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賽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應用普及,網絡新媒體已經成為人們生活與交流中不可或缺的媒介。一定程度上,新媒體不僅僅是推動動畫發展的輔助器,還是當下動畫行業革新技術、創意內容、開拓思路、改變傳播形式的核心主導因素。在眾多的動畫作品中,近年來出現的微動畫是基于網絡新媒體環境下,動畫視聽傳播的一種新型藝術形式。

奧斯卡提名黑白動畫短片《Paperman》劇照
一般來說,微動畫指的是通過互聯網傳播,由各種網絡終端設備(如電腦、手機、Pad等)遠程讀取數據,并在經過瀏覽器(或特定播放器)編譯后按照觀眾的交互指示而呈現出的動態影像。[1]微動畫作為一種全新的動畫形式,在新媒體環境下產生和傳播發展,已然成為當下動畫類型中的翹楚。研究和分析其在網絡新媒體環境下的產生、傳播特征、形式內容等,是當今學界和業界的重點。本文將從其產生的原因和內容特征等兩個方面,對微動畫進行簡要分析,以期為學界研究和業界創作提供一定的文本闡釋。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人們的生活日新月異,從早期的文字傳播到之后的圖片傳播再到當下的視頻傳播,媒介傳播形式在互聯網影響下越發多元化。近年來,視頻網站已經不再是電視平臺的某種輔助或延伸,而成了獨立運營的新媒體平臺。在眾多的影像視頻當中,微動畫以其獨特、新穎、當代的傳播特質在新媒體平臺當中脫穎而出。究其產生的原因,離不開生活方式的改變、傳播技術的發展、動畫人才的培養等綜合因素。
當下,人們獲得物質財富的過程和時間大大縮短,相對彈性的工作方式和多元化的社會服務,直接導致個體化和分散化的工作大量產生,知識和信息的流動速度逐漸加快,即使是在同一平臺和同一空間,人們的生活態度和時間分配也呈現出自由多元的趨勢。這種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得人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很多人沒有時間和精力守著電視機看長達幾個小時的電視節目,甚至抽時間去電影院看一場完整的電影都是一種奢侈,人們只有利用在公交車、地鐵、出租車、等所謂的垃圾時間去獲取信息交流。[2]利用這些所謂的“垃圾時間”人們往往不會主動進行一項目的性明確、思考縝密的活動,而是以娛樂和放松的心態選擇性的進行信息交流互動。
“碎片化”的時間和空間直接導致的是信息交流與傳播的快餐性和個人化。微動畫的題材范圍廣、內容與形式多元、傳播方式多樣、時間短、相對輕松,可以讓生活中“碎片化”的時間發揮其充分有效的作用。因此微動畫產生,并迅速成為網絡新媒體環境下的新寵,受到越來越多成年人的關注。
傳統的大眾傳播往往是以一對多、多對多的形式進行信息傳遞。由于傳播技術的限制,傳播空間相對固定、時間相對較長,傳受雙方往往處于分立態勢。而新媒體所提供的具有實時性的、交互性的媒介新特點,以人際分享和熟人傳播為主要形式,直接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平臺化、網絡化、多維化的新媒體平臺中,個人分享圖片、視頻已經成為日常主流。
隨著移動通信設備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利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來進行通信互動、視頻播放和傳輸等。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往往帶來顛覆傳統的藝術新型態,這些客觀條件為微動畫的產生提供了可能。微動畫往往制作和傳播于社交網站、門戶網站、通訊軟件等具有強互動性媒介平臺。
近年來我國對于藝術類教育高度重視,市場對于藝術專業人才有著較高的需求,高校藝術類教育蓬勃發展,其中動畫專業尤為突出。據統計全國開設動畫專業的高校約有400多所,在校生人數約有46萬,相對于從業人員,高校學生有著更加寬松的時間、敏銳的時代訊息以及個人化的創新精神,在創作理念和實踐技能上有著一定的專業優勢。由于參與大型動畫電影及系列劇的平臺比較稀少,所以各大高校專業動畫人才積極順應新媒體時代的發展趨勢,創作微動畫成為學生實踐、展現專業水平、表達個人觀點的重要手段。高校動畫專業教育的發展為微動畫的產生及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資源。據了解,在眾多的微動畫作品中,有相當一批是高校學生獨立創作完成的,其先鋒性、專業性、藝術性已經對整個微動畫的創作藝術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長期以來,傳統動畫作為以兒童為主要受眾的影像作品,在題材上,過分強調作品本身的教育意義和意識形態價值,內容選擇也多以傳統典故、神話寓言、說教故事為主,內容相對單一、情節老套、角色臉譜化、形式守舊。幼稚說教的內容特征并不適合成年人。以古典小說《西游記》為例,其翻來拍數次,這種現象在新媒體時代個人化、碎片式的傳播環境中得到完全的顛覆。微動畫在與當下生活方式高度融合的特征中產生,并沒有成為傳統動畫的某種補充延續或復興,而是打破了成人動畫在內容選擇和形式創新上難以發展的局面,也為整個動畫行業的發展開辟了新的經緯度。
作為一種新媒體的產物,微動畫有著與當下社會生活方式高度融合的先天優勢,題材也來源于當下生活的各個方面。微動畫的題材選擇要吸引受眾的興趣,首先要考慮受眾的精神滿足。在此前提下,通過對受眾感性體驗的重視來表達其對“受眾本位”的認同,通過“尊重”受眾的生活現場和體驗共鳴,來完成對微動畫題材及形式的當代審美詮釋。[3]因此以“惡搞”“解構”“去崇高”等為主的狂歡娛樂文化成為當下微動畫題材表現的重要素材來源,其內容也體現出“顛覆性”“荒誕化”等娛樂特點。面對越來越大的社會壓力,日益多元的溝通方式,人與人之間的面對面溝通卻變的越來越少,精神上的苦悶與壓抑缺乏出口釋放。感性的娛樂化題材迎合了受眾的精神釋放,滿足了其娛樂消遣的需求。在隨之傳播的過程中,微動畫始終貫穿于各種流行娛樂的語境中,獲得互動式的再加工和選擇。
總之微動畫在造型上夸張,內容強調多元性、流行性、波普性和時尚性,題材選擇幽默詼諧并且引人思考,創作更傾向于直覺的發散、觀點的表達、思維的創意、無厘頭的惡搞以及快節奏的娛樂信息等,受眾在觀看和分享時尋求到一種情緒的宣泄和身心的放松,以此來引領當代審美及認知的導向。
“中心”的存在,促使了所謂媒介“權力”的滋生,傳統一對多的大眾媒介傳播方式存在著若干“媒介中心”,大量的媒介內容交由少數“權力上游”的媒介從業者來完成。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傳播變得平等而快捷,網絡解構了原有的“中心”特征,變成了多中心,去中心的傳播。在微動畫的創作過程中,作者不再去關注宏大的社會題材、復雜跌宕的故事元素,而是將動畫的選題對準細膩的個人觀點表達和內心感受的共鳴,對準“自己”成為了某種獨特的“私”文化。總之,個人化的表達是微動畫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創作特點,傳統動畫的眾多規范如形式要求、敘事要求、結構要求在個人化表達面前變得不再重要,作品內容中大量展現的,要么是具有現代意識的個人情感,要么是具有解構意識的個人觀點,要么是具有溫情意識的感性共鳴,這也成為微動畫內容選擇的重要特征。
伴隨著娛樂精神的體驗、個人化的表達,其內容自然是帶有某種反崇高的、去永恒的審美特征。微動畫不在乎長久敘事帶來的內容影響力,反而更加傾向于對視聽感官的某種瞬時性刺激。傳統動畫的內容影響來自于常規敘事,也來自于某種高度仿真的角色處理。從流行的大量微動畫作品中可以看出,作品內容的敘事性被極度簡化,變成某種相對表象的視覺愉悅。雖然微動畫在造型和形式上擺脫了這種僅僅是“好看”的審美傾向,但生活中轉瞬即逝的視覺符號與各種碎片化的瞬時影像成為微動畫作品重要的表現內容,在其創作和傳播過程中,依重的是作者的觀察方法、視覺思維的瞬間審美。面對當代微動畫作品,人們往往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進行多元的審美觀察與體驗,讓生理性的“眼睛”進化成能夠瞬間進行選擇、抽象及思維的審美感應媒介。在這種瞬時審美傾向下,微動畫的題材與形式包容性強,迎合多元化的視覺思維,使得其傳播和受眾的范圍更加廣泛。
微動畫不再是傳統動畫的繼承和補充,而變成了新媒體環境下新的動畫類型。其在互動平臺上生產、發展、傳播,擁有相對娛樂的內容選擇、偏重自我的個性表達,以及符合當下“碎片化”的瞬時審美等內容特征。這些特征無一不使得其在網絡新媒體環境中如魚得水。被當下“碎片化”生活中,人們越來越愿意接受微動畫所帶來的文化快餐,分享有著時代烙印的心理體驗;越來越愿意感受微動畫所帶來的情緒的嫁接和轉移,正因為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微動畫的發展才剛剛開始,未來帶給我們的將有更多的驚喜。
[1]張西蒙,戴勁.網絡動畫的定義及特征[J].藝術教育,2009(7):25.
[2]周玲嵐,周健.碎片化語境下動畫電影的“微”契機[J].當代電影,2014(5):177.
[3]李靜修.全媒體視野下的受眾審美心理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