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產法第2條、第31條、32條中對可撤銷行為的規定在當前經濟下行的期對銀行債權影響重大,管理人向法院申請撤銷權會使銀行合法權益受到損失,筆者從可撤銷行為立法、條文含義、銀行信貸操作中如何應對三個方面對可撤銷行為進行了分析。
一編者按
一、可撤行為的立法依據
當前我國對破產法中可撤銷行為主要是破產法的第2條、第31條、第32條規定和司法解釋的,但對銀行債權的影響卻是十分巨大,下面是破產法是的規定:
《破產法》第2條“企業法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并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依照本法規定清理債務。”這是破產法對企業破產的條件設定。
《破產法》第31條規定:“破產管理人對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前一年內,涉及債務人財產的下列行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1)無償轉讓財產的;(2)以明顯不合理的價格進行交易的;(3)對沒有財產擔保的債務提供財產擔保的;(4)對未到期的債務提前清償的;(5)放棄債權的。”這是破產法以列舉式規定了在破產前一年的可撤銷行為,其中對銀行有重大影響的是第(3)對沒有財產擔保的債務提供財產擔保的、第(4)對未到期的債務提前清償的規定。
《破產法》第32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前六個月內,債務人有本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仍對個別債權人進行清償的,管理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但是,個別清償使債務人財產受益的除外。”這是破產法前6個月個別清償無效的規定,同時從利益角度出發又規定了例外條款。
上述三條《破產法》規定的可撤銷行為,管理人有權行使撤銷權,管理人撤銷權的行使將帶來兩個法律后果:一是債務人所實施的行為失去效力;二是因債務人的行為而被轉讓、清償的財產可以依法追回,納入債務人財產的范圍。任何一個后果對債權銀行都是非常不利的,將會造成銀行權益的損害。
二、可撤銷行為的含義和對銀行影響
1、對沒有財產擔保的債務提供財產擔保的,也即對現有債務追加抵押擔保,是指債務人對債權人承擔的債務原來沒有設定抵押擔保,在破產前一年為其在自身財產上設置抵押擔保的情形。債務人對現有債務提供抵押擔保,提高了該債權人在債權位序中的地位,使其由一般債權變成為享有別除權的優先債權人,于債權人之間產生受償不公。從法律公平正義角度,我國破產法第31條第(三)項規定對原來沒有財產擔保的債務提供財產擔保的行為無效。
在銀行操作實踐中為控制風險,往往要采用貸款抵押全履蓋方式,即抵押+保證組合方式,將原來部分保證貸款納入抵押擔保范圍。若貸款企業出現破產法第2條和第31條規定情形,會導致抵押擔保物權被撤銷或部分撤銷。
2、提前清償債務。提前清償債務是指債務人對未到期的債務提前清償,由于破產債務人對未到期債務提前清償,使受清償債權人比同一程序的其他債權人享受了優先地位,減損了破產財產,違背了債權人公平受償原則,該行為應予撤銷。該條文的規定實際是尋求債權人之間的清償利益平衡,避免個別債權人獲得全額清償而其他同類債權人只能部分甚至不能清償的利益失衡現象的出現,
在實踐中,為化解債務風險,會出現銀行平移未到期的債務或提前幾天盤活、周轉貸款的情況,按破產規定,在破產前一年內,歸還貸款行為發生在貸款到期前,可申請法院撤銷已清償的銀行債務,致使銀行債權受損,該條款涉及案例在浙江省內已出現過一起,因被撤銷銀行權益受損。
3、個別清償。即債務人在進入法院受理破產申請程序前的6個月內,且出現了破產的情況下,仍對個別債權人進行清償,使相關債權人獲得多于其他同類債權人更多的清償的行為,為保障債權人公平清償和使其他債權人能夠獲得更多的清償而撤銷上述清償。實際上第32條的清償,對于債權人來說,完全是正常的清償,債權人受償通常并不需要與其他債權人一起來受償,但是,由于債務人此時已經出現了破產的情形,所以,正常的清償也不正常了。
在當前經濟下行期,該條款的規定對銀行債權的影響相當大,可以說一些清息盤活的貸款均可能出現上述情況。
三、銀行實踐信貸操作中采取的應對措施
針對破產法可撤銷權的行使會對銀行債權不利的規定,筆者建議銀行應做好以下幾點:
1、貸款“三查”必須執行到位,在貸款發放前,特別是風險化解業務中,對借款人要做好全面調查,仔細做好帳實核對,重點關注企業資產負債能力情況,如出現破產法中規定情況,依法提起訴訟保護銀行權益,切不可為了表面業務的優化進行盤活或平移貸款。
2、對原無財產抵押擔保貸款追加抵押擔保的,應采用余值抵押方式規避風險;當然新增貸款以財產抵押擔保并不受該條款限制。
3、借款人出現資不抵債狀況時,債權銀行清收貸款宜采用訴訟、仲裁方式,根據破產法司法解釋第十五條規定,債務人經訴訟、仲裁、執行程序對債權人進行個別清償,管理人依據企業破產法第三十二條規定請求撤銷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4、風險企業貸款清收時要注意原貸款到期時間,須在貸款到期日后收貸,避免收貸行為被撤銷。
5、關注征信系統中法院執行信息或者查詢法院執行信息,避免破執風險。破產和執行相關連出現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五百一十三條“在執行中,作為被執行人的企業法人符合企業破產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情形的,執行法院經申請執行人之一或者被執行人同意,應當裁定中止對該被執行人的執行,將執行案件相關材料移送被執行人住所地人民法院。”未來將對銀行影響較大,所在貸款發放前應關注法院執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