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宏
摘 要:黃山市積極推進現代休閑鄉村旅游農業,尤其是近年來以農耕文化為載體的鄉村旅游蓬勃發展。該文介紹了黃山市發展現代休閑鄉村旅游農業的基礎條件、取得的成效和經驗做法,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發展現代休閑鄉村旅游要突出特色、做濃特色、強化特色、宣傳特色等建議。
關鍵詞:農耕文化;鄉村旅游;經驗做法;建議;黃山市
中圖分類號 F3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21-17-03
黃山市的前身即為徽州,地處安徽省最南端,與江西和浙江兩省相鄰,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文明的源頭可以追溯到距今5 000多年前。從已地出土的文物表明,今黃山市一帶早在舊石器時期就已有先民生活,而在新石器時代,這里的先民們已創造原始土著文化,其中農耕文化是當地早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歷史的沿革,黃山市已發展成為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的現代國際旅游城市,尤其是近年來以農耕文化為載體的鄉村旅游蓬勃發展。在新時期,黃山市在挖掘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農業、鄉村休閑旅游相結合等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黃山市發展休閑鄉村旅游農業的基礎條件
1.1 歷史人文積淀雄厚 自秦置黟、歙兩縣始,距今已有2 200多年。至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平歙州人方臘起義,改歙州為徽州,轄歙、休寧、黟、績溪、婺源、祁門縣,州治歙縣。從此,直到清宣統3年(1911年)的790年間,作為州府名,徽州這一名稱一直沒有變更。直至1987年11月,國務院發出《關于安徽省調整徽州地區行政區劃的批復》,撤銷徽州地區,設立地級黃山市,原屬徽州地區的石臺縣劃屬池州地區,績溪、旌德2縣劃屬宣城地區。1988年4月,地級黃山市正式成立,轄屯溪、黃山、徽州3區和歙、休寧、祁門、黟4縣。作為古徽州的所在地,歷代名人輩出,歷史文化十分發達。朱熹、朱升、程敏政、汪機、戴震、黃賓虹、陶行知、蘇雪林等在歷史上具有重要影響。新安理學、徽州樸學、新安醫學、徽商、徽劇、徽派建筑、徽派版畫、徽派篆刻、新安畫派、徽派盆景等經濟文化流派構成的徽州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1.2 傳統農耕文化遺存豐富 古徽州歷史上以山越土著居民為主。隨著我國歷史上幾次大的人口遷徙,先進中原文化及農業生產技術逐漸改變古徽州的農耕體系,同時隨著明朝中葉至清朝末期最初的資本經濟萌發,形成了以徽州商人為代表的徽商經濟。因此,在徽州這片土地上仍保留著大量的農耕文化遺存,現今仍能常見的獨具地域特點的徽派古建筑、古村落、古祠堂、古廟宇、古驛道、古塘、古堨壩、古橋、古水碓等等,尤其是一些古堨壩、古塘等水利工程至今仍然發揮農業生產及防洪抗旱的作用,如較為著名的有歙縣的漁梁壩,徽州區西溪南的雷堨,休寧縣板橋的古漁塘等。目前這些水利工程還基本保持歷史原貌和作用,同時也成為發展鄉村旅游的重要標志性歷史遺存被宣傳和開發利用;較為著名的徽杭(徽州至杭州)古驛道、徽青(徽州至青陽)古驛道、大洪嶺古驛道等,這些古驛道既穿越鄉村村落又跨越省市界域,沿途生態優美,穿行于青山綠水,多順山勢溪水而建,古時五里一亭十里一廟,或牛耕田園、或竹海林蔭、或森林茂密、或流水潺潺、或峰巒疊嶂,與自然和諧融合,構成一幅幅獨特而神奇的風景畫。由于隨著時代變遷,原有的徽州古道風貌已部分消失,但留存下來的古道依然具有獨特和珍貴的價值。徽州古道是徽州文化的一部分,由古道串聯起來的古村落、古水口、古橋、古水碓、古塘、古田等就像一根項鏈上的珍珠,徽文化實物與傳統農耕文化自然地融合在徽州大地上,農耕文化已成了徽州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并已成為發展現代休閑旅游農業經濟的重要資源。近年來不少徽州古道已經成為休閑旅游、徒步旅游的首選地,這種既與自然相融合,又能探尋古徽州文化的“邊游覽、邊鍛煉、邊體驗”的“驢行”方式,成為很多人“綠色生活”的一部分。散落在徽州大地上的文化遺存,不僅承載著古徽州人民的智慧和歷史,也傳承著古徽州人民的故事與傳說,同時還是饋贈在這片土地上休養生息的子民們一份厚重的禮物和寶貴的財富。
1.3 農業與休閑旅游相結合的基礎堅實 自成立黃山市以來,歷屆市委市政府把發展旅游業作為立市之本。不斷拓展旅游產業,境內黃山風景區是世界自然與歷史文化雙遺產地;黟縣西遞、宏村古村落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地;黃山、齊云山為世界地質公園。黃山市還先后榮獲中國特色休閑城市、世界旅游目的地管理獎、中國最佳休閑城市、中國最美地質公園、中國最幸福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全國社會管理綜合治理最高獎等稱號。這些榮譽稱號不僅大大提高了黃山市整體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同時也為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鄉村旅游農業相結合提供有利的保障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黃山市發展鄉村旅游農業成效顯著
近年來,黃山市以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和美好鄉村建設為目標,以促進農民增收和滿足城鄉居民休閑消費為核心,依托豐厚的歷史文化、優美的自然風光和一流的生態環境,以鄉村旅游、百佳攝影點、休閑農業產業園區、休閑農莊、“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示范村、農家樂為抓手,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已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和地域特色的新型旅游業態。一批鄉村躋身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行列和榮獲“中國傳統村落”稱號,黃山區和黟縣獲得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稱號。全市年接待休閑旅游人數達2 500萬人次以上,休閑旅游收入超100億元,直接從業人員近5萬人,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已成為農村經濟三產收入的重要來源和農民增收的重要增長點。
3 黃山市發展現代休閑鄉村旅游農業的主要做法
黃山市緊緊依托世界級風景區名勝區和眾多5A級旅游景區,圍繞全國知名3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州文化做文章,充分利用廣布期間的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古村落等文化遺存,發掘其山水與人文,生態與旅游,休閑與體驗的旅游農業資源價值,推進農耕文化與現代休閑鄉村旅游農業的相結合。
3.1 以規劃引領推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特色化 堅持“政府引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發展思路,挖掘整合人文歷史、生態環境、地理條件、特色產業等資源,對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品進行細化、分類開發和提升,增強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體驗性、觀賞性和特色性。編制完成了《黃山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黃山市十二五旅游發展規劃》、《黃山市鄉村旅游發展規劃》等,體現“以旅促農、以旅富農、農旅互動”的特色。
3.2 以整體聯動促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精品化 契合當前休閑、體驗、生態旅游熱潮,圍繞特色優勢農產品,積極扶持一批特色產業基地,發展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旅農家園”為主題的參與型休閑旅游。先后建成了歙縣陽產、石潭,休寧縣呈村、木梨硔,祁門縣降上、燕山,黟縣塔川、關麓,徽州區唐模、呈坎等攝影、寫生、影視拍攝等文化創作體驗區;打造了祁門縣歷溪、坑口、渚口等古戲臺、古村落、古民居為主鄉村文化旅游;黟縣把田園觀光、農家休閑和特色農業的古村落串珠成鏈,依托山地車節及中國黟縣攝影大展2大節事活動,展現出美麗鄉村新畫卷;休寧縣將景區景點發展與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相結合,打造了齊云山、古城巖、山越民俗風情園、徽州大峽谷、紅色石屋坑等一批旅游景區景點,作為鄉村旅游集聚人氣的拳頭產品,形成了“景區景點聚人氣、鄉村酒店來接待”的良性旅游模式。同時,黃山市還結合 “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和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項目的實施,一批凸顯古徽州特色的古村落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煥然一新,為鄉村旅游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生態和自然環境。
3.3 以宣傳展示推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品牌化 結合中國國際旅游博覽會及旅游商品展、黃山國際徽文化旅游節、中國黃山名優農產品(上海)博覽會等國家、省、市大型推介活動,宣傳推廣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如黟縣編制徽州“年味年俗”旅游產品,挖掘“桃花源里過大年”系列產品—打食桃、殺豬飯、過年餐、山貨大禮包等“年味年俗”產品,整理并推出豬欄酒吧、秋韻客棧、南熏別墅、秋韻客棧、倚南別墅、茗居驛站等一批黟縣鄉村民宿,邀請新浪旅游達人前來吃住體驗,撰寫攻略,鄉村民宿受到市場追捧;利用央視在“一年又一年”春節直播欄目和以舒繡文故鄉為背景《記住鄉愁》紀錄片拍攝播放,利用央視等主流媒體和新浪、同程、中安在線等網絡平臺,先后策劃了“一元秒殺”、“帶著微博去黟縣”、“#黑多有神馬#”等活動實現網絡營銷新突破。休寧縣舉辦中國休寧松蘿茶文化旅游節、養生美食節暨農家樂PK大賽、“春花爛漫,走進休寧—油菜花攝影節”、“高山流水,清涼休寧—親水游”等鄉村旅游活動,深入挖掘和展現古徽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齊云山道場、道樂、道齋、板凳龍、得勝鼓、儺舞、跳鐘馗等古徽州民間藝術進行了發揚創新。祁門縣舉辦非遺文化旅游節等活動,深入挖掘和提升“目連戲”、“儺舞”等文化內涵,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影響力的鄉村旅游品牌。
3.4 以管理服務實現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規范化 黃山市注重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日常監督管理工作,積極推進休閑農業與鄉村農家樂星級達標創建活動,制定出臺鄉村農家樂管理制度和行業標準,對鄉村農家樂、特色旅游村實行標準化管理,建立完善鄉村旅游發展新機制,強化行業培訓,按照《旅游專業村標準》和《農家樂(鄉村酒店)服務質量標準》創建標準,舉辦鄉村旅游主題培訓系列活動,提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品質,提高經營管理和接待服務水平,促進鄉村旅游經營規范化、標準化、制度化,形成特色品牌。
4 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4.1 缺乏積聚效應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結合是跨行業和一二三產產業一體化的綜合體,鄉村旅游景區或鄉村旅游點的打造與推介需經多年培育和投入,目前,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雖然有了一定基礎和規模,但由于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自身存在分散性、差異性的特點,一時還難以形成積聚效應和規模效應。
4.2 農耕文化挖掘不夠 大多數農業鄉村旅游主要還是停留在鄉村旅游觀光、住農家樂、吃農家飯階段,對傳統文化尤其是農耕文化資源挖掘的深度和廣度遠遠不夠,游客的參與性不強,文化體驗不深,很難滿足游客多樣化需求。
4.3 鄉土特色不明顯 由于各地對自然資源、人文資源開發多局限于古祠堂、古村落等普遍性遺存的開發利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品雷同現象必然難以避免,這反而使得豐富多彩和最具地域特色的徽州文化成了單一產品,特色不明顯,難以滿足游客多樣化體驗的需求。
4.4 服務水平有待提高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大多在原有古村落的自然條件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由于有著相近的社會經濟背景和產業結構,其相似度高,又具有明顯一致的季節性等特點,客觀上造成市場競爭日益加劇,而經營者大多數是農民,缺乏經營管理和服務專業技能的培訓,導致在接待服務等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規范的現象,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5 幾點建議
5.1 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發展現代休閑鄉村旅游農業 發展現代休閑鄉村旅游農業必須要因地制宜,不可一哄而上,要在挖掘文化尤其是傳統農耕文化資源的基礎上,突出特色,適度發展。現代休閑鄉村旅游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的新型產業之一,其前景看好,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新的增長點,有利于推動城鄉統籌的進程,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業資源要素的整合,是理想的農業轉型升級發展模式,符合當前時代發展需求。
5.2 做濃特色,精心打造現代休閑鄉村旅游農業精品 發展現代休閑鄉村旅游農業必須要做濃特色。重點要在資源特色、文化特色、農業特色上做文章。離開特色就沒有吸引力,沒有競爭力。要深度挖掘,自然融合,注重文化品位和地方特色,挖掘農耕文化、鄉土文化、民俗文化內涵,挖掘當地富有傳統特色的“土特農產品”其蘊藏的文化元素,精心打造一批知名度高、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系列農產品和鄉村旅游農業精品。
5.3 強化特色,優化提升現代休閑鄉村旅游農業品質 發展現代休閑鄉村旅游農業必須要優化服務。要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服務設施建設,鼓勵農民發展鄉村旅館及農家樂床位,大力發展集民俗、鄉土、時尚于一體的鄉村旅游商品,擴大綠色有機農產品、土特產品以及傳統手工工藝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住宿上,不求豪華,但求干凈、整潔,富有地方特色;餐飲上,講究經濟實惠,富有當地農家菜肴的獨特風味;游樂上,因地制宜,講究特色,力求簡單,讓游客參與其中,樂此不疲,流連忘返。同時,要加強行業服務人員的技能培訓,建立行業自律和監督機制,建立健全從業人員基本情況檔案,實行動態管理,維護游客合法權益,不斷提升服務水平,提高現代休閑鄉村旅游農業的品質和綜合效益。
5.4 宣傳特色,創新促銷現代休閑鄉村旅游農業品牌 發展現代休閑鄉村旅游農業必須要創新銷售,加強特色宣傳是鄉村旅游農業推介的不二法寶。利用傳統媒體和互聯網等多種載體,加大鄉村旅游特色產品宣傳力度,提高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加強鄉村文物古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民間民俗文化的挖掘和弘揚,整理、包裝鄉村民俗文化節慶活動,增強鄉村旅游的互動性和參與性,創新現代休閑鄉村旅游品牌產品的 銷售形式,提高現代休閑鄉村旅游農業的綜合收益。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