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攀秉義(副主任醫師)
第六講老年性心臟焦慮癥與心理淺析
主講:攀秉義(副主任醫師)
心臟焦慮癥是一種功能性的疾病,即心臟本身并無疾病,而只是心理上恐懼不安,懷疑自己得了心臟病而產生類似心臟病的一系列癥狀而已。所以這種病不是器質性疾病,而是心理功能紊亂所引起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這種病過去的醫學稱之為“心臟神經官能癥”,但這種稱呼含義欠妥,故更名之。
本病雖不是心臟病,但常常混淆在心血管內科疾患中,因而容易引起診斷上的紊亂、治療上的耽誤,致使病人病程的延長和痛苦。
臨床表現完全是心臟病的主訴癥狀,如呼吸困難、心前區疼痛、心悸乏力等等。但客觀檢查無任何陽性體征和輔助檢查資料。初看似乎完全是臆想出來的癥狀,是“思想”問題,實則是心理、生理功能存在問題,是心理、生理功能紊亂的表現。
實質:
1.有一定的誘發因素和情緒上的恐懼心理。
2.是一種心理功能的紊亂、由此而來產生生理尤其是循環生理發生了功能上的紊亂甚或發生了障礙。
3.原有器質性心臟病(但心功能代償良好)合并心臟焦慮癥。因此,心臟焦慮癥也包括功能處于代償期的器質性心臟病患者。
主訴癥狀表現:
主要由心理緊張和恐懼、焦慮所引起;當心態經過疏導恢復正常時,癥狀也隨之消失。當恐懼加重時癥狀也隨之增多和加重。
不能將心臟焦慮癥看作為思想認識問題。心臟焦慮癥是心理癥的一種類型,其發病機理同樣是由于內外因素的作用后所引起。
例如,最初可以是由于環境因素的刺激,心情不暢、心態失常,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從而發生了循環生理功能的異常,感覺到心悸乏力、胸悶,進而懷疑到心臟有了病變。如果因此去醫院診治而醫生對此未能作很好的解釋,就會導致進一步的惡性循環,疑病心理驟生,焦慮、恐懼一起襲來,心理癥就此發生。再如個性生性敏感、懦弱、多慮,無病常疑有病,一旦旁聽途說心臟病的可怕,而對其又一知半解,如果醫者解釋不當,這時心臟焦慮癥就會很快侵襲上來。所以不能將心臟焦慮癥看成是個簡單的思想認識問題,而應看到它的發病規律和發病的機理及其發病的復雜過程。
心臟焦慮癥發生后與一般的心理癥的區別是,患者確實有循環系統生理功能紊亂存在。這一循環系統的癥狀主要是生理功能性的,是由于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所引起。對此,醫生必須作心身同步治療,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