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冰漪 馬巖
踐行綠色生活開創經濟發展新引擎
——第二十屆津沽環保行活動紀實(上)
文/本刊記者 李冰漪 馬巖

2015年“環境日”主題是“踐行綠色生活”。踐行綠色生活,就要使人人行動起來。此時恰逢“津沽環保行”迎來第二十個年頭,為進一步落實天津市委在美麗天津建設方面的決策和部署,配合天津市人大常委會在水污染防治領域的立法和監督工作,“治理水污染,保護水環境”成為此次的“津沽環保行”的主題,一次“踐行綠色生活”的環保之旅也由此徐徐拉開。
水質的安全關系到每一個人的生命,治理水污染始終是環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天津市環保局多年來為此不遺余力,積極探索,6月8日一早,“津沽環保行”記者采訪團來到天津市環保局環境質量匯商中心考察,天津市環境監察總隊負責人表示,為切實推動水污染源治理,天津市環保部門完善了周匯總、月調度、季核查制度,建立了全過程監管機制。創新“三不、三直、三結合”執法檢查,即:不定時間、不打招呼、不聽匯報,直奔現場、直接督查、直接曝光,工作日與休息日相結合、晝間與夜間相結合、常規天與惡劣天相結合。現在已經初步實現了環保執法工作全天候、執法門類全覆蓋,對違法排污企業形成有力的震懾與監督。
廢水治理是用水安全的重要環節。在這方面的創新,國內不乏優秀企業,武清區亨必達化學合成物有限公司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家。亨必達化學合成物有限公司以生產化學原料藥為主,水中有機污染物泛濫。副總經理姜磊介紹,公司2014年投資400萬元,對原污水處理設施進行了升級改造,采用國內最先進的零液排放技術,現在廢水處理設施處理規模200噸/天。記者看到,在距離亨必達不遠的黃花店污水坑塘本是亨必達和周邊其他工廠廢水的排放池,原先污染嚴重,現在,污水處理系統的改造提升以及武清區政府對坑塘的生態修復,使坑塘逐漸恢復清澈,不時野鴨嬉戲打鬧。
南運河是天津市中心城區一條主要的景觀河道,也是“美麗天津,一號工程”清水河道行動的重點工程。9日上午,津沽環保行記者采訪團來到了經改造后清新優雅的南運河畔。天津市水務局排水管理處工程建設管理中心書記張輝說,由于南運河治理段地處市區繁華地段,因此采取軟體壩調水、水沖法清淤、密閉罐車外運等施工工藝,治理后河道水質明顯改善,由劣V類提升至V類。現在,南運河已累計完成河道清淤6公里,改造及拆除沿線出水口6座。河道管理部門還對河道堤岸、水面采用嚴格的保潔管理措施,進行常態化巡視管。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天津市一條重要的城市輸水生命線,作為其市內配套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曹莊泵站主要為濱海新區供水。在泵站管理所,副所長孫喆介紹說,為了保障供水安全,我們在水中安置了24小時不間斷運行的增氧曝氣機,從而抑制了藻類生長,最終實現引水體自凈。現在南水北調運行管理部門對南水北調曹莊泵站和西河泵站調節池制定了24小時漂浮物打撈機制,隨時確保引江水環境清潔。
南水北調后,長江水是經過怎樣處理才流到千家萬戶的呢?在天津市自來水集團芥園水廠,副總工程師韓宏大介紹,為保障供水水質,芥園水廠將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氣浮凈化車間投入引江水的制水生產當中,除藻率可達95%。車間整個制水工藝流程可通過中控室全程自動控制,化驗中心經在線監測設備全天跟蹤水質情況,確保自來水品質優良。
我們知道,汽車尾氣污染嚴重,但一艘3000噸級船舶靠岸期間每天使用柴油發電的污染物排放相當于100輛家用轎車每天上下班所排放的污染量。為減少船舶停泊期間的排放,自2014年6月起,天津海事局在海河轄區推廣“油改電”,船舶靠泊期間不再燃燒柴油改用岸基供電。10日上午,津沽環保行記者采訪團來到天津港實地參觀時海河海事局副局長邵連新介紹,天津港正在積極開展5000總噸及以下船舶靠泊岸電使用工作,如此,每年將減少船舶燃油消耗9000余噸,顆粒物的排放量將降低到全市排放總量的2%以下。以一艘3000噸級的船舶為例,船舶使用岸電后,每艘船每天可以節省1000元人民幣左右。”
船舶溢油事故后果嚴重,一次海上油品泄漏事件無疑就是一場生態災難。在離此不遠處的天津港客運站碼頭,采訪團一行聽取了天津海事局危管防污處處長豐磊處理溢油事故的相關情況。據他介紹,天津港(北疆)溢油應急設備庫是天津市啟用的第二座以“政府主導、海事組織、企業運營、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海上污染應急聯防設備庫。該設備庫內配備了溢油應急、圍控、回收、儲運、船舶堵漏、油品及化學品檢測、人員防護、溢油分散、吸附物資及配套設施。使用這些設備使海上一次溢油控制清除能力達到1000噸以上。現在,按照天津港口實際需要,專業溢油應急處置船均勻分布各港區,為天津海洋生態環境保駕護航。

今年底前,天津市將完成136家廢水直排工業企業治理,作為國內最大的直接染料生產基地,天津市亞東化工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11日上午,公司總經理張寶文向到訪的津沽環保行記者采訪團介紹說,作為全國首家應用MVR技術的直接染料生產企業,今年6月已正式投入。MVR技術通過壓縮做工,實現循環蒸發,大幅度減少了冷卻循環水用量;這一技術產生的結晶廢物做到了綜合利用,回收后的氯化鈉可直接替代工業鹽;蒸發出來的冷凝液降解處理后COD達到40mg/L以下,可以直接回用或送到園區污水處理廠,最終可以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V類標準,實現達標排放。
污水可以變清水嗎?在津沽污水處理廠和津沽再生水廠,記者采訪團實地見證了這神奇的一幕。津沽污水處理廠一期建設規模為55萬噸/日,出水可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并預留達到地表水V類水體標準的空間。廠長趙曦介紹,廠區的污水處理工序采用改良多級AO工藝,水質適用性強,并采用“高效沉淀+深床濾池”的組合工藝使得出水水質好。兩段式初沉污泥水解工藝的使用,有效提高了除磷脫氮效率,經濟效益顯著。津沽再生水廠采用“超濾+部分反滲透+臭氧+液氯消毒”工藝,使出水合格率達到100%。生成的再生水回用于城市雜用,可用于城市綠化、道路清掃等。
大城市缺水問題日益嚴重,加強水循環利用迫在眉睫,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院研發并推廣的“高濃縮倍率工業循環冷卻水處理技術”應運而生。12日上午,津沽環保行記者采訪團到此進行參觀時,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設計院工業節水與廢水資源化重點實驗室主任張艷芳介紹,循環冷卻水主要用于工業設備的降溫,這一技術針對工業企業循環冷卻水的供排水系統進行優化,將循環濃縮倍率由3倍提升至5至8倍,實現循環冷卻系統的“近零排放”。另一項“工業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也為滿足環保工作越來越高的要求提供了技術支撐。現在,廢水回用既能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又能為社會帶來環境效益。
經過一年的水體治理,天津濱海高新區海泰南北大街河道的水質狀況得到了極大改善,這是當日記者采訪團來到現場的親身感受。技術研發公司負責人李保安介紹說,這條河道的水體治理主要采用了高新區企業自主研發的強化耦合生物膜反應器(EHBR)水處理技術,能大幅提高氧氣利用率,并且在水面下鋪設了膜系統,冒出氣泡地方的下面就是一排排的膜組件。南北大街河道全長約1700米,每隔10米就鋪有一排這樣的膜系統,每排長度大約15米。現在,EHBR技術已被水利部認定為水利先進實用技術,推廣前景非常廣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