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日,北京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下發《關于創新事業單位管理加快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意見》的通知:北京事業單位將嚴格控制總量,增編必須經過批準;公立醫院、高校等公益二類事業單位探索逐步收回編制;行政類事業單位將逐步“剝離”行政類和經營類職能,突出公益性質。另外,將合并撤銷部分規模小、設置分散的事業單位。事業編是否改革已經不是個新鮮話題,而北京市正式發文對事業編進行改革,則將這個議題再次呈現于眾醫院醫生面前,引起更多的思考。“事業編”們究竟會面臨什么樣的變化?去年國務院《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7月1日施行至今,話題一直在發酵。在龐大的事業編群體中,醫務人員因其數量和行業特殊性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少醫生對改革持較樂觀態度,他們中的許多人希望,人事制度改革可以具備更徹底的“脫編”意味。
醫生作為一種專業性門檻高、投入周期很長、不容易商品化的職業,和公立醫院這樣的堡壘結合,形成了一種穩定的生態結構??梢宰鲆粋€類比,同樣是技術精英,讀醫科的和讀計算機的高材生會有截然不同的命運。計算機畢業生可以跑到IT企業去任職,而最成功IT企業全部是民企;于是他們在整個人生和職業長河中不斷的向上游走,乃至擁有股份,做到老總。相比之下,醫生一旦進入公立醫院,幾乎就是在一個醫院呆到老,和他的崗位、職位、編制、福利牢牢鎖定,且隨著年歲的增長越沒有“解套”的可能。這種情形,并沒有因為醫生簽了合同而有本質的分別。
如今事業編制走向瓦解的大勢之下,醫生群體的價值得以被重新評估。比如以往公立醫院為了養活自己,于是就靠賣高價藥、做高價檢查從患者身上牟利。相反,醫生體現出來的價值僅僅是掛號的幾塊錢。這種滑稽的顛倒,導致了患者表面上對醫生畢恭畢敬,實際上多數心里都存在落差。因為病人無法真正獲得醫生全身心的關注,而醫生也幾乎淪為技術性的開藥角色。哪怕是比較復雜的病癥處理,也因為計劃體制的游戲規則,導致醫療水平并不會貨幣化體現。大鍋飯下,維持著比較均衡的水平,不會多勞多得,只與職稱掛鉤。哪怕是一個年輕才俊醫生,也會因為年限不夠,而長期被制度壓制得服服帖帖。
近日,醫學論壇網做了一項“事業單位改革會如何影響你的待遇”的調查,在投票的約2000人次中,認為薪酬待遇會提高和不會變化太大的合計46%,認為會降低的占20%。這意味著大部分醫生實際上是對自己的醫術有很大信心的。只是當前公立醫院的制度之下,讓許多人不能冒尖,不敢冒尖,只能循規蹈矩。其實技術一流的醫生,向來希望能實行多點執業、自己開診所。但在現有的制度下,醫生一旦脫離公立醫院,就可能喪失被認知和信任的價值,甚至淪為被行內歧視的對象。同時,公立醫院醫生又很難培養自己的忠實客戶群,也不能自我宣揚、自我規劃,一旦扔到市場中也可能被湮沒,這也客觀上阻嚇了醫生的自我革新。
編制“松綁”的趨勢不可逆轉,而社會配套的序幕依然在圍蔽。公立醫院醫生盼望社保制度能跟上,這樣跳槽起來就沒有后顧之憂了。社會也期待規范優秀的民營醫院能成為打破醫療壟斷的生力軍,這必然就要求許多優秀的醫生從公立醫院中出走。由此醫生將自己的價值與社會需求更有效對接,根據市場原則服務患者,包括窮人和富人,而不是靠賣藥養活自己的單位。
因此,編制改革表面看是醫生身份發生改變,實際上是通過活化這個龐大的優質資源,讓他們的能力與市場需求同步化。正因為市場化天然具有篩選與甄別機制,醫生才有可能像律師、心理咨詢師、建筑設計師那樣獲得自由的雙向選擇權。也只有告別半計劃半市場的畸形體制,才能讓真正的名醫不再是某個醫院的附屬品,并有可能開出一片更大的事業出來。當然,如果轉變大局完成,公立醫院今后如何創新制度,在同一市場平臺上吸引、培養和尊重自己的醫生群體,保證對公眾的服務質量不下降,也會成為迫切的命題。
來源:中國數字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