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于藍
讓學生在個性化興趣中輕舞飛揚
——淺談對藝術類學生語文興趣的培養
■孫于藍
藝術類學生作為較為特殊的學生群體,在語文學習中往往表現出缺乏興趣,重藝輕文的現象,這成為他們學不好語文的一大癥結。本文結合藝術學校中學語文教學的特點與規律,在理論和實踐上進行了思考、探索。
藝術學校語文興趣培養
“以學生發展為本”是最新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對新課程提出的基本理念,綱要還提出“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勤于動手”,“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普遍應用,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也就是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習,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本人作為藝術學校的語文教師,在與藝術類學生的接觸中,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們自信、熱情、對藝術追求執著,但同時,對于文化科目的學習卻大多興趣索然、主動性不高。而如今,隨著社會和各大高校對藝術類學生文化要求的不斷提高,學校、家長包括一些學生都意識到了文化課程的重要性,而對于語文這門朝夕相處多年的課程,學生對它的理解尚很膚淺,認為就是抄寫、背書,毫無樂趣可言。面對這樣的現狀,我認為當務之急是要讓語文吸引學生的眼球,引起學生主動學習、深入了解的興趣。只有產生了興趣,學生才能學好語文、用好語文,讓語文成為他們終身受用的“工具”。那么面對這么一群活潑而又個性鮮明的學生,如何讓他們對語文產生興趣呢?
1.學生對語文的認識現狀
藝術類學生對語文興趣不大有兩大癥結:其一、缺乏對語文重要性的認識。這些學生認為“術業有專攻”,學好藝術是將來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時學習舞蹈、音樂、戲劇等課程能讓他們展示自我、身心愉快,而語文則是枯燥乏味、朗讀誦記,既缺乏個性又墨守陳規。殊不知,語文是所有學科的奠基石,是學生走進藝術之門的敲門磚。其二、對語文定位錯誤,無法掌握學習的要訣。什么是語文?依照葉圣陶先生的說法,口頭為語,書面為文;合而言之,就稱語文。學語文講究的是“勤動腦、多動嘴、多動筆”,學生卻認為語文就是“師云亦云”、照本宣科,純粹是應付考試。如此以來,在專業壓力本已繁重的藝術類學生眼中,語文一下子黯然失色了。
2.在互動中傳達信息——語文是有個性的學科
作為藝術學校的語文老師,想要改變學生對語文的認識偏差,我認為首先要傳達給學生的信息是“語文是一門有個性的學科”。它如同藝術類學科一樣能夠傳達情感、表現個性、培養氣質、陶
冶心智。
信息的傳達、思想的灌輸需要構建一座良好的互動橋梁,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氛圍。我認為在教學的設置上面可以花些心思迎合學生的想法,他們崇尚個性、追趕時髦,那語文課也不妨來個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在課間,我發現不少學生喜歡聚在一起聽mp3或是一起唱唱歌,有的則是交流自己喜歡的明星,討論一些關于時尚的話題。于是,在課程導入之前我有時會用一兩分鐘時間以朋友的身份讓學生談談他們的課余生活:“最近在聽誰的歌”、“某某明星拍了個電影或者電視劇,很不錯”、“NBA上姚明的表現,哪個球星三分球特別精準”,這時的學生情緒激昂,連平時沉默內向的學生說起話來也是頭頭是道。這么做一方面能夠讓師生相互了解:學生并不是一群只會玩鬧的“朽木”,他們有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想法,老師也并不只是“象牙塔”里的“老夫子”,一心只讀圣賢書,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另一反面,學生們能夠在輕松自然的狀態下進入語文課堂,以一種飽滿熱情的心態學習語文知識,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
1.多角度、多方法豐富課程導入
課程導入就像一把鑰匙一樣,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至關重要的。雖然它有時是老師即興發揮的開場白,有時是預習作業的回顧,但導入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這節課的成敗,也影響了學生對這堂課的興趣。在這個環節上個人認為要多變換方法、多轉換角度吸引學生的注意,舉個例子:本人所教的八年級語文,說明文教學是重點,而學生對于此類型的課文是最不感興趣,一看到這種文章就是目光呆滯、哈欠連天,假如一開始就不能把學生的目光吸引住,那一堂課基本是形不散而神散了,這樣一來學生興趣的培養也無從談起。于是,我運用多媒體展示大量的圖片、新聞報道、視頻吊起學生的胃口。《蘇州園林》課前精致如畫的亭臺樓閣、池沼丘壑實景圖、《說“屏”》課前歷史悠久、風格迥異的屏風匯總,《故宮博物院》課前展示中央電視臺拍攝的《故宮》紀錄片片段、《大自然的語言》課前讓學生觀察奇妙的視覺錯位圖、《恐龍無處不在》課前對恐龍分類的小講座……一聽、一看、一說,學生會產生“語文課也挺有意思,我要聽聽這堂課說的是什么”的想法,如此一來,每堂課都有一個“亮點”吸引住學生,學生自然會跟著文本、跟著教學思路走下去,一個良性循環就此形成,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也是意料之中了。
2.藝術化、人文化體驗語文情感
各門學科是相通的,而藝術與語文我認為是一對關系較為密切的學科。文字是在藝術中產生的,最早的《詩經》也是在人們喊號子中出來的。蘇東坡在《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對王維詩詞這樣評價“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語文與藝術教育的本質有一點是共同的,
即都講究作品的“情感性”。結合藝術學校本著培養有文化素養和專業技術藝術人才的目標以及日常的觀察,我發現藝術類學生情感更為敏銳、豐富,我認為藝術學校的語文教學更應折射藝術信息和營造藝術氛圍,語文和藝術達到互補的境界,這樣的語文教學才能適應培養藝術人才的實際需求。就課堂教學來說,如何折射藝術信息,使語文和藝術達到互補,我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嘗試:將音樂、舞蹈、表演等藝術手段放進語文課堂,這樣既能創設意境、渲染氛圍,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又能喚醒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探究興趣。
我帶過一個舞蹈班,剛開始教學課堂秩序較為混亂,但一次講課改變了這種被動的局面。那是講“襯托”修辭手法的運用,為了便于學生的理解,我以他們的專業打比方,我說,"襯托"就好似舞蹈表演中群舞與主舞,綠葉與紅花的關系。就以無錫歌舞劇院創排的民族舞劇《西施》中的一幕為例:越國戰敗,越王、范蠡與眾百姓淪為吳王的“階下囚”,群舞演員在巨型車輪上匍匐或者掙扎展現背景畫面,越王和范蠡用形體展示一段木棍相擊、彼此明志的舞段,在充滿哀怨氣氛的背景的襯托下,表現了越王臥薪嘗膽,在范蠡的鼓舞和支持下再展雄風、一心為國的豪氣。用綠葉突現紅花,用次要突現主要,在語文上這種方法就叫“襯托”修辭。我這樣一講,學生既聽明白了,也引起了他們的興趣,因為這種舞蹈手段的“襯托”,在他們的記憶中有過類似的經驗并喚起了他們記憶中的聯想,能很快地把語文與舞蹈相關聯的信息聯系起來,吸收消化達到理解。按這種教學思路,應勢順導,把語文教學與他們的專業緊密結合,調動了學生聽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運用自己的實際經驗體會語文的實用性和情感性。
在初二下冊學習新星一的微型科學小品《喂,出來》時,在分析完文章框架之后,為了便于學生體會這篇稍顯另類的文章,我將班級學生分成兩組進行角色扮演,本來就擅長表演的藝術學生在語文課上找到了發揮自己長處的舞臺,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每個學生都爭搶著扮演文章中的村長、村民、專家、記者、廠商、警察、清潔工,同時,兩組進行pk賽。兩個小組都絞盡腦汁,運用肢體、表情、舞臺語言、旁白甚至臨時道具,要把這次表演做好,要讓臺下的同學理解每個情節的發展。演出結束后,我請學生結合剛才自己的體會談談作者寫文章的意圖,之前還跟我抱怨文章晦澀難懂的學生在此時都能豁然開朗,作者通過一個離奇的科學故事無非就是告誡大家“不要陶醉于短暫的清潔和美麗的幸福之中,如果不積極去治理環境污染,人類終將遭到滅頂之災。”這種讓學生通過表演等實際操作投入到語文情感體驗中的方法,可以說是屢試不爽。一方面,在語文課上運用藝術教育能夠增添語文課的趣味性,投其所好,增加藝術類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也是找到了語文與藝術較完美的切合,有利于藝術類學生將來的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人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肯定的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真正的興趣。”在教學實踐中,我也深感要讓每個學生都熱愛語文是件“難乎其難”的事情,學生知識貯備的情況、閱讀與表達能力的良莠甚至于個性差異都是影響他對語文產生好感的因素。因此,我選擇讓學生擁有個性化的興趣,用個性化的方法學習語文。而老師則是幫助學生審視自我、挖掘潛藏的語文興趣,展示它、強化它,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內心自發的對語文感興趣。
在我的班上就有這樣一個女孩:年紀較小、語文的基本功十分薄弱,她對課上所講的內容完全是“霧里看花”,只能聽懂個三四成;而作業也大多是答非所問,讓人不知所云。但學錫劇表演的她一口清脆響亮的好嗓子、表演欲又很強而且十分喜歡朗誦,曾在“校園藝術節”上獲得了朗誦一等獎。某次課上,我特意將學生示范朗讀的機會留給了她,對課文的不理解加上沒有了比賽前的反復準備,她的朗讀錯誤百出,完全沒有了在舞臺上的風采。連續幾次課堂上的展現,她意識到了沒有扎實的語文基本功和閱讀理解能力,再好的嗓子、再富有張力的表演也是一個“空架子”。漸漸地,語文課上的她開始有了神采,特別是到了朗讀環節,她會隨著老師的范讀或者配樂朗誦輕聲吟詠,這無形中讓她跟語文走得更近了,這就是這名學生語文的個性化興趣所在。
這樣的例子還真不少。有的男生對科學類說明文特別感興趣,上課時思維活躍、見解獨到,還時不時地提出一些天馬行空的問題;有的學生性格內向,對于宋詞唐詩略知一二,解釋起來倒也是句句在理。這些都是潛藏在學生身上寶貴的個性化興趣,作為老師,我試著幫助學生將每個人對語文的興趣找出來并告訴他:“看!原來你對這個感興趣,不妨深入挖掘它,成為你在學習語文上與眾不同的優勢。”
歌德說過“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要讓藝術類學生愛上語文、學好語文就要從興趣入手,幫助他們打開這扇興趣之門,真正走進語文的天地,他們的心自然會跟隨語文的語言美、情感美律動起來,輕舞飛揚起來。
1、葉圣陶 《葉圣陶論語文教育》 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
2、王松泉、董百志《教學藝術論新編》海南出版社,2000年
3、巢宗祺、雷實、陸志平 《語文課程標準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