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記者 劉光琦
聯盟
——甩掛運輸的中國式發展
策劃/本刊記者 劉光琦
一邊是居高不下的社會物流成本和小散亂的公路運輸市場,一邊是高效率、低成本、科學有序的新型運輸組織方式,無論是從何角度來看,甩掛運輸都是中國物流改變現狀,健康發展的一個最佳選擇。
然而,看似切實可行的甩掛運輸卻有著不低的門檻。無論是從貨源保證還是場站設施等方面,我們的物流企業以一己之力想滿足這些必要條件都非常困難。雖然從2010年開始,國家開始大力推動甩掛運輸試點,并確定了150多家試點企業,但這些企業也都在遭遇著或多或少的困境,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抱團取暖,連橫發展成為甩掛運輸企業們共同的選擇。
聯盟一直以來作為國內專線企業整合的手段之一而存在。在甩掛運輸領域更是如此,隨著國家大力推進甩掛運輸方式,以地方交通部門牽頭或者由地方企業自發組織成立的甩掛運輸聯盟近年來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由以武漢為中心成立的華中甩掛聯盟、山東省甩掛聯盟,以通遼為中心的區域甩掛聯盟,還有上海道路集裝箱運輸企業甩掛聯盟、江蘇甩掛聯盟、遼魯甩掛聯盟等等,這些地區甩掛聯盟的發展極大地擴大了甩掛的布局,也形成了初步的地區性甩掛運輸網絡,為未來形成全國甩掛運輸網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那么,這些聯盟在成立之后,給他的成員企業帶來了哪些利好?聯盟在發展中又遭遇了哪些瓶頸?業內人士又是怎么看待甩掛運輸聯盟未來的發展?本次話題,我們特別請幾位甩掛運輸聯盟的參與者一起來聊聊“聯盟的那些事兒”……
郭方泉:一直以來,山東省都把甩掛運輸發展作為運輸行業轉型升級的重點切入點,目前山東的省級甩掛運輸試點企業已經達到32家,國家級的試點企業有14個。試點企業投入的牽引車2664臺,掛車4902臺,現在已經起用的和正在建設規劃的站場141處,甩掛發展運輸線路135條。
眾所周知,對于甩掛運輸來說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就是站場,甩掛運輸發展需要根據現狀、貨源流向、輻射區域布局適應甩掛運輸發展的站場網絡。作為甩掛運輸作業的重要平臺,雖然通過有效改善,基礎設施匱乏的局面可以得到一定緩解,但功能不相銜接,也難得形成有效輻射。因此如何規劃,建立數量充足、功能完善,滿足甩掛運輸發展的站場網絡,是甩掛試點企業面臨的主要困難,這也預示著甩掛企業聯手結盟勢在必行,將成為下一階段甩掛運輸一大特點。
在山東的甩掛運輸企業中也存在站場單一的問題,基于建立站場網絡這一基本思路。所以山東的甩掛運輸聯盟成立是在2014年的4月份,國家的甩掛運輸試點推進工作會議在煙臺召開。政府要求試點企業發起倡議成立這么一個聯盟。試點企業通過聯盟平臺,進行溝通聯系、協同發展,奠定了甩掛運輸的網絡化、集約化的發展方向。當時一共有部、省兩級甩掛試點企業19家共同發起聯盟,山東骨干的貨運企業都是我們聯盟的成員。
陳波:湖北省至今已經先后有7家交通物流企業納入交通運輸部甩掛運輸試點項目。2013年10月28號在國家交通運輸部的支持下,在省廳積極地推動下,我們7家甩掛運輸試點單位,共同發起組建了華中甩掛運輸聯盟,現在全國有40多家甩掛運輸企業加盟,我們武漢赤灣東方物流目前是理事長,秘書長單位。
聯盟組建以后,組織了多次成員企業交流學習和探討,特別是針對聯盟該怎么做,怎么把業務落地這個實質問題進行多次探討。部分成員企業之間已經開展了深度合作,并出資成立了新的物流企業。我們下一步要在甩掛場站的規劃方面進行一些嘗試。
話題嘉賓

華中甩掛聯盟理事長武漢赤灣東方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波

上海道路集裝箱甩掛聯盟理事長上海漢唐物流服務有限公司范金生

山東省甩掛運輸聯盟理事長日照三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郭方泉

濟南路通宇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昌偉
李昌偉:我們從2014年4月份就開始一直做一系列的整合工作,在山東濟南,我們有一個干線運輸聯盟,我們通過貨源渠道整合了168家干線運輸聯盟,這168家當中,有2100條全國的運輸專線,在這2100條全國的運輸專線當中,兩邊都有貨源比較均衡的,而且能對開車的有1500條,我們給整合來的所有的干線物流,提供甩掛運輸設備,實現甩掛運輸,我們提供的甩掛運輸設備是24小時連續運轉,既提供設備又提供駕駛員。在目前整合的168條專線物流當中,自己擁有車輛的專線物流不到10%,既有300公里以上的線路,也有300公里以內的線路,300公里以內的線路采取的是多點甩掛。
范金生:上海道路集裝箱甩掛聯盟2013年成立,成立的背景是近年來上海港的吞吐量逐年攀升已經成為全世界第一大港口,但是作為港口物流的最末端的環節——拖車、公路這一塊跟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是很薄弱,與上海港的地位非常不匹配,我們認為壓力就是動力,于是決定成立聯盟。
郭方泉:通過近幾年聯盟的組織工作,我有一個很深的體會,發展聯盟是企業對甩掛運輸市場的未來需求,具有必然的市場屬性。運輸企業抱團發展實現了運輸資源的有效整合,對整個市場的有序發展是一種良性引導。聯盟的模式是從分散走向集約,從競爭走向融合,從合作走向共贏。逐步改變甩掛運輸當前的局面,進而破解交通運行業發展的困局,擺脫和解決企業分散、規模小、實力弱、資源有限、單一封閉的形式。通過合作實現了兩點一線模式向多點循環的甩掛模式轉變,實現了網絡資源的有效互補,運輸資源的共享和統一調配,通過集約化的運作提升整體運輸效率和降低運輸成本。在市場拓展中,增強運輸企業的話語權,提高了整體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的能力。
聯盟的核心價值,是整合運輸行業有限的資源,實現聯盟企業間的強強聯合,互利共盈,共同發展,以及企業自身價值的最大化。
具體的作用可以總結為四個詞,分別是引導、對接、推動和拓展。首先,引導聯盟企業在一些標準的使用上、站場的改造升級上有一個有效的做法;其次,對接其他的甩掛運輸企業,探討聯合合作模式;第三,有效推動甩掛運輸網絡的形成,加快公共運輸平臺的建設與運營推廣,站場和貨源聯盟企業資源的共享和業務之間的協同運作;第四,面向聯盟成員的業務需求,不斷拓展服務功能,開發系列化、定制化的服務項目。
此外聯盟促進了山東的甩掛運輸的組織協調指導工作,企業可以根據各自不同的特點和優勢,建立合作關系,實現資源共享。向政府和其他的相關部門反映聯盟成員單位的意向和要求,成為加強政府和企業溝通的橋梁。作為行業的代表,協同動員各方的力量開展溝通交流。
陳波:我們國家要做甩掛運輸一定要在經濟發達地區,不管是專線也好還是電商也好,絕大部分的物流業務都在經濟發達和人口密度大的地區。但恰恰在這樣的地區沒有很大的場地給我們來做,或者說很難給你這么多的場地做甩掛運輸用。在這種情況下怎么辦?要盤活存量,發揮我們聯盟內現有企業作用,現有場地進行挖掘、更新、改造。我認為這是我們將來在規劃、布局方面必須要認真做的一件事情。
李昌偉:我們的整合模式有幾種,一種是整合干線物流,我們不去整合他們貨源,把他們的時間騰出來專門做貨源,為客戶服務好,我們給他做好專業的運輸,提供專業的甩掛運輸工具,讓他有更多的時間去做客服。
第二種是整合場站。在我們的物流場站里面,有很多專線的物流,在濟南的所有物流園區里面,同一個線路有很多小物流,但是這些小物流,它都是自己在做。比如說,從濟南到青島這個專線,在濟南所有的園區里面,至少有15~20家以上的物流企業都在做這一個專線,每一個專線的信息都是不互通的,每一家物流公司都是自己做自己的,今天收了多少貨,裝了多少車,9米半做不了就做12米。于是自己租了車提高了自己的成本。一個是物流信息不互通,在這種情況下貨源和他自己的運輸工具不匹配,我們做物流園區的就可以進行整合,幾十條專線都是隔日再租一個車,有時候一個車裝半車就走了,因為要提高時效性。這種情況下我們由原來每一個專線租車用,變成大家一塊拼車用,提高了運輸效率,但是沒有改善原來的競爭模式。原來怎么樣攬貨,現在還是怎么樣攬貨,他形成了從散貨到整車的價格,我們付出的價格還是整車價格。沒有改變原來的模式,但是提高了它的效率,減少了二次裝卸和貨物還沒裝滿就走的情況,在園區里面就可發布班車的情況。

整合使專線成員們效率和效益上都大大提升。以濟南到廣州這條線路為例,甩掛模式的油耗比傳統模式要節油10%左右,從濟南到廣州的車單掛的模式一般一個月能跑四個來回,但是通過甩掛運輸一般能提高了一倍,能跑到七八個來回。在這一線路上,甩掛運輸模式與傳統模式相比,單車年總成本降低了46%左右,年毛利潤增加了60多萬,毛利率提高了12.75%,毛利率的增長率是55.8%。
郭方泉:我認為聯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合作,調度系統包括信息系統的合作非常重要?,F在我們把甩掛運輸通過專線去發展,但是一條專線的打造單純靠一個企業壓力是相當大,或者說付出的成本是相當大的,如果我們聯合大家共同來做,不管你在車輛上的優勢,還是我在市場上優勢,都可以更快、更強地形成聯盟優勢。
聯盟的企業定要在市場當中發揮各自的作用,團結是很重要的,大家團結在一起共同做好事業,即使有些人會失掉一些,但我覺得為了大家的共同利益也是應該的,大家攜起手來,才能快速地走。
陳波:我認為凡是在我們聯盟內部,企業能夠解決的問題都不算很難,企業跟企業之間,只要大家互相信任,我們很容易談,現在最難談的其實就是關于場站用地的規劃問題。
對于甩掛運輸場站的布局、規劃和運營,一定要滿足這幾點需求。第一,合理的位置和良好的通信條件。第二,適當中轉的倉庫和裝卸平臺。作為我們自己企業進行站場的規劃和布局來講都是比較容易達到的,但是關鍵現在是場站布局的地理位置的選擇。
我期望政府有關部門能夠加強規劃領導,并結合多式聯運的需求以及城市發展的空間合理布局甩掛運輸場地,落實土地扶持政策,比如說在高速公路沿線,在港口、空港的相關區域,預留甩掛運輸的用地,這個要納入到當地政府的經濟規劃發展當中,如果納入不到當中去,土地很難落實。
江蘇省揚中市,位于鎮江市東部江心,是一個富有特色和發展潛力的縣級城市。全市總面積331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243平方千米,長江沿線深水岸線62.7千米;總人口34萬,有較強的經濟發展實力,科技創新成效顯著,曾在全國縣域經濟創新力中位居榜首,在鎮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范金生:作為港口物流的環節,我們這個聯盟和其他的物流比起來有特殊性。我覺得我們聯盟遇到的困難除了技術標準以及場地方面以外,還有信任不足和溝通不足。信任不足就是我們的聯盟成員之間,聯盟的上下游之間,大家認識不充分。因為溝通不充分,時間比較短,對這個模式的認識不一樣,所以在信任上還不夠,雖然有一定的基礎,但是還沒有放開。而溝通不足是在更廣的層面上,比如說信息化方面,很多企業都在做,但參差不齊,以前信息溝通不足,造成不太了解。
郭方泉:現在的甩掛運輸,我認為發展得比較緩慢,企業不滿足于自身內部的甩開始尋求與其他企業之間的對接。現在,企業通過和物流園的網絡聯合等組織形式形成甩掛聯盟,有了聯盟的網格式的平臺,資源可以有效結合,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從而實現甩掛運輸的擴張效應。
要通過一個模式創新、流程創新、制度創新等發展集約化,實現甩掛運輸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運輸效益,促進節減排,惠及民生的目標,構建起行業發展的新格局。
陳波:我從接觸甩掛運輸,到現在快20年了。這些年來我們的企業在甩掛運輸行業取得了一些成果,在重慶、深圳都有自己的甩掛車輛和運輸業務。
我認為,目前我們國家的甩掛運輸還存在很大的問題。特別是從規劃和布局方面,總的來說有這幾個點:第一,市場集中度不夠,甩掛企業的規模過小。真正要做甩掛運輸,企業需要一定的規模,如果這個企業規模太小,甩掛運輸的效果應該不會那么明顯。包括如果形不成網絡,只是在一個很小的范圍做,帶來的節能減排和運輸效率的效果不是很明顯。雖然聯盟這幾年一直很火,各地在政府的支持下出現了很多的聯盟,應該說聯盟現在處于初期階段,大家還在摸索發展的途徑。
第二,甩掛場站的功能不配套,設備標準不統一。我認為這是目前制約我們國家甩掛運輸非常關鍵的一個因素。雖然車輛的水平也很差,但是我認為差得最多的場站,最起碼我們國家對交通部也好,對甩掛運輸試用的車型包括牽引車、掛車一系列的規范標準都已經調研得差不多了,相關的技術標準也馬上出臺了。但是國家對甩掛運輸所場站的布局規劃目前還處于空白階段,過去我們有主樞紐,但是跟甩掛運輸在功能、布局方面還是有不同的地方。所以甩掛場站相比車輛和設備是個更加嚴重的問題。
目前來講甩掛運輸在市場培育方面也還存在著很大的缺失。首先,需要我們客戶的認知。其次,需要相關政府部門的認知。對此,我認為市場的培育和宣傳還是不夠的,需要繼續提高客戶的認知以保證足夠的貨源。第三,技術條件。具備符合甩掛運輸的車輛設備以及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甩掛運輸場站,包括有好的系統平臺和比較大的實力的運輸企業。我覺得在現有的運輸企業當中,很快出現超大規模的企業,雖然在短期內比較困難,所以我們要走的路就是聯盟。

李昌偉:實現甩掛運輸的必要條件,首先是甲乙兩地或者是甲乙丙三地要有充足的貨源,而且要均衡,不均衡的兩地是甩不起來的。第二,要有標準化現代化的運輸設備。第三,要有集信息流、資金流、商流一體的物流平臺。
甩掛運輸設備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必須要做到24小時連續運轉,每個月行駛里程至少達到2.5~3萬公里。因此對掛車的要求也是比較高的。
而現在大部分的物流公司都在追求輕資產,不愿意自己去養車,一個是司機難管,偷油、賣輪胎時有發生;一個是高速公路的超載收費標準不準確,這讓我們裝貨的很為難,本來可以掙錢的,結果多裝了一兩噸,超過10%收費標準是成倍地往上翻。所以這種情況下很少有專線物流公司去養車。要把這1500條專線做起來的話,按常用的1:3的比例,光是運輸設備就要1.5~2萬臺車頭,6萬個掛車,因此,我覺得聯盟的合作可以把甩掛運輸在現有的條件下往前推一步。
范金生:港口物流整個裝卸的時間占到一趟運輸的時間比例應是50%以下,因為我們的運輸時間很短,大概平均運距2個小時,剩下大概有4個小時差不多是場站、門店的裝卸時間,如果我們能把這個裝卸時間縮短1個小時,對我們的效率提升是非常大的。
但是,雖然我們的需求是最迫切的,困難卻是最多的,最大的困難就是港口物流的環節很多,除了運輸,其他的環節都不受我們控制,包括碼頭、堆場,這個對我們來講難度最大挑戰也最大。所以我們要使用甩掛運輸的方式來實現,否則從運輸來講,我們老是用壓成本的方式來解決,是沒有前途的,因此我認為甩掛是我們的必然選擇和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