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賢
2015年2月19日凌晨,中央電視臺以“共筑中國夢,家和萬事興”為主題的春節聯歡晚會圓滿落下帷幕。從1983年到2015年,中央電視臺直播的春節聯歡晚會已經舉辦了三十幾年了。新世紀以來,由于春晚過于商業化而不斷遭到觀眾的“罵聲”。2015年,無論是在節目內容還是舞臺設計等方面,央視羊年春晚為觀眾呈現了全新的視聽盛宴。
美國社會學家貝格森將儀式行為劃分為微型、中型、大型三個層次。在貝格森看來,大型儀式是需要與日常生活區別開來的集體的慶典儀式,其特點是非常正式,完全從日常生活中獨立出來(通過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舉行等方式),并由一個社會共同體的集體參與。根據貝格森的理論觀點,“春晚”則是典型的大型儀式。[1]
首先,春晚具有特定的時間播出。從1983年中央電視臺直播春晚至今,每年都是除夕夜晚上8點準時與國人見面,在特殊的時間,特殊的日子里,全國人民乃至全球華人屏息駐足觀看春節聯歡晚會。
其次,春晚具有特定的空間演出。無論是1983年只有600平方米的演播大廳,還是從1998年到2014年一直沿用至今的一號演播大廳,都能夠容納足夠的演員和觀眾。在相對固定的演播大廳重復使用,也是儀式性一大表現。
第三,春晚具有特殊的舉辦團隊。從某種意義上講春晚被賦予“國家春晚”的烙印,2014年春晚提升為“國家項目”,這更加明確了央視春晚的性質,大大提升了春晚的地位。它就像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一樣,承擔著展示中國形象,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打造中國文化“軟實力”的責任。
第四,春晚節目內容的儀式性表達。在2015年春晚中,零點鐘聲響起全球華人拜大年的賀歲短片中,“當我們看到航母甲板上威武的海軍將士,自豪之前便油然而生……”這是一位觀眾發來的互動留言。確實如此,弘揚社會主旋律,增強民族自豪感,增強凝聚社會力量是春晚儀式的主要任務。
就這樣本應屬于寓教于樂的春節聯歡晚會,潛移默化的賦予了太多的儀式性和神圣性。2015年春晚雖然沒能逃脫儀式性的“牢籠”,但是哈文總導演最大化地將春晚核心定位到“聯歡”,力求與全民在除夕之夜與全民“聯歡”過大年。這一改進在今年春晚中卓有成效,并得到廣大觀眾的認可與肯定。
在春晚中,如果沒有精彩的節目內容為依托,即使有升降的舞臺、夢幻的燈光、炫酷的LED大屏來吸引觀眾的眼球,也無法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央視春晚總導演哈文遵循著“好節目才是硬道理”這一理念,尋找“新看點”。2015年“春晚”的節目內容精彩紛呈,亮點不斷,博得了觀眾陣陣喝彩。
1.好人好事,傳遞正能量
“低俗媚俗的節目不用、思想境界,格調不高的節目不用、有污點和道德瑕疵的演員不用”,央視羊年春晚的這條準則,著實讓觀眾收獲了營養更為豐富的“心靈雞湯”。2015年“春晚”通過歌曲、小品的形式將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好人、好事一一呈現在觀眾面前。《車站奇遇》即表現了空巢老人期盼與兒女團聚的急迫之情,也展現了無論是雙鬢白發的老人還是剛剛上崗的青年人,都有一份樂于助人的熱情;《一定找到你》中郭冬臨依舊是一個“愛管閑事”的老好人;《社區民警于三快》中孫濤制演的民警于三快要調回老家工作,但因牽掛這里的工作多次返回的生動感人的故事。“做一個好人”在小品中頻頻出現,讓觀眾在捧腹大笑中充滿正能量。
2.反腐題材,重磅襲來
回顧歷年春晚,涉及反腐題材的節目并不多。而在今年春晚中,10個語言類節目中反腐題材就占據了三個。其中,周煒、武賓的相聲《圈子》是春晚的老題材,諷刺的是基層群眾“托關系”這一社會話題,在歷年春晚中李婉芬的《送禮》、趙本山的《拜年》、馮鞏的《我就是這么一個人》等都是按照“群眾給領導送禮,然后被領導點化”的套路。而由馬麗、沈騰、杜曉宇諷刺巴結領導的小品《投其所好》與苗阜、王聲的相聲《這不是我的》更直接描述了某領導受賄的細節,包括“收錢、收房、收情人”該節目被視為“三十年來諷刺尺度最大”的相聲。今年反腐題材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在力度上都前所未有。
3.歌曲新轉變,老歌新唱法
在羊年春晚中,導演組破陳出新,突破固有模式,打造了一個全新的演唱方式——歌曲反串。讓陶喆用搖滾旋律唱出經典民歌;讓張也用“嬌柔甜美”的歌聲代替陶喆的“嘻哈俏皮”;羽泉與于魁智完美互換;讓2014年年度最火的《小蘋果》與神曲《最炫民族風》完美融合。這種新鮮的演唱方式更具有娛樂性、互動性、平民性,為春晚注入了新的活力,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視聽盛宴。
春晚歌聲飄過33年,有的歌曲還成為春晚的符號,每當《難忘今宵》旋律響起,意味著春晚的結束,同樣預示著新一年的開始。《難忘今宵》已經成為了春晚的符號。2015年羊年春晚中《難忘今宵》的旋律再次響起,與以往不同的是,羊年春晚導演組設置了“五湖四海同唱難忘今宵”。觀眾和網友的演唱視頻不僅可以出現在電視屏幕上,而且還能與歌唱家李谷一共唱經典歌曲。
在馬年春晚之前,春晚舞臺富麗堂皇,各種高科技被紛紛引入春晚舞臺。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而其龐大華麗的舞臺背后的投入同樣令人吃驚。2013年春晚中LED屏就用了304塊,不僅可以360度呈現畫面,而且還能延伸到觀眾席中互動,加上全息投影,席琳帝翁演唱時的水幕等,整個舞臺的造價超過3億。
2015年哈文重回春晚,她將延續馬年春晚的樸實“節儉辦春晚”。雖然今年的舞臺不再華麗“舞臺節儉”但是“創意不減”。導演組大膽創新,史無前例的設置了兩個舞臺。一號演播廳以歌舞為主,二號演播廳則是語言類的專場。兩個舞臺間形成了“打擂”的局面,“你那邊有反轉,我這邊有反串”,“你出一個好節目,我這邊有更好的”,以“競技”的形式表現春晚無疑增加了春晚的聯歡性,同時能更好地與觀眾互動和交流,從而貼近群眾。
千變萬化的春晚為滿足觀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對春晚的形式、節目內容、舞美設計等提出新的要求、進行新的改革,而主持人隊伍也在不斷的更新、壯大。1983年春晚開播并沒有固定的主持團隊,到1996周濤、朱軍、董卿、李詠等人的加入為春晚注入新鮮的血液,使春晚主持團隊美麗蛻變。2000年以后,春晚主持人隊伍逐步穩定發展,2003年到2005年保持在4人,2006年和2007年以后的2009至2013年主持人數量固定在6人,今年則增至8人。由于今年春晚開啟兩個演播大廳模式,所以也將主持人分為兩個團隊。董卿、朱軍、李思思、撒貝寧、康輝坐鎮一號演播大廳;朱迅、尼格買提等則負責串聯二號演播大廳的語言類節目。
最獨具創新的就是,導演組還設置了一個特殊的人物——春晚吉祥物“陽陽”,它以特邀主持人的身份加入到主持人隊伍中來,不僅與觀眾互動還承擔著串聯春晚的重任,吉祥物的加入開創了春晚的歷史。“陽陽”代表了十二生肖的羊,也為春晚增添了“羊年”元素,它象征著“活潑陽光、三陽開泰”的美好寓意。
2015年央視羊年春節聯歡晚會,較大程度的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創新,主持人新老面孔的完美搭配,明星反串精彩演繹,小品相聲諷刺“無極限”,舞臺“爭霸”別出心裁,燈光設計美輪美奐,給觀眾以賞心悅目的視聽效果,不僅收獲了笑聲還獲得了高度的贊揚聲。
在未來的發展中,隨著觀眾審美情趣的提高,春晚的道路會更加坎坷,春晚的創新尤為關鍵,這其中去除繁瑣回歸本質是央視春晚發展的核心。只有這樣才能改善春晚“眾口難調”的局面,才能使春晚這一“新民俗”繼續傳承。
[1]翟杉.儀式的傳播力——電視媒介儀式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