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雍真
(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 廣東東莞 523419)
基于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審視
史雍真
(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 廣東東莞 523419)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理論基礎,而政策重視也由來已久。但經過對106所高校調查發現,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存在著認識不統一、管理不到位、實施不規范、效果不理想等問題,究其根源在于對實踐教學內涵認知不清。因此,要改革實踐教學,首要一步是解放思想,實現認知科學化。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 思想政治理論課 實踐教學 內涵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是實踐教學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是一種關于實踐的哲學同時也應該是一種作為實踐的哲學”[1],強調實踐對于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決定作用,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較之以往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觀點的重要進步所在。“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種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2]501,啟示人們要理解社會生活需要從實踐出發,實踐是破除錯誤理論和確立正確理論的途徑。這對于當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如何做好同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的斗爭具有啟示意義。“在思辨終止的地方,在現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2]526,停留在純理論上的爭辯蒼白無力,走進現實生活,觀察人類實踐活動和社會實際發展過程才最具說服力、最能得出科學結論。大學生已經具備較強的自我意識和一定的判斷能力,完全的理論“灌輸”不免遭到心理阻抗,馬克思稱“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2]501,人應做自己頭腦的主人,今天大學生也拒絕讓自己的大腦變成別人思想的跑馬場,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取得實效,就要放手學生參照實踐去驗證所學、所聽、所見,教師充當“副駕駛”保駕護航,必要時輔導答疑,而不能“代駕”。人的思想來源于實踐又作用于實踐,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密切聯系實踐,實現社會化,特別是由外而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化,“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越少從外面把這種理論硬灌輸給美國人,而越多由他們通過自己親身的經驗(在德國人的幫助下)去檢驗它,它就越會深入他們的心坎”[3],1887年恩格斯針對德國人在引導美國工人運動中所犯的錯誤提出的這一建議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搞好實踐教學的啟發是深刻的。
關于人的觀念、思想的產生來源,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說“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人們是自己的觀念、思想等等的生產者”[2]524,需要注意的,馬克思在此處兩次強調“人們”不是指他們自己或某個個人,而是現實中的人,所以不能將該表述表淺地理解為學生通過個人的實踐即可以生產自己的觀念、思想,而應理解為人的觀念、思想受物質生產與交往的現實生活和歷史過程所影響和制約。“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2]545,因此,實踐教學應做的是創造學生與現實生活的交織機會或深化其程度,引導他們自主轉向或形成正確的觀念、思想。唯物史觀區別于唯心史觀的地方在于“它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范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各種觀念形態”[2]544。“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檢驗認識的唯一標準”,把握好實踐觀是在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抓手。“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2]501,馬克思主義自誕生起就不曾置自己于經院哲學的位置,而是志在成為可以掌握群眾的徹底的理論,因此它生而具有大眾化的訴求,以掌握群眾并為群眾所掌握用于指導其實踐為榮。“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2]691,強調實踐,引導學生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是面向實踐的開放體系,有助于增強理論吸引力和感染力,從而提升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同感。一切理論都來源于實踐并最終運用于指導實踐。綜觀幾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概論》課和《基礎》課尤其要結合實踐來講,否則要么是索然無味,不能凸顯理論本身的發展何來,要么是違背知、情、意、行的人的價值觀形成發展規律。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受到中共中央、國務院、教育部高度重視。中共中央、國務院[2004]16號文件就如何加強與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堅持政治理論教育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堅持解決思想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兩項基本原則,給出了以解決思想問題為追求用道理說服人與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出發點用事實打動人兩種方式并用的方法建議。同時《意見》明確要求高校將社會實踐納入教育教學總體規劃和教學大綱,規定學時、學分并給予必要經費支持。此后宣傳部、教育部聯合發布的教社政[2005]5號文件又特別要求“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節”,作為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與方法之一。政策實施已歷10年,為了解實施情況,筆者開展了一項調查,涉及部屬、省屬、市屬及獨立學院等各類高校106所。受時間、經費限制,調查結果并非來自逐個高校采訪,而是借助人際關系圈或會議機會向任課教師個體采集得來,由于被調查者任教課程固定,因此調查所統計的每門課的樣本數量與被調查學校總量間無嚴格對應關系(前者少于后者)。調查主要圍繞兩方面展開:一是社會實踐開設情況;二是實踐教學實施方式。資料整理發現:各學校對實踐教學理解有別、實施各異;總體上,管理與實施呈“弱化”和“軟化”之勢。
依課程歸類,社會實踐開設基本情況(見表1)如下:部分學校對于有實踐課時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未設實踐教學,更有3所學校4門課均未設置社會實踐環節,明顯不合乎相關文件政策規定,而即使已開展社會實踐的學校,真正達到規范化建設標準的比例也非常之低。單獨設立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學分并獨立核算成績的學校數量非常之少,多是將其并進平時成績。

表1 社會實踐開設基本情況(106所學校)
已設置社會實踐環節的學校實施實踐教學的方式各異(見表2):依據實施地點劃分,有課堂內的,有課外、校外的;依參與主體分,有單獨實踐、組隊實踐;依具體方式分,有社會調研或三下鄉服務、校外參觀或考察、校內聽講座、課內演講、辯論、經典閱讀或討論等。

表2 實踐教學實施方式分類(106所學校)
目前來看,實踐教學的實施問題重重:一是缺乏頂層設計與系統科學的管理體制,尚未形成合理有效的質量評價和保障體系。二是實踐教學形式大于實質,實效性較差。三是師生主動性較弱。而以上問題的癥結是對實踐教學的認知模糊,搞不清真義,所以找不準定位、擺不妥戰略、管不好實施。一方面是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大力的政策呼吁,本是有章可循,一方面卻是認識不清、標準雜亂,實在不守章法。要擺脫此尷尬境地,須得從統一認識開始。
1.實踐教學的認知爭鳴
何謂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李松林肯定了其教學屬性,認為其“本質上……是一種實踐化、應用化的教學活動”[4]。但錢廣榮則將其解讀為“富含‘社會實踐性內涵’的教學”,認為實踐教學不是“社會實踐(活動)中的教學活動”,而是“‘教學內容中的社會實踐問題’的教學”,“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實施的”[5],它“是把教學內容內含的“社會實踐大課堂”中的理論問題搬進“學校小課堂”來進行理論分析和論證,幫助大學生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6]。柳禮泉強調實踐教學的學生參與性,至于形式則可不拘一格,認為它是“寓教于‘行’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類型主要有“基地教育、案例教學、閱讀實踐、社會實踐、校園文化、研究實踐等”[9]。班榮鼎指出實踐教學與課堂理論教學而非課堂教學相對應,應突破僅限于“社會實踐”的狹隘理解[7]。陳麗明提出“大實踐”、“小實踐”說,前者是“‘走出去’以社會為課堂的社會實踐”,后者是“課堂實踐教學”,可通過課堂討論、觀看視頻資料、閱讀實踐等形式開展[8]。
結合調查結果和以上的學界討論,可將目前對實踐教學的認知歸為三類。一是將其等同于“社會實踐”,特指在校外開展的社會參與活動。然而教社政[2005]5號文件提出要“把實踐教學與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公益活動、專業課實習等結合起來,”表明實踐教學與通常意義上理解的“社會實踐”并非同一概念,與其說實踐教學是社會實踐,不如說實踐教學是大學生獨立、深入開展社會實踐前的教學鋪墊。二是把互動教學方式混同于實踐教學。調查顯示,不少學校將課堂內討論、自我展示、演講比賽、觀看專題片、辯論賽、情境模擬、案例教學、經典閱讀等都視作實踐教學。此認知對“實踐”二字作了指向學生個體實踐參與的廣義闡釋,而偏離了教學活動關照社會現實的社會實踐性本意,滑向與第一種認知對立的另一極端。三是將各類校園文化活動劃為實踐教學,忽略其教學屬性,淡化教學主體、主旨、目標。實踐教學應以專任教師為教學主體、團委、學生處、院(系)輔導員隊伍等為協助單位或人員,不能喧賓奪主或期望李代桃僵。至此已經從實踐教學“不是什么”的角度揭示了對其的錯誤定位,從正面清晰界定實踐教學到底“是什么”的“最后一公里”不妨通過與理論教學的區別比較來完成。
2.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比較
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區別主要有:一是知識來源不同。理論教學有現成的答案,可“循規蹈矩”,以教材、任課教師、專家為師,教師為主導。而實踐教學沒有可以直接習得的現成理論,而是理論指導下的一種觀察、分析社會實際的思想、價值觀念動態生成的過程,學生為主體。由此引發的第二點不同是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對權威的接納度,前者更需要平等、開放氣氛,而后者更傾向于尊重權威。三是教學內容不同。一者是相對穩定的純粹理論傳授,以“知其所以然”為目的,一者是對變動不居的社會現實的關照與認知,側重于“知其然”。四是對學生素質培養的側重點不同。前者重知,后者在行,然而實踐教學不是社會實踐,不要求解決問題,而在于觀察和認識問題,對其進行一定的分析。五是學生體驗不同,理論教學中學生是接受為主,實踐教學中互動為主,是思維的激蕩與鍛煉。區別之外,不可忽略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相通之處。首先,二者同屬于教學活動,既為“教學”,則是教與學并存共進的過程。其次,二者都離不開教師的指導,都暗含師生雙方在場之義(盡管教師未必是空間上的始終在場)。第三,宗旨相同,都以達成課程總體目標為旨歸,因此價值追求一致。
綜上所述,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為更好地達成課程目標,在純粹理論教學之外圍繞歷史的、當下的社會現實主題,以應用理論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為落腳點,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主動參與、師生合作完成,有組織、有計劃地實施開展的教學活動。
搞好實踐教學,以統一對實踐教學內涵的認知為前提。否則,即使有領導重視,效果也差強人意甚或南轅北轍。毛澤東在《人的正確思想從哪里來》中說“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多年來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實踐教學的實踐本身就是寶貴的經驗,對其進行一次實事求是的檢視與考核,在高校間交流經驗,比較不同實施方式的利弊得失,是提升實踐教學思想認識的重要途徑,是改革調整的必要準備。
[1]徐長福.關于實踐的哲學與作為實踐的哲學[J].學習與探索,2008(06)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562頁.
[4]李松林,李會先.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幾點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6(07)
[5]錢廣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07(02)
[6]錢廣榮.實踐教學需要解決的幾個認識問題[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07)
[7]柳禮泉.論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形式[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03)
[8]班榮鼎.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幾點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6)
[9]陳麗明.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02)
史雍真,女,漢,河北阜城人,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講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研究生。本文受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黨建與學生工作課題“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實施機制研究”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