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剛
民族精神熔爐:《感動中國》節目的儀式功能研究
■羅剛
CCTV《感動中國》節目已經走過了十二年,在中國電視傳播史上創造了一個鑄造民族精神的經典案例。本文將從儀式傳播視角對CCTV《感動中國》節目出發,探究媒介慶典的話語表達、實踐以及社會認同空間的建構,勾勒出傳播與國民性格、民族精神之間的熔爐模型。
民族精神;儀式功能;感動中國;文化傳播
中央電視臺于2002年開始推出《感動中國》,舉辦至今已經走過了十二年歷程。在你方唱罷我登場的電視節目角逐里,《感動中國》卻始終以一種不變的姿態、不變的流程、不變的推舉標準,記錄看中國社會的變遷歷程,被譽為“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既是每年一度的電視頒獎典禮節目,又可以被視為一個年度媒介盛典。《感動中國》將民族精神這樣宏達的定義濃縮在鮮活的個人身上,其作為一個文化文本,建構了國家形象與民族精神。
慶典傳播作為“媒介景觀”的獨特之處,在于它是由大眾傳播媒介主導的意義生產模式,體現出大眾媒介嵌入社會的新機制,改變著傳統媒介與社會的關系,同時也豐富了媒介與國家的關系,從而區別于由意識形態機構主導的通過媒介締造的單一的國家景觀。媒介的儀式功能在實踐上融匯了媒介符號與典禮的儀式性特征,在形態結構上體現為相對完整的媒介儀式。在媒介的生產層面,“媒介儀式”是指大眾媒介以儀式化形態表達并傳播的媒介事件或媒介活動,從而使事件或媒介自身具有儀式感與參與性特征。
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正面的行為被記錄和記憶下來,其主要形式有神話傳奇、歷史故事、文學作品和新聞報道等。體現民族性格的行為被記錄后,必然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傳播,之后在傳播過程中不斷在傳受者之間進行反復的信息加工、批判、提煉、升華,最終凝練成為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民族精神。《感動中國》無疑就是當代民族精神的記錄者和詮釋者,它以國家重大事件為線索,以個體命運為落點,提煉出具有時代意義的民族精神。
共同的歷史記憶是建構族群認同的重要基礎,因此,許多重要事件、特別是紀念性事件是屬于整個民族或族群的重要的共享的歷史的再現和傳承,共同體的每一個成員通過參加這些重要的事件,聆聽祖先的歷史,形成共同的記憶。盡管《感動中國》主旨是在推選年度人物,但節目明顯并沒有將視線局限于當年,而是以一種宏觀的視角對中國精神進行了梳理。例如2006年特別致敬走過二萬五千里長
征的老紅軍。2006年正逢長征結束70周年,節目組通過這樣儀式感十足的方式向七十年前的紅軍精神致敬,正如愛彌兒所言,“有必要定期地強化和確認集體情感和集體意識,只有這種情感和意識才能使社會獲得其統一性和人格性。這種精神重新鑄造只有通過聚合、聚集和聚會的手段才能實現,在這些場合的個體被緊密地聯系起來,進而一道加深他們的共同情感。”
《感動中國》可以被看作是公共性的媒介事件,它通過“加冕”儀式塑造了結構多層、取向多元的年度人物形象,這一年度的重大事件又構成了民族共同的“社會記憶”,其留存的關于人物角色與社會互動的年度影像,不斷編織并建構起21世紀“中國人形象系統”。在此基礎上,通過對年度人物“形象包裹”進行轉換生成,呈現出了一系列個體或者群體的多樣性價值符號,并以此構筑起一個普適性價值體系,嵌入公共“精神成長”的歷程中。這種共有的記憶既是對個體價值的彰顯,也是對中國社會及中國人角色行動的“集體加冕”。
由于儀式被作為一個符號整體來看待,媒介儀式本身也可理解為一個“符號的織繡”,它通過整體性儀式表達將不同類型的人物或事件符號所攜帶的角色意義進行聚合疊加,呈現出儀式的結構化特征。《感動中國》中也不乏對文化符號的編織。
以2008年度為例,人物先登上旋轉式舞臺的后部上方,然后繞著半圓的坡路向舞臺前方走下來,這個坡路的設計意在人物從大喜大悲的2008年度時空中走來,突出人物身上的年度記憶對公眾的情緒調動。人物出場方式作為重要的儀式環節,可實現對晚會節奏的張弛有度的控制。在晚會的所有環節,音樂都是儀式表達的主體元素之一,根據人物的不同個性、品格及情緒,為每個人在出場、訪談、接受獎杯等環節量身定做獨特的音樂元素。這種個性化的音樂設計全部是建立在對獲獎人物的經歷、行為特征、人格的深入分析和了解之上的。《感動中國》頒獎晚會總導演樊馨蔓十分重視音樂作為儀式語言在《感動中國》舞臺中的表現力。儀式的極致化表達,是舞臺中央的大型電子碑,它作為最具視聽沖擊力的晚會儀式元素,在2008年晚會上以定型的成熟形態呈現出來。揭碑、碑文(用成語表達人物名字和精神內涵)凸顯、頒獎、人物高舉獎杯等極具文化特色的視覺元素與音樂交融呈現,體現了嚴肅、權威的“樹碑立傳”的中國傳統。此外,觀眾本身也是重要的儀式符號,尤其是現場觀眾的表情、眼神和掌聲,作為“正在發生的事實細節”被捕捉并呈現,而觀眾正是連接晚會現場以及電視機前的家庭空間最為重要的儀式元素。
2008年這一屆晚會最明顯的線索特征則
是于借用四季的時間概念,以情緒為段落劃分的依據,舞臺前方開閉自若的宅門式巨型寬銀幕墻,直接呈現了春夏秋冬四季色調、事件回顧以及人物表情的起伏轉換,它與觀眾席后排上方的樹枝綠葉及人造雪花等符號元素一起,共同表征著年度色彩。在第一幀電視畫面的最前方,鏡頭以穿越2008年的電影片頭手法提示著儀式中的時間概念,在奧運主題人物出場前則表現為對“五環”標志的穿越。這些儀式符號以情景的營造來調動觀眾的年度記憶與情感共鳴。
普通百姓的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精神品質具有著不可估量的說服力。我國主流媒體擔負著建構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使命,積極主動地進行著正確的輿論引導。應當說,《感動中國》把抽象的國家形象具體化成為觀眾身邊的、熟知的人物形象,試圖讓觀眾在談及到中國的時候,立刻能夠聯想到這些“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和他們的感人事跡。十年來,《感動中國》讓每一個中國人知道,我們和這些獲獎者始終生活在同樣的時代里,并且這些獲獎者并不遙遠,可能就在我們的身邊,因此我們的信心逐漸變得更強,向前走的信心逐漸變得更強。
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全社會引起廣泛關注。在當今日益多元化的社會中,只有掌握社會的最大多數,并且為越來越多的社會公眾所追求和踐行的價值觀才能算得上主導者。“感動中國”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制度載體和檢驗平臺。“感動中國”將視角鎖定在現實生活中,聚焦于推動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主體力量,解讀平凡中的偉大,詮釋支撐行動的內在精神,以真實、鮮活的人物和事實,多維度地描繪生活形態的核心價值理念,這既揭示了核心價值在日常生活中極其豐富的存在,也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生活形態的深層探究和挖掘。“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已經成為記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年度發展報告,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一種呼應。
媒介慶典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奇觀,對民族認同感的構建起著無比重要的作用。所謂民族認同,就是“對構成民族與眾不同遺產的價值觀、象征物、記憶、神話和傳統模式持續復制和重新解釋,以及對帶著那種模式和遺產的其文化成分的個人身份的持續復制和重新解釋。”以民族作為“母體”的歸屬感和民族認同感,在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整合的同時,對于提升國家信心和凝聚力無疑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