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梅
摘 要 由國內的經濟迅速發展,國民生活水平也在逐漸的提升;同時,也促使了農村的經濟也在加速發展,農業正在向現代化、工業化和特色化的目標而前進。在整體的形式面前,農業的發展還存留很多問題需要妥善的去解決,且這些問題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在影響著農村經濟是否可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 農村;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31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30--02
由于國內的經濟飛速的進步發展,科技不斷的革新,農村經濟也在隨著國內經濟一同發展。在這個時代當中,如何正確理解農村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并且使用合理的手段經行解決,徹底完成農村經濟的組成形式得到合理的轉化,從而達到增加農村區域化經濟的收益和質量的目的,這些問題已經變成了目前農村經濟的探究重點。本文對于農村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以及解決方式進行了合理的敘述。
1 農村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1 傳統的發展模式難以滿足現代農村經濟發展需求
農村發展合作社、農村專業協會等近些年出現的合作性經濟組織并沒有順應時代的需求,并不能滿足農村發展的需求,導致在總體水平上發展的落后情況[1]。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是思想沒有與時俱進。一些人認為,農民沒有合作意識,所以導致了對于合作社、協會等一些合作經濟并沒有重視,用一種應付草草了事的態度對待[2];還有一些人認為,由于我國的國情,農民眾多,假設組織起來成為了一個集體,就可能挑戰基層政府的某些措施以及基層政府的權威性,更嚴重的是可能會影響到國家社會的治安。因此,對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產生于發展處于一種不信任的狀態。
1.2 體制慣性擠壓
我國出現的“三農”管理制度是由多方面進行管理、多個部門負責的,目前的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就有了10多個部門經行管理,并且相互之間很少進行溝通與配合。因此,就很難完成地區與地區之間的交流,跨地域等方面的發展。
1.3 法律支持比較落后
目前,除了農村基層知我管理的組織,現在國內對于其他類型的農民合作方式并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與法律支持,對于農村的合作組織的法律當中也沒有明確的說明,導致其地位處于不上不下的狀態,這種狀態嚴重的影響了有關部門對于農村的合作組織的合理的管理。
2 影響農村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因素
2.1 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5個方面影響到農村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其一,科技對于農業的發展所起到的作用過小,及時我國的科技不斷的提高,但是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的能力還是較差的,因此,農業水平含有的科技含量比較少,不能滿足國內的需求;其二,生產與需求出現不匹配的情況,有些農業生產供不應求,有些產品則處于無人問津的狀態,這就導致生產與市場脫節的問題;其三,農村的發展過于緩慢,城市與農村的發展水平進一步的增加;其四,農村的發展方式沒有從根本上進行合理的更改,這就使得還是保留以前的狀態以及思想;其五,忽視土地隱形的損失,對于土壤沙化以及鹽堿化的問題,這些沒有辦法避免,只能想辦法從農民使用的肥料,工業的排放以及生活垃圾的排放等方面進行控制,減少此類問題的出現。
2.2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具有耕地的面積不夠,導致人口與土地面積的比例嚴重失衡的狀態;自然災害逐漸增加,這些也給農業的生產帶來有不小的災害;某些地區處于偏遠的位置,這就導致了信息不能得到及時更新,影響了農村完成可持續發展的腳步[3]。
2.3 人員因素
人員原因也是阻礙農村經濟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步伐的重要因素。目前,有很多農民的思想觀念還是處于落后的狀態當中,對于新的事物沒有辦法去接受,農村生產技術無法得到提高,從而對農村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一定影響。另外,由于農村的人口眾多,并且普遍的接受教育的程度也比較低,這些方面同樣也制約著農村的經濟發展沒有快速的進入可持續發展的狀態當中。
3 促進農村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3.1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情況對其經濟持續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在發展農村經濟時,必須注重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4]。對于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議從農田水利設施做起,這樣就能夠合理用水,做到農業生產機械化,增加對于生態環境的構建與規劃,增加農業污染的保護力度;且對于農村的社會事業經行大力的發展,增加農村的公共服務,滿足農民的生活需求,構建和諧繁榮的農村;同時,需要縮小城市與農村的潛在差距,做到農村與城市的公共服務得到統一。
3.2 加快農業結構調整
加大力度調整農業的組成,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大力的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主要的方法有:應該從實際情況出發,充分體現出當地的有關優勢,以市場的需求為指導,發展特色化的農村,增加對于市場的競爭能力,對于種植技術進一步的改善,且傳授科學的種植、養殖的方法,努力發展成為一個農村生產加工為一體的流水線,這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這樣的配套服務能夠在市場存在一定的競爭力,且能夠帶動其他副產業的發展,因此實現了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
3.3 促進農業科技創新
對于目前的社會大環境下,想要立足于社會,其農業就要加快科技的使用與創新。這就是以保護環境的前提下,發展科技為農業而服務,增加產率與土地利用率。能夠使先進的技術使用的更加合理化、規范化、專業化,這就需要有關部門的及時指導與配合,完成機械化農業的發展道路[5]。
3.4 加大農業可持續技術的應用
將現代科學的研究出來的科學化的成果與傳統農業進行有效的融合,并且研究和完善,獲得一個新型的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不僅僅要改革耕作體制,增加土地的使用率;同時,需要使用作物輪作的機制,能夠增加土地的產量,還要合理的使用化肥,應用目前的科技真正做到合理用水,合理的運用土地,大力實施噴灌、滲灌都節約水資源的灌溉方式,真正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4 總結
在農村區域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過程當中,應該針對性的考慮地區所擁有的問題,且結合目前的國內情況,設計一套方案,從真正意義上的做到農村區域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滿足廣大農民的要求,并使用合理的方式對于問題進行合理的解決,推動這個經濟的發展,最后獲得人民利益與社會利益的最大化,服務整個社會,讓農業帶領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溫濤,董文杰.財政金融支農政策的總體效應與時空差異——基于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1(1):144-145.
[2]馮佺光,鄒穎璐.農業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實證分析[J].重慶行政:公共論壇,2010(6):167-168.
[3]劉海明,楊健,王燦雄,等.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研究進展綜述——兼論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機制建立的必要性[J].中國集體經濟,2010(7):88-89.
[4]張文倩.淺析農村經濟金融可持續發展中的熱點問題[J].現代經濟信息,2014(12):204-205.
[5]張濤,張毅,王益鋒.淺析西部農村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其對策[J].陜西農業科學,2010(6):99-101.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