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亮 胡亞軍 朱 江 張 雁 王 東 馮佩明 (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神經內科,河北 承德 067000)
腦卒中患者臨床由于各種原因導致腦內動脈狹窄、閉塞或者破裂,出現急性腦循環功能障礙〔1〕。據統計,我國每年發病人數多達200萬,患者會不同程度地喪失勞動能力,生活無法自理〔2〕。早期積極的康復治療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本文研究早期綜合康復介入對老年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臨床療效及與并發癥的關系。
1.1一般資料 2009年10月至2012年6月老年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60例,所有患者或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57~82歲,平均70.3歲;腦梗死13例,腦出血17例;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58~81歲,平均為69.5歲;腦梗死14例,腦出血16例。均無其他嚴重的肝、心、腎等重要臟器疾病,無手術史及藥物過敏史,兩組性別、年齡、病情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均給予常規神經內科藥物治療及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早期綜合康復干預,具體方法:①心理護理干預。老年腦卒中患者因發病突然,出現言語及肢體活動障礙,日常生活不能自理,而產生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可能會導致性格孤僻,甚至有輕生的念頭。消極的心理嚴重影響患者疾病的恢復,因此,醫護人員要與患者及家屬建立良好的關系,對患者進行鼓勵與支持,取得患者的尊重與信任,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幫助患者建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態應對疾病,促進疾病早日康復〔3〕。②患者正確體位擺放。及時正確地擺放患者肢體有利于病情的恢復,有效預防上、下肢屈肌痙攣,在情況允許的前提下,患者最好每2 h更換一次體位,防止并發癥的出現。1)健側臥位:患者健側在下,患側在上,患側上肢保持功能位,肩前屈90°左右,保持肘、腕、指關節處于伸展位,患側下肢屈髖屈膝;2)患側臥位:患側上肢前屈90°左右,肘、腕、指關節處于伸展位,手心向上放于床面,健側放于患者身上,健側下肢屈曲向前,患側下肢在身后;3)仰臥位:患側上肢墊高,肘彎曲,腕、指伸展位,患側下肢外側放沙袋防止腿外展外旋,足底放置足板,防止足外翻〔4〕。③活動訓練。發病1~3 w內,根據病情指導患者進行坐位訓練,防止長時間臥床出現體位性低血壓;發病后3~4 w指導患者進行站位訓練,并且積極進行上肢與下肢功能訓練;發病后5~6 w指導患者開始步行運動,防止出現失用性綜合征;日常生活訓練,讓患者進行穿衣、系鞋帶、系扣子等簡單的動作〔5〕。④語言功能訓練。指導患者做舌尖運動練習,每天多次使舌尖伸出口角左右移動,指導患者進行簡單的發音訓練,多說多練,多與病人進行交流,詢問病人一些簡單的問題,讓病人回答,逐步幫助患者恢復語言功能〔6〕。⑤吞咽功能訓練。有吞咽障礙患者早期給予鼻飼,待病情穩定后對患者進行鼓腮、吸吮、咀嚼和吞咽等動作訓練,逐漸根據患者的恢復能力囑患者進食半流質食物、固體軟食和固體硬食等〔7〕。
1.3觀察指標 8 w后觀察臨床有效率,采用Fugl-Meyer積分評定肢體活動功能,采取簡化Barthel指數評定日常生活能力,比較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和肢體活動功能及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1.4療效評定 ①顯效:肢體功能恢復,行動自如,無任何臨床癥狀;②有效:部分恢復,病殘程度為1~3級,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或好轉;③無效:無任何恢復的跡象,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無變化;④惡化:患側肢體感染,出現并發癥〔8〕。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t、χ2檢驗。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兩組均有一定的臨床療效,觀察組臨床有效率(86.7%,顯效14例,有效12例,無效3例,惡化1例)顯著高于對照組(43.3%,顯效5例、有效8例、無效12例、惡化5例)(P<0.05)。
2.2兩組Fugl-Meyer和Barthel評分比較 干預后兩組Fugl-Meyer和Barthel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干預后觀察組以上兩項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Fugl-Meyer和Barthel評分比較(分,x ± s,n=30)
2.3兩組并發癥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的發生率〔13.3%(4/30)〕顯著低于對照組〔70.0%(21/30)〕(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情況比較〔n(%),n=30〕
腦卒中臨床治療痊愈極其困難,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殘率高”的三高特點〔9〕。腦卒中是由于某些原因導致人體內動脈血流受阻或者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塊,使血流量減少,腦部供血減少或中斷,導致腦卒中〔10〕。大部分幸存者受損功能不能完全恢復使致殘率上升,需要長期醫療機構治療及家屬協助護理〔11〕。因此,早期綜合康復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臨床功能恢復具有重要意義。
早期綜合康復介入對患者病情恢復十分有利,患者突然出現腦卒中,生活不能自理會使患者患病早期無法接受,導致心情郁悶,嚴重影響治療效果,故良好的心理狀態對患者疾病的恢復極其重要,醫護人員和患者家屬要給患者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關心、體貼、幫助患者,讓患者以積極的心態配合治療,戰勝疾病。其次,在患者病情許可的情況下,要鼓勵患者積極下床活動,指導患者進行各種訓練及運動,以免出現失用并發癥〔12〕;再者,要給患者合理搭配飲食,限制高膽固醇、高熱量食物的攝入,多進食新鮮水果、蔬菜等,保證健康飲食;最后,要幫助患者恢復語言功能,訓練發音,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盡最大可能恢復言語功能。早期的綜合康復干預通過正確擺放肢體位置、早期訓練等能夠防止肩關節脫位、肩手綜合征等并發癥的發生〔13〕。
1 秦 娟,郭秀君.良肢位擺放在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中的應用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5):424-6.
2 陳紅霞,謝仁明,謝雁鳴,等.早期中醫綜合康復方案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9(6):627-31.
3 Oh HM,Im S,Ko YO,et al.The sitting-unsupported balance score as an early predictor of functional prognosis in stroke patients:a pilot study〔J〕.Ann Rehabil Med,2013;37(2):241-6.
4 吳婉玲,盧錫林,鄭民纓,等.組織化卒中管理模式對腦卒中患者臨床療效的影響〔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10;30(3):555-6.
5 劉偉民,陳 薇,張 艷.急性腦梗死患者血糖水平對病情及早期預后的影響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29):3265-7.
6 Kim EH,Jang MC,Seo JP,et al.The effect of a hand-stretching device during the management of spasticity in chronic hemiparetic stroke patients〔J〕.Ann Rehabil Med,2013;37(2):235-40.
7 孫喻寧.不同劑量阿司匹林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療效及C反應蛋白的影響〔J〕.重慶醫學,2012;41(34):3650-1.
8 Del Saz-Saucedo P,Alfaya-Munoz LB,Recio-Bermejo M,et al.Acute posterior multifocal placoid pigment epitheliopathy.A rare cause of ischaemic stroke〔J〕.Rev Neurol,2013;56(11):567-72.
9 申茂玲,賈玉玲,申智慧.抗肢體痙攣康復儀在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中的治療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5):473-5.
10 Singh Joy SD.Aspirin doesn't lesson stroke morbidity in women〔J〕.Am J Nurs,2013;113(6):65.
11 黃月喬.康復訓練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20):3903-4.
12 Amir Y,Halfens RJ,Lohrmann C,et al.Pressure ulcer prevalence and quality of care in stroke patients in an indonesian hospital〔J〕.J Wound Care,2013;22(5):254-60.
13 胡瑋琳,李保蘭,馮麗華,等.分級康復護理對老年腦卒中患者吞咽能力的影響〔J〕.重慶醫學,2012;41(19):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