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中國公立醫院的醫生們像是一群“準公務員”,他們的收入、晉升、養老……每一步,都被體制所保護并束縛著。由于醫療勞務價格被嚴重低估,醫院和醫生只能逐漸背離公益目的。有一位醫生說:“醫院的病人多到忙不過來,領導怎么可能批準你跑去其他地方兼職?讓公立醫院放人?想都別想!”這就意味著醫生若要回歸公益目的,也許脫編是首要條件。
“一個主治醫師看一個病人只能從掛號費里掙1塊錢,于是,以藥養醫就不可避免地成為公立醫院和醫生的生存之道。”在放棄公立醫院的事業編制、成為一名完全自由的執業醫生的著名血管外科專家張強看來,只有像世界其他國家那樣徹底解放醫生,讓醫生的身份擺脫束縛,完全靠品牌和市場去調節醫生的收入和社會地位,才有可能讓患者接受更符合醫學本質的醫療服務,讓醫生行醫的目的更加純粹。
對于醫生“脫編”的可能,近日,廣東省衛生計生委巡視員廖新波也形容,醫生由單位人轉化為社會人自由流動,是很多醫生翹首企盼的。“既能體現醫生的價值,又能使患者接受更好的醫療服務”。
2014年10月1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曾召開新聞發布會,向社會公布《北京市繼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在這一系列改革舉措中,“醫務人員將不再按編制管理,而是全員合同制,并實現同崗同酬同待遇”引起了醫療界及社會的高度關注。有多少醫生受夠了編制之苦?《意見》是否意味著向編制說再見?
據媒體報道,在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委員、市醫改辦主任韓曉芳表示,北京市將建立適應醫療衛生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讓醫務人員從“單位人”轉向“職業人”。在醫生如何從單位人變為職業人方面,她指出,要創新編制管理制度,落實醫院用人自主權,實行同崗同酬同待遇,逐步實行全員合同聘用制,建立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機制。“要逐步淡化編制管理概念”,要把編制背后的利益和待遇剝離,一改過去財政按編制撥錢的做法。同時提出“一些能做的事情要先做”,比如要建立靈活的用人制度,全職、兼職相結合,試點“部分時間工作制度”。這個跟現在說的多點執業不太一樣,現在的多點執業人還是單位的人,只是到別的地工作。下一步要真正把醫療資源激活,建立責權利對等的“部分時間用工制度”,比如某一位醫生在這個醫院服務每周三天,就拿三天的薪酬,其他的時間跟這個單位沒有關系。其他時間到另一個地方執業,可以到基層,也可以到民營醫院,也可以自己開診所。這種“改革”實際上就廢除了傳統的“編制”概念,醫生也就從“單位人”變成了“職業人”。
編制 PK 聘任
另一方面,這次北京醫改扼住了“編制體制”的命門。毫無疑問,在中國,編制附著了太多的利益糾葛。醫類畢業生求職時,編制無疑是最關心的問題之一。研究生太關注編制問題了,咨詢最多的就是有沒有編制。雖然有些醫院有“編制”員工和合同工待遇一樣,同工同酬,但畢業生還是最關心能否進入編制。因為醫院“編制”控制很嚴,很多畢業生放棄來此工作,調頭選擇其他醫院。
廣東省醫公布的2014年應屆畢業生的招聘須知中明確,各類醫護崗位均向社會開放。不過當中存在有編制和無編制的差別,只有博士,才以事業編制招聘,觀察期3個月,觀察期每月3000元。觀察期滿,工資按學歷、聘任職務套改并發放100%獎金。
一個人如果是“編制內”的,薪酬高出一等,退休養老有保障,即使醫院不滿意,院長也沒有資格決定讓其走人,可謂標準的“鐵飯碗”。就連普普通通年終評個先進,編制外的也靠邊站。正因為這樣,權力部門總是把編制作為“寶貝”一樣牢牢地抓在手上,死活不愿意放手。即使多年來醫改中不止一次地說過要“建立健全以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為主要內容的人事制度”,但對編制問題始終只是要求“科學合理核定公立醫院人員編制”,即使今年出臺的《關于推進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意見》也僅僅只是說要“逐步探索編制備案制”。這一切,無不顯示出“編制”就是醫改的“雷區”。即使對編制已經深惡痛絕的醫務人員,哪怕是因為需要晉職而被沒有編制卡住了的時候,好不容易準備這準備那通過答辯取得了職稱因為沒有編制無法聘任調資的時候,期望自由執業或多點執業卻被單位卡住了不得脫身的時候,勞動價值得不到承認,不得不被逼收取灰色收入而被社會咒罵的時候,也仍然難以掩飾編制內身份的優越與自豪,仍然難以毅然決然放棄這來之不易的編制內身份。正如,乘坐公交車,車下的人拼命往上擠,而車上的人大罵擠死了讓不要停車一樣。
公立醫院聘用制推行的政策支持,最早要追溯到2002年。當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人事部關于在事業單位試行人員聘用制度意見的通知》出臺,當時一些公立醫院編制有限而又面臨擴張,人才需求量大,廣東省人民醫院、中山大學醫學系統、華僑醫院、南方醫院等幾家大型三甲醫院,便開始在招聘醫務技術人員中試水聘任合同制。
廣州市衛生局下設事業單位18個,截至去年底,事業編制總共9088人,但其中9個市屬醫院在職員工人數已遠遠超出18個單位編制總數,可見市屬醫院的非編人員也占了很大部分比例。醫生目前大部分仍然有編制,但護士等則大部分已無編制。目前,一般醫院護理崗位合同人員居多。
醫生脫編患者也受益
松綁,讓醫生回歸社會人,也給他們自由執業、診療服務市場化定價提供了前提。然而,如果充分體現醫務工作人員的勞動價值,會否加劇患者的看病難、看病貴?
業界專家認為,不僅不會加劇,還可能使優質資源參與競爭。另外,如果醫務人員通過診療服務能體現價值,必然不會通過開大處方、大檢查提高收入。
專家指出,如果沒有價格扭曲,醫院可以通過直接收取100元診療費的方式獲得足額收入,但現在,醫院只能通過向患者提供300元的藥品(或設備檢查)的方式才能獲得100元的盈利,和前者相比,患者多付出了2倍的費用,醫療費用就這樣漲起來。換句話說,如果醫生能夠通過醫療服務收費獲得足夠收入,而不是通過誘導患者過度消費高價設備檢查和藥品變相補償,患者的醫療負擔會顯著降低。
前景展望
然而,正是這一步邁得太給力,讓人有點難以置信,因此對于能否撼動編制制度,這里只能用一句外交辭令來總結,就是保持謹慎樂觀。因為盡管媒體蜂擁而上,但畢竟還沒有看到文件原文,畢竟還沒有看到主管編制的領導或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意見,一個醫改辦主任的話,對于搖動編制這個“大石頭”,分量還是有點輕。但北京醫改力圖解放醫生、簡政放權的方向毋庸置疑是正確的,不管結果如何,我們都應該為之鼓掌。
當醫生變為“社會人”后,招聘醫生不是以國家編制來招,而是以其社會價值來招聘,所以當政府醫院用很低的價格去招聘醫生,招不到必定就會隨行就市,提高待遇標準。這樣一來,醫生的價值不管是在公立醫院還是私立醫院,薪酬都不會有很大的差異。
編制就是同工不同酬的禍根,造成了醫院職工待遇的不公平。醫院里有編制的職工享有的福利獎金更高,編制外的人就成了“二等員工”。尤其是很多醫院,把醫生當成搖錢樹,而把護士當成不賺錢的保姆,因此編制都留給醫生,護士卻是編制外,這就是不公平,必須要改變。當取消編制后,醫生有了更多自主選擇的余地,會倒逼醫院樹立善待醫生的觀念,努力建設更好的平臺去留住人才。
打破編制有很多的優點,可以讓大家有緊迫感、危機感,工作態度會認真等等。從管理者的角度看是好事,但很重要的一條是,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后怎樣去考核。如果政策做得規范,那對于把醫護人員由“單位人”向“社會人”過渡是個很好的起步。只有這些人變成“社會人”了,改革才能再走下一步。
醫務人員編制“松綁”之后,還要做好兩個最根本的配套改革,一是要給醫生執業的自由:二是要提升醫務人員勞動技術的價值,實施診療服務市場定價。不然,還不能算真正有“自由”。
來源:環球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