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俠
(張掖市人民醫院,甘肅張掖734000)
超早期床上康復訓練對腦出血偏癱患者預后的影響
劉志俠
(張掖市人民醫院,甘肅張掖734000)
目的探討超早期床上康復訓練對腦出血偏癱患者預后的影響。方法將200例腦出血偏癱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超早期康復組)與對照組(常規康復組),其中觀察組100例,對照組100例,兩組患者均予以常規基礎治療,觀察組在患者病后48 h或術后第一日即開始床上康復訓練,并在病情穩定后配合電針治療。結果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指標均有改善,觀察組更為明顯。結論生命體征平穩的腦出血偏癱患者配合超早期床上康復訓練是安全有效的。
超早期床上康復訓練;腦出血偏癱;預后
高血壓性腦出血是神經外科的常見病、多發病,約80%的患者遺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特別是運動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我科根據康復醫學原理,參考教科書及中醫按摩等書籍自編了一套康復操并配合電針治療方法,于2010—2014年應用于腦出血偏癱患者的康復訓練,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腦出血患者共200例,男149例,女51例;年齡36~75歲,平均54.5歲;病程2~24 h;均為首次發病,生命體征平穩并有肢體偏癱(肌力<Ⅲ級);頭顱CT檢查提示:出血量10~30m l。
1.2 方法
將200例腦出血偏癱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超早期康復組)與對照組(常規康復組),其中觀察組100例,對照組100例,兩組患者均予以脫水、腦保護,控制血壓及血糖,防治并發癥等基礎治療。觀察組在病后48 h配合以下措施:(1)心理治療。分析清醒患者心理變化,采取詢問、講解及鼓勵方式,使患者情緒穩定,主動配合康復治療。(2)語言功能訓練。在患者意識清楚、愿意配合的情況下,進行語言訓練。語言訓練應及早進行,循序漸進,從最簡單的發音訓練開始,一般先發唇齒音和舌前音,幫助患者協調唇、舌、軟腭、喉部及其他肌肉的運動[1]。(3)床上功能訓練。鼓勵清醒患者進行良肢位擺放,維持關節活動度,根據患肢肌力定時進行三級操訓練。如:健手梳頭、捏擠患手、環繞洗臉、翹腿擺動、直腿抬高、健足敲膝等康復訓練。對于昏迷患者,由護士進行一對一訓練,循序漸進,每次30~45 min,每天1~2次。對照組兩周后復查,待頭顱CT顯示出血基本吸收后開始康復訓練。兩組患者康復訓練周期均為4周。
1.3 療效評定
(1)參考腦卒中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進行評定。(2)采用Barthel(BI)指數評定生活質量。
1.4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7.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顯著性。
兩組康復訓練前腦卒中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及BI指數評定比較均P>0.05,無顯著性差異(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各項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各項指標比較(±s)
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分)17.3±2.4 16.9±2.5 2.23 0.07 BI指數18.0±7.1 17.5±7.3 8.67 0.06
兩組經過4周治療,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均有所降低,BI指數明顯提高,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變化更顯著(P<0.05),見表2。治療過程中無因運動出現再出血患者。
表2 兩組治療后各項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后各項指標比較(±s)
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分)6.9±1.4 8.1±1.7 5.76 0.04 BI指數76.3±20.3 51.2±20.4 9.54 0.04
采用腦出血患者療效判斷標準,治愈為癱肢肌力達Ⅳ級,好轉為癱肢肌力提高Ⅰ~Ⅱ級,無效為癱肢肌力改善不足Ⅰ級[2]。
兩組治療前后肌力比較見表3,治療后肢體功能恢復情況見表4。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肌力比較[n(%)]

表4 兩組治療4周后肢體功能恢復情況比較(n)
腦出血起病突然,病情進展迅速,嚴重時可在數分鐘或數小時內惡化,常引發患者偏癱、言語不利等神經功能障礙,導致患者生活質量明顯下降。通過早期對腦出血患者進行有效的系統護理及康復訓練,可最大限度促進機體功能恢復或減輕殘疾,同時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改善預后也有積極作用。有研究表明,早期康復訓練在促進患者運動功能恢復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顯著優于單純藥物治療及恢復期康復治療,并可減少廢用綜合征[3]。早期康復訓練一般指在偏癱發生后盡早開始,即患者生命體征平穩、意識清楚、癥狀不再發展后48 h內進行康復訓練[4]。我們不斷給予患者語言、正確的運動模式等刺激,并配合恰當的心理治療和電針治療,可增強其中樞神經的感覺信息輸入,促進潛伏通路及休眠突觸的活化,充分發揮中樞神經的代償作用,從而建立肢體由高級中樞控制的運動模式。有文獻報道[5],早期康復訓練可促進側支循環或神經軸突突觸聯系的建立,促進對側大腦半球功能代償及功能重組。運動療法的主要作用有:(1)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緊張度,防止因長期臥床引起的全身生理機能衰退。(2)活躍癱瘓肢體的血液循環,刺激神經營養功能,從而防止或減輕肌肉、骨骼、皮膚的廢用性萎縮。(3)可使大腦休眠狀態的突觸活化、發芽、再生,促進大腦功能重組。早期康復訓練有助于抑制和減輕肢體痙攣姿勢的出現與發展,預防并發癥,促進康復,減輕致殘程度,提高生活質量[6]。由于神經細胞損傷后不能再生,此時運動功能的恢復有賴于神經系統的代償,而運動功能的代償則是依靠學習和訓練[7]。
我們對腦出血偏癱患者進行偏癱康復初級操訓練,主要針對腦卒中患者早期患側肢體無力及痙攣初期;中級操重點針對患肢助力或主動活動,打破活動中可能出現的痙攣模式,促進分離運動的出現;三級操主要針對大部分功能已恢復,但協調控制能力較差的患者。一般腦出血患者在3個月后會出現廢用綜合征等繼發性功能障礙,使恢復進展變慢,一旦形成錯誤的行走模式,便很難糾正,早期康復治療可以改善肢體功能,降低病殘率。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后即開始超早期床上康復訓練,有助于建立腦的側枝循環和供氧,促進腦內血腫吸收與組織修復。結果顯示,觀察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生命體征平穩的腦出血偏癱患者配合超早期床上康復訓練是安全有效的。
[1]田惠.對腦卒中失語癥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J].中國護理雜志,2007,4(2):2.
[2]陶天遵.臨床常見疾病診療標準[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3.
[3]李冬娥,任去霞.腦出血急性期的康復護理[J].現代康復,2001,5(2):150.
[4]馬銳華.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康復及護理[J].中國全科醫學,2004,7(2):78-79.
[5]張玉珍,蘇訊,陳尊霞.急性腦卒中早期康復訓練意義的研究[J].實用護理雜志,2001,17(4):3-4.
[6]尤黎明,吳瑛.內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7]郭鋼花,熊華春,李哲.積極康復程序對腦卒中患者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06,1(1):39.
R544.1
B
1671-1246(2015)17-01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