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 張平 柳文花


摘 要:為驗證黃腐酸鉀對抗逆性(抗干熱風)增產及節水效果,進一步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工作的開展,根據省土肥站要求,進行了小麥黃腐酸鉀肥效對比試驗。結果顯示,噴施不同濃度的黃腐酸鉀對土壤含水量沒有明顯影響,對小麥的千粒重、穗粒數和產量都影響不大。
關鍵詞:小麥;黃腐酸鉀;肥效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21-74-02
1 試驗來源和目的
本試驗由省土肥站安排,通過小麥田間葉面噴施試驗,驗證黃腐酸鉀對抗逆性(抗干熱風)增產及節水效果。
2 試驗材料與方法
2.1 試驗地點 設在齊河縣焦廟鎮周莊村王延國的小麥田。試驗地塊土壤類型為潮土,厚粘心兩合土,土壤質地為中壤土,俗稱兩合土。該地塊肥力中等均勻,小麥連片種植。土壤基礎地力為土壤有機質18.45g/kg,堿解氮106mg/kg,有效磷14.3mg/kg,速效鉀170mg/kg。
2.2 供試材料 供試作物為冬小麥,品種是濟麥22。黃腐酸鉀由山東創新腐殖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2.3 試驗時間 2014年4月25日至2014年6月15日。5月4日劃小區;5月13日噴施黃腐酸鉀葉面肥一次;5月23日測土壤含水量,觀察抗倒扶情況;6月3日第二次測土壤含水量,取千粒重、測產,觀察抗干熱風情況;6月12日收獲。
2.4 試驗設計 試驗設5個處理,3次重復。處理1:磷酸二氫鉀1 000倍液(對照),處理2:黃腐酸鉀10 000倍液,處理3:黃腐酸鉀15 000倍液,處理4:黃腐酸鉀20 000倍液,處理5:等量清水處理。小區面積50m2,小區設置80cm隔離行,小區設置保護行。試驗采取隨機區組設計。
3 試驗結果與分析
3.1 不同處理間節水效果分析
3.1.1 噴施后10d土壤含水量 從表1中可以看出,各處理在噴施后10d,土壤含水量發生不同的變化。其中,在區組Ⅰ中處理1的土壤含水量最大,而處理2的土壤含水量最小;在區組Ⅱ中處理2的土壤含水量最大,處理4土壤含水量最小;在區組Ⅲ中,處理2的土壤含水量最大,處理1的土壤含水量最小。由表2可以看出,各處理間土壤的含水量差異不顯著,表明各處理沒有明顯的節水效果。
3.1.2 噴施后20d(即收獲期)測土壤含水量 從表3中可以看出,各處理在噴施后20d,區組Ⅰ中處理2的土壤含水量最大,而處理1的土壤含水量最小;在區組Ⅱ中處理1的土壤含水量最大,處理2土壤含水量最小;在區組Ⅲ中,處理3的土壤含水量最大,處理2的土壤含水量最小。由表4可以看出各處理間土壤含水量差異不顯著。試驗地塊冬前澆一次越冬水,5月7日澆了一次水,5月17日又下了一場小雨。本試驗分析認為:對于水澆地節水效果不明顯;噴施次數太少,或者稀釋倍數太大,節水效果不明顯。
3.2 產量性狀分析
3.2.1 各處理千粒重分析 從表5可知,各處理在3個區組的平均千粒重變現不同,其中處理3的千粒重最大,處理4的千粒重最小。而從表6可以看出,各處理間千粒重的差異不顯著,即對千粒重的影響沒有明顯不同。3個重復間有顯著差異,主要是因為重復III群體偏小,通風透光好,所以千粒重比重復I和重復II高。
3.2.2 各處理間穗粒數分析 從表7可知,各處理在3個區組的平均穗粒數表現不同,其中處理1的穗粒數最多,處理5的穗粒數最少。而從表8可以看出,各處理間穗粒數差異不顯著。各重復間穗粒數差異顯著,主要是重復I和重復II群體偏大,通風透光差,穗粒數偏小。
3.2.3 各處理間產量分析 各處理在3個區組的平均產量變現不同,其中處理3的產量最高,處理5的產量最低。而從表10可以看出,各處理間產量差異達不到顯著水平,處理3平均產量最高10662kg/667m2,處理5平均產量最低9126kg/667m2。處理1平均產量9783kg/667m2,處理2平均產量9825kg/667m2,處理4平均產量9750kg/667m2。處理1、處理2、處理4平均產量差異很小。各重復間差異沒有明顯不同,由于小麥自身的調節功能,重復I和重復II群體偏大,千粒重、穗粒數偏小,重復III群體偏小,千粒重、穗粒數偏大,總體產量沒有顯著差異。
3.3 不同處理間抗性分析 各小區都沒有倒伏,也沒有受到干熱風危害。本試驗地塊屬于飛機統防統治區域,所以各處理抗干熱風沒有明顯不同。
4 結論
通過本試驗結果分析可知,噴施磷酸二氫鉀的處理1與噴施10 000倍、15 000倍、20 000倍黃腐酸鉀的處理2、3、4以及噴施清水的處理5對土壤含水量沒有明顯影響。各處理間千粒重、穗粒數、產量都沒有明顯差異。由于飛機進行統一防治病蟲害,統一“一噴三防”,本次試驗各處理沒有明顯的抗倒、抗干熱風的差異。
(責編:吳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