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悅
談琵琶演奏中的“張”與“弛”
■沈悅
在琵琶演奏的過程中,“張”與“弛”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保持正常的呼吸和情緒,使用正確的演奏方法等都是“張”與“弛”的具體表現。在琵琶演奏的過程中,要求辯證看待“張”與“弛”的關系,沒有絕對的緊或者松,做到張弛有度是保證琵琶演奏效果的重要標準。文章主要分析了琵琶演奏中的“張”與“弛”問題。力求通過筆者努力,找到琵琶演奏中“張”與“弛”的技巧,以供相關人士參考。
琵琶演奏 “張”與“弛”
在琵琶演奏的過程中,“張”與“弛”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保持正常的呼吸和情緒,使用正確的演奏方法等都是“張”與“弛”的具體表現。在琵琶演奏的過程中,要求辯證看待“張”與“弛”的關系,沒有絕對的緊或者松,做到張弛有度是保證琵琶演奏效果的重要標準。“張”與“弛”分別代表著琵琶演奏中的兩個不同方面,正確運用張與弛能夠體現出對于音樂的理解和表達。由于琵琶演奏主要就是依靠人身體的肌肉活動,所以,需要人的肌肉適當的緊張和放松,才能夠保證很好的琵琶演奏效果。這就要求在琵琶演奏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對于演奏節奏的把握,避免過于緊張或者松弛,只有這樣才能夠很好地演奏琵琶。
在學習琵琶的初期,只有正確掌握手指運動,才能夠學習到正確的演奏方法。例如在學習基本的指法彈跳的時候,學習者應該保持肘部懸起,手腕部保持自然的狀態食指靠近大拇指,手指處于自然彎曲的狀態,虎口保持圓形。之所以保持自然狀態,就是因為只有在自然狀態中才是最放松的狀態,這樣能夠保證再用力后容易恢復,簡單說明了張與弛的關系。對于彈跳這個動作,在作彈的準備時,
要求食指回收呈彎曲狀,觸弦前伸展食指,前臂內旋,接觸到琴弦之后食指彎曲,不伸直,同時前臂作外旋動作,肩部發力使各個關節作用到食指指端等,彈后要立即放松,恢復到自然狀態,這樣張與弛就能夠得到很好的應用,從而在不斷的彈跳中才能夠保證張與弛交替運用,有規律地配合。所以,要練好琵琶演奏中的彈跳就要很好地掌握張與弛的關系,如果不能夠把握好張與弛任一方面的作用,都會使彈跳動作無法串聯,也會使演奏者產生疲倦感,形成惡性循環,琵琶的學習和演奏效果也就會很差。
琵琶演奏的技術當中也包含著張與弛的關系。因為對于琵琶演奏來說,更多的是依靠人的手指,也就是肌肉的伸縮運動,需要肌肉適度地緊張來給予手指力量。在接觸琴弦發聲的一剎那需要用力或者放松,在整個演奏的過程中需要“用力”和“放松”交替進行,也就是說每一個動作既有用力也有放松,這個時候,不恰當的用力或者放松就會影響演奏的效果。因為過于放松的演奏會缺少節奏,沒有辦法有效集中音色,演奏出來的聲音也不會悅耳;過于緊張的演奏就會使演奏者疲勞,缺少演奏的耐力,打亂節奏。因為在一般的演奏作品中,高昂亢奮的音色能夠表現出積極和激動的場面,但是如果表示內心的情懷和贊美自然的時候,就需要使用松弛和優美的音色。在音色的張弛把握上能夠表現出不一樣的音色,音色的處理也會為情感表達奠定基礎。
人的一切活動都需要依靠大腦來完成,琵琶演奏也是大腦神經活動的產物,心理又是大腦的機能,所以琵琶演奏對于人的心理要求是很高的。因為如果一個演奏者在臺上過于緊張,就會使其呼吸急促情緒不安,在音樂的處理上難以受到大腦的把控,內心難以定神,目光沒有目的地看向各個方向,就會使音樂的內涵難以表達出來,這樣就會影響演奏技術的正常發揮,影響音樂的有效表達。例如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琵琶行》中所描述的:“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演奏的效果是需要演奏者的情緒和呼吸等眾多因素共同達到的。當然,在臺上表現的無所謂,過于松弛也會導致演奏的失敗。所以,對于琵琶演奏來說,張弛有度的心理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興奮但是又能夠保持平靜,科學掌握張與弛的辯證關系,才能夠使演奏的狀態和效果達到更好的水平。
綜上所述,在琵琶演奏過程中,張與弛是相對應而存在的,演奏的效果需要張與弛的共同作用才能夠保證。這就要求琵琶演奏者在演奏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對于節奏的把握,認真體會張與弛在演奏過程中的相互作用,從而最大程度地提升琵琶演奏的效果。
[1]于春哲.琵琶演奏專業教學對非專業教學的指導作用——琵琶演奏專業教學科研系列之一[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9(01)。
[2]于春哲.琵琶演奏專業的基礎延伸教學——琵琶演奏專業教學科研系列之三 [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