識自己的情結,并處理自己的情結”“不斷地擴大自己的心理容器”等人格成長作為重要的目標。通過大量的操作體驗及督導,陪伴與引導學員在團體情境中進一步感受、體驗自己,通過分享交流,更深入理解、接受自己。通過“感恩”“自卑與超越”“愛”等主題的團體沙盤游戲,促進學員積極心理品質的發展,實現心理成長和技術學習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五)設立階梯式目標
任何咨詢技術的學習都是一個不斷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本培訓模式依據沙盤游戲技術的特點以及沙盤治療師的成長規律,設置了初、中、高三個等級階梯式的培養目標。每個級別培訓后,學員至少要經歷半年以上的實踐工作,且完成一定數量的體驗操作作業,并提交一份個人成長報告和一份沙盤工作(團體個案或個體個案)報告,經過審核方可進入下一級別的學習。高級培訓采取精英制,分為高一、高二兩個等級,升級條件更高,要求更為嚴格。務實嚴格的培訓管理保證了培訓的實效。
(六)多樣化的跟蹤指導
培訓完成并不是培訓項目的終止,培訓后的實踐指導是本培訓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團體體驗、個體體驗、個案督導、區域性的沙盤游戲技術實踐應用經驗交流大會等多樣而專業的漸進式督導服務,不斷為學員的個人成長和沙盤游戲工作提供貼心、及時、有效的幫助,鞏固了培訓效果,促進了沙盤技術的應用與推廣。
四、“小導師團體體驗式”培訓模式的效果
(一)學員能準確理解與掌握沙盤游戲技術,并能夠進行實際操作
受訓學員在團體沙盤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體驗感受沙盤游戲技術的內涵、功能與操作技巧。這種走進自己、走進生活的體驗式學習,實現了從概念性學習到實踐性操作的轉變,使學員真正理解與掌握沙盤游戲技術,又能夠實際應用。
(二)促進了學員的心理成長
沙盤游戲作品的制作與現實生活是一樣的,小小的沙箱中是個人的無意識呈現,也是團體思想、情緒碰撞交流的世界。體驗讓受訓者切身感受人與人在交流與互動中的情愫及性格影響,促進了對自我的覺察與反思。制作沙盤過程中的彼此呼應、配合,共同的感覺與賦意,使團隊成員獲得心理支持與理解。團體的默契發展,增強了個體在人際中的精神力量,引發主動溝通積極合作等良性行為,促進了團體及個體心理的共同成長。
(三)小導師得到了鍛煉和成長,成為區域沙盤技術應用與傳播的骨干力量
每一次培訓過程中的陪伴,也是小導師再培訓的過程。每一次培訓后的團體體驗陪伴,也是小導師自我成長的過程。小導師從建立團隊伊始,帶領學員體驗,制定操作規則,協調團隊成員間的關系,發現并解決問題,進行榜樣的示范等,既是技術鍛煉的機會,也是心靈成長的契機。小導師們分散于區域的各個領域,帶領本區域學員學習、體驗、實踐,成為區域沙盤技術應用與推廣的實踐者和骨干力量。
(四)形成技術與督導團隊,延續了培訓效果
培訓中所形成的安全、信任、默契的小組,在培訓后繼續以其強大的團體動力推動著小組成員進行團體體驗、個體體驗、個案督導,延續了培訓效果,形成了一個個沙盤游戲技術應用團隊,在實踐中相互學習、探索與借鑒。優秀的受訓學員不斷成為小導師中的一員,在各自的區域內帶領初級、中級學員。這種階梯狀的組織結構,大大解決了督導師不足的問題。一批帶一批,每一批的出類拔萃者又成為下一批的“小導師”,帶動更多的教師實現技術的學習與個人的成長。
(五)推動了沙盤游戲技術在區域中小學校的普及與發展
有效的培訓模式不斷培育出一批批沙盤游戲技術的實操者,他們在學校里開展學生團體沙盤、教師團體沙盤、家庭沙盤、個體沙盤等教育形式,并把沙盤技術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團體輔導中。通過區域大規模的交流和研討,對沙盤的認識與實操把握更加深入,豐富了沙盤技術的應用,引導著更多的人認識、喜歡、學習沙盤游戲技術,推動了沙盤技術在中小學的傳播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江光榮. 心理咨詢的理論與務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8-50.
[2]陶金元. 體驗式培訓的理論基礎分析[J]. 華東經濟管理,2008,3:141-143.
[3]李美英,李全英. 心理咨詢師的自我成長策略[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2:37-38.
(作者單位:大連教育學院,大連,116021)
編輯/王抒文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