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峰 (阜陽市人民醫院普外科,安徽 阜陽 236000)
手術是治療胃癌的主要方法,但開腹手術具有出血量多、術后痛感強、恢復慢等缺陷〔1,2〕。近年來,腹腔鏡在胃癌的治療中收效較佳〔3〕。本文對老年胃癌患者分別應用傳統開腹胃癌根治術及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治療,評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
1.1臨床資料 選擇2014年1~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胃癌患者100例,根據手術方法將其分為研究組(行腹腔鏡胃癌根治術)50例與對照組(傳統開腹胃癌根治術)50例。研究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60~75歲,平均(63.4±3.2)歲;其中胃竇癌20例,胃體癌30例;黏液腺癌8例,彌漫性低分化癌12例,中分化腺癌11例,低分化腺癌14例;肝樣腺癌5例;腫瘤分期:Ⅳ期5例,ⅢB期20例,ⅢA期13例,Ⅱ期5例,ⅠB期4例,ⅠA期3例。對照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60~75〔平均(64.4±4.0)〕歲;其中胃竇癌21例,胃體癌29例;黏液腺癌9例,彌漫性低分化癌12例,中分化腺癌10例,低分化腺癌13例;肝樣腺癌6例;腫瘤分期:Ⅳ期6例,ⅢB期20例,ⅢA期12例,Ⅱ期5例,ⅠB期4例,ⅠA期3例。兩組性別、年齡、腫瘤部位、腫瘤類型、腫瘤分期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方法 兩組術前均進行常規影像學及肝腎功能檢查,明確病變部位、腹腔轉移及淋巴結轉移情況。
1.2.1對照組 采用傳統開放胃癌根治術:平臥位,全麻后,于劍突下6 cm切入腹腔,探查腫瘤情況,明確手術切除方法,清掃淋巴結,切除全胃,重建消化道,放置引流管后關閉腹腔。
1.2.2研究組 患者平臥位,全身麻醉后,在臍上鎖骨中線、臍左側5 cm(輔助操作孔)、左腋前線肋緣下(主操作孔)、右腋前線緣下開孔,建立人工氣腹,氣腹壓力維持12~15 mmHg,操作器械進入腹腔后探查腫瘤位置、大小、數目,有無腹腔和肝臟轉移,是否侵犯漿膜等,根據患者情況選擇根治性遠端胃大部分切除術、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分切除術或根治性全胃切除術,清掃淋巴結,重建消化道,放置引流管后關閉腹腔。
1.3觀察方法 ①觀察兩組各項手術指標的變化,包括手術時間、腸道恢復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除數及住院時間。②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5.0軟件行t或χ2檢驗。
2.1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對比 研究組手術時間、腸道恢復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淋巴結清除數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對比(s,n=50)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對比(s,n=50)
與對照組比較:1)P<0.05
組別 手術時間(min)腸道恢復時間(d)術中出血量(ml)淋巴結清除數(個)住院時間(d)研究組 198.10±36.521) 3.52±0.201) 121.32±25.321) 17.2±3.5 8.20±0.101).4 12.52±0.75對照組 245.65±34.23 4.45±1.20 377.65±40.35 18.6±2
2.2兩組并后并發癥情況對比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6.00%(切口感染2例,吻合口瘺1例)低于對照組20.00%(切口感染6例,吻合口瘺2例,腹腔感染與小腸梗阻各1例)(P<0.05)。
2.3隨訪結果 本組100例患者中95例獲得隨訪,隨訪率95.0%,其中研究組47例(隨訪率94.0%),對照組48例(隨訪率96.0%),隨訪時間3~18個月,研究組3例患者死亡,生存率93.7%,對照組4例患者死亡,生存率91.7%,兩組生存率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胃癌手術具有復雜的解剖層面,胃周血管豐富,加之淋巴清除范圍大,在行開腹手術治療時,具有手術時間長、創傷大、出血量多等缺陷〔4〕。微創腹腔鏡技術在醫學領域中展示出了廣闊的發展前景〔5〕。腹腔鏡胃癌根治術的放大效果一直是該術式的主要優勢之一,在鏡下操作者可以清楚觀察到病灶部位、解剖平面及血管走行狀態等,這給切除病灶及徹底清掃淋巴結帶來了極為便利的條件。同時,腹腔內部操作可以降低對機體的損傷程度,提高術后的恢復速度〔6〕。
本研究表明腹腔鏡手術中開闊的視野及超聲刀的應用可顯著降低術中出血量,特別是行淋巴結清掃時,通過超聲刀進入間隙操作,不僅具有層次性及整體性,同時也避免擠壓腫瘤,降低因腫瘤細胞脫落所致的腹腔種植。臨床中行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時,應將根治性原則作為手術前提,若術中遇到操作困難或其他意外情況,需要及時轉為開腹治療,以此保證手術的根治效果〔7〕。此外,并發癥情況也是觀察手術治療效果及預后的重要指標,老年胃癌患者因臟器功能衰退、組織退行性變化等原因,顯著降低了對手術的耐受程度,提高了并發癥概率。胃癌根治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主要有切口感染、吻合口瘺、腹腔感染及小腸梗阻等〔8〕,其中切口感染是外科手術中的常見并發癥之一,不同切口類型的切口感染機會也有所不同〔9〕;腹腔感染主要是由于胃殘端開放,胃腔細菌在腹腔中播散所致;吻合口瘺主要與吻合時針距與邊距的操作方法有關;保證食管空腸吻合位置,避免腸襻扭曲、成角是預防小腸梗阻的關鍵,且縫合固定與定位操作技術也與小腸梗阻密切相關〔10〕。
1 胡偉國.腹腔鏡胃癌手術并發癥及其對策〔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2;15(4):325-7.
2 喬文輝,楊 磊,李 斌,等.不同術式對老年胃癌患者術后創傷及預后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1):23-5.
3 吳 暉,徐萍萍,何裕隆,等.胃癌手術方式對患者手術創傷程度的影響〔J〕.中華醫學雜志,2012;92(38):2694-8.
4 蔣國慶,陳 平,柏斗勝,等.腹腔鏡輔助胃癌D2根治術并發癥的防治〔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2;27(10):794-7.
5 梁 寒.胃癌根治手術相關并發癥防范〔J〕.中國腫瘤臨床,2013;40(22):1367-9.
6 王士杰,史憲杰.老年胃癌患者行腹腔鏡根治術后的并發癥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安徽醫學,2014;11(5):682-4.
7 鐘 輝,馮東亮,唐 昊.腹腔鏡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胃癌的臨床療效比較〔J〕.臨床軍醫雜志,2012;40(6):1296-8.
8 余 江,李國新.腹腔鏡遠端胃癌D2根治術中常見的出血部位和原因及其處理對策〔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4;17(8):760-3.
9 張科明,周 雄,王 彤,等.腹腔鏡與開腹胃癌根治術長期療效和安全性的比較〔J〕.廣東醫學,2012;33(19):2952-4.
10 Simko V,Anand N,Ginter E.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age,ethnicity and surveillance for gastric cancer〔J〕.Bratisl Lek Listy,2015;11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