査振新
摘 要:分析休寧傳統農耕蔬菜文化優勢,順應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適應新常態,推進蔬菜轉型發展,把發展傳統農耕蔬菜文化作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使其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徑。
關鍵詞:傳統;蔬菜;優勢;發展;思路
中圖分類號 F3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21-29-02
自2009年以來,通過菜籃子民生工程項目實施,休寧縣累計建設蔬菜基地412hm2,分別建成高標準大棚蔬菜基地109hm2,發展一般蔬菜基地100hm2,鞏固提升大棚蔬菜基地建設63hm2,開展伏缺菜生產93hm2等;同時,全縣蔬菜基地標準化以及蔬菜產品品牌建設也有所突破,2014年度“黃山市休寧縣星洲國玉農民種養合作社”蔬菜基地被創建為國家級蔬菜標準園,該基地完成了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以及蔬菜產品品牌的注冊,全縣從事蔬菜生產種植的家庭農場以及蔬菜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近20家,在蔬菜基地建設上前期確實做了大量的工作,為保障城市蔬菜市場供應發揮了積極促進作用。雖然我縣在蔬菜基地建設上取得一些成績,但與當今現代生態農業產業發展要求還存在明顯的差距,要充分認識挖掘傳統農耕文化,將蔬菜傳統農耕文明的優秀成分植入現代蔬菜產業的發展之中,保護、傳承和利用好傳統農耕蔬菜文明中的人文精神與和諧共生理念,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保障蔬菜產品安全、促進資源持續利用、傳承民族文明、保護獨特景觀;適應新常態,推進蔬菜轉型發展,把發展傳統農耕蔬菜文化作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使其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徑。
1 休寧傳統農耕蔬菜發展的有利條件
1.1 休寧傳統蔬菜發展的自身優勢 休寧是個典型的山區縣,境內野生蔬菜、特色蔬菜品種資源豐富,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品種被淘汰,有的品種淪為野生蔬菜,有的品種一直在被傳承引用,比如流口、溪口、藍田等鄉鎮一直引用傳統的高山辣椒種植模式,選用當地的辣椒良種,生產種植出來的辣椒,不僅品質好、口感好、肉厚、而且產量高,適于炒食、腌制以及制作成辣醬;商山鎮洪里的生姜,生產種植歷史悠久,品種脆嫩,可腌制以及加工嫩姜;還有各地一直保存下來的干豇豆、干四季豆、干蘿卜絲、干蘿卜片、腌雪里蕻、腌豇豆、腌白菜、腌蘿卜、腌黃瓜、野芝麻、水蕨等等;這些保存下來的生態、健康、安全的傳統農耕蔬菜在市場上特受歡迎,符合當今現代人們生活飲食消費方式,發展前景極為廣闊。
1.2 休寧傳統蔬菜發展的外部優勢
1.2.1 交通便利的優勢 休寧縣城距黃山市中心城區18km,屯黃公路、205國道和慈張公路穿境而過,徽杭、合銅黃、黃塔桃、黃祁景等5條高速公路和京福高鐵及在建的黃杭、皖贛3條高鐵均經過我縣,黃山高鐵北站距休寧縣城19km,交通的優勢為“江、浙、滬”等地來黃山乃至來休寧休閑、旅游、度假、觀光的旅客提供便利的交通條件,同時為我縣打造銷售休寧傳統農耕蔬菜創建平臺。
1.2.2 生態環境的優勢 休寧地處“三江”源頭,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是林、茶、菜、果的主產區之一,境內山青水秀,森林覆蓋率達80%,生態環境絕佳一流,蔬菜資源豐富、境內南北蔬菜品種均較適應,因此為我縣傳統發展農耕蔬菜提供絕佳的生態環境。
1.2.3 旅游資源的優勢 近年來,我縣一直堅持圍繞建設“中國休閑養生之都”這一發展目標,把生態資源作為最好的資源來發展,大力發展生態綠色有機農業,努力將休寧建成服務于長三角地區的綠色食品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近年來,為更好宣傳介紹推介休寧有機名優茶等農副產品,從2000年開始,縣農委等單位牽頭組織全縣農業企業赴北京、上海、合肥等地參加各類農展會30余次;特別是2015年8月18日,由國家旅游局和國務院扶貧辦共同主辦的全國鄉村旅游提升與旅游扶貧推進會在我縣瑯斯狀元村圓滿成功召開,這將進一步擴大休寧的影響力和提高休寧特別是在長三角等地區的知名度;同時,給休寧的鄉村旅游、休閑旅游、農家樂也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據了解到2014年底,我縣已開發保護建設齊云山、三溪風景區、古城巖等各類大大小小景點達100余個,全縣“農家樂”經營戶發展到160余家,2014年共接待旅客37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近30億。這將為休寧傳統農耕蔬菜文化產業發展帶來良好的商機和巨大的市場空間。
2 休寧傳統農耕蔬菜產業發展的思路
2.1 要保護宣傳好 要加大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宣傳,把生態資源作為最大的優勢來保護,牢固樹立“青山、綠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同時積極宣傳傳統農耕蔬菜文化,在保存較好的傳統的蔬菜生產基地,在高山辣椒成熟采收期間舉辦傳統農耕蔬菜文化節,開展用竹筒腌辣椒、用石磨手工磨制辣醬等體驗活動,向旅客展現原始的傳統農耕蔬菜文化,讓旅客體驗農耕的樂趣,體驗勞動生活的樂趣。
2.2 要傳承利用好 要將傳統的農耕蔬菜文化傳承利用好,就要把傳統的、原始的、原生態蔬菜生產工藝和流程傳承保存好,要嚴格規范生產流程。采用原始的農業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調整好改善作物的生產環境,以增加作物對病、蟲、草害的抵抗力,創造不利于病源物、害蟲和雜草生產發育或傳播的條件,以控制、避免或減輕病、蟲、草的危害,不使用農藥同樣達到病蟲害防治的效果;利用山區夏季氣候溫潤,晝夜溫差大,按照自然規律,進行辣椒等蔬菜的生產種植,不使用農地膜覆蓋,蔬菜產量同樣可以得到保證;在肥料上一律采用腐熟的農家肥和草木灰,不使用化學肥料,在生產過程中,嚴格控制農藥、化肥、農膜等投入品的使用,嚴格控制污染源的危害,同時大大提高了蔬菜產品的品質。
2.3 要發展建設好
2.3.1 抓傳統生態基地建設 根據各地地理條件、交通條件、氣候特點以及種植基礎,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適度發展的要求,用3~5a時間分別在有一定種植基礎的流口、溪口、藍田等鄉鎮發展生態高山辣椒面積67hm2以上,在高山山洼、茶園間隙、高塝田等地連片開發,適度規模發展,力爭通過5a的時間全縣發展生態高山蔬菜基地面積333hm2以上,預計鮮辣椒可產500萬kg以上,可產帶來經濟效益3 000萬元以上。
2.3.2 抓產品品牌的塑造 按照現代生態農業發展要求,打造傳統農耕蔬菜區域公共品牌和企業知名品牌,以品牌贏得市場,以市場引領消費,以消費倒逼流通、倒逼加工、倒逼生產、倒逼產地;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建立基地,注冊商標,維護好農產品品牌價值,提升品牌社會公信力。
2.3.3 抓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 按照當今建設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思路,要著力培育家庭農場、合作社、種植大戶這種新型經營主體5~10戶,通過這種新型經營組織有序開展傳統農耕蔬菜的生產開發、創新產品包裝、研發產品的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同時進行產品品牌的商標注冊,通過互聯網現代銷售手段,將生產開發的生態、安全、健康、優質農產品打向市場。2014年,坐落在我縣海寧村的“安徽省軒轅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積極探索發展傳統農耕文化,也模式出一套生產、加工、銷售的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之路。產品主要是開發、生產、加工豆醬系列,選用當地生產的高山辣椒、當地生產的六月豆、當地生產的土生姜等為原料,采用原始的手工制作法、原始的制作流程,在梅季制作黃豆脯、在伏天曬醬3個月,秋冬季加工產品,注冊上“程德馨”品牌商標,通過電子商務銷售采用互聯網+這種現代的銷售手段,目前全年開發加工銷售純黃豆醬、怪味黃豆醬、辣津津等5種豆醬10萬kg,全年豆醬銷售額可達600萬元。
(責編:吳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