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園區轉型之道
點評:快運物流雜志副主編 吳學謙

案例中提到有管理人設想園區進入汽車供應鏈,為汽車銷售商提供增值服務,以此創造新利潤源。于是園區又將面臨一個新的思考:是主力開發汽車供應鏈,集中精力做好這一垂直行業市場,還是同時在其它行業也尋找類似增長點,如農產品冷鏈等。事實上,沒有不好的行業,把一個行業的細分市場做精做專是很多企業的成功之道。
面對競爭,贏利能力下降,園區究竟遇到了什么問題?我們可以將一部分責任推給大環境,但大環境并不在乎單個企業的死活。園區此時最應該回頭看自身的情況,找出哪里出了問題。一家運營了十年的物流園區,時間不算短了,相信它的一些老經驗在遇到新常態時出現了問題。如硬件設施是否跟得上,有無至少兩種運輸方式接入,為多式聯運創造了條件?園區倉庫和進出通道信息化管理水平是否與當下的物流供應鏈相匹配?對所有入駐的各類型企業是否提供了透明化的管理服務?
如今物流業一方面在走進供應鏈,另一方面與經濟社會融合度越來越高,社會資本、社會高智力資源都在不斷涌入這個行業,由此也給物流業不斷帶來顛覆性的模式。而我們的園區還在按照傳統路數找客戶、服務客戶、收租子——不變是不行的。面對能讓企業迅速做大做強的資本,我們需要提交一個讓其滿意的創新模式。加入,或者引入戰略合作者也是當下流行的方式,有很多在全國,甚至于全球都已形成規模化、網絡化經營的物流地產、園區企業,從他們那里取取經,或者形成加盟合作也不失為良策。但是,相信這家園區會面臨這樣一個根本問題:你想到了這些轉型道路,你能夠去實現嗎?你的體制機制是否能夠為這種轉變提供足夠的支撐空間?一個心態開放、真正的法人治理結構才能勝任持續而有力的轉型升級,或許這才是在“互聯網+”時代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有人說,在經濟下行時期,有實力有想法的企業要抓緊轉型練好內功,作好資源開發和儲備,就像每年要過春夏秋冬一樣,冬天過去春天自然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