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榮偉
蘇聯援華志愿航空隊:奇襲日本海軍松山機場
●高榮偉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蘇聯政府抱著對中國抗日戰爭同情和支持的態度,采取了積極的援華行動。1937年8月20日簽訂 《中蘇互不侵犯條約》,11月組成蘇聯志愿航空隊援華作戰。由于當時蘇聯并未對日宣戰,派出人員是以志愿者的身份來華參與對日作戰,蘇聯成為“七七事變”后第一個援助中國抗戰的國家。
1938年1月,蘇聯派遣志愿航空隊驅逐、轟炸等4個大隊來華支援中國抗戰。蘇聯不但派出了援華志愿飛行隊直接參戰,而且向中國提供了大量作戰飛機。當時西方諸國均以 “嚴守中立”的名義,停止向中國出售軍用物資,抗戰初期的國民政府可謂孤立無援。據陳納德回憶:“當那些駐華的美國外交官正忙于促使美國空軍人員離開中國時,蘇聯的空軍就到中國來了。他們派來4隊戰斗機,2隊轟炸機,裝備都很完整,準備抵抗日本。”
到1938年2月止,蘇聯出售給中國的飛機為232架,合2254萬美元。其中戰斗機156架,輕轟炸機62架,重轟炸機6架,教練機8架。蘇聯的援助,對國民黨空軍來說,真可謂雪中送炭。抗戰開始的時候,中國空軍名義上有500架飛機,但實際上真正具備空戰能力的只有91架。而國民黨空軍的這些飛機在淞滬會戰中幾乎拼光,急需補充。本來國民黨空軍已向歐美國家訂購了363架飛機,但到1938年4月僅得到85架,這其中還有13架是未組裝好的。在這關鍵時刻,蘇聯政府伸出了援助之手。得到蘇聯援助的國民黨空軍實力大增,到1938年2月,共有作戰飛機390架。其中,驅逐機230架,轟炸機160架。
1938年1月,蘇聯飛行員在航空志愿兵轟炸機大隊長波雷寧率領下,駕駛26架轟炸機從漢口飛往南京襲擊日軍機場。波雷寧全稱費奧多爾·彼得羅維奇·波雷寧(1906—1981),生于蘇霍伊特羅格鎮,1928年參加蘇聯紅軍。1931年和1935年先后畢業于奧倫堡飛行學校和空軍學院,1936年升任航空兵支隊長。1937年11月加入蘇聯援華志愿航空隊參加抗日戰爭。
在南京襲擊日軍機場返航時,波雷寧的轟炸機遭遇日軍防空炮火還擊。由于飛機中彈,波雷寧和其他機組成員果斷選擇蕪湖附近一片空曠的沼澤地迫降。剛一降落,飛機周圍很快聚集起200至300名民眾。當他們看到飛機上的標志物和飛行員的制服時,一個個露出微笑,波雷寧和他的戰友們像看到了久別的家鄉親人一樣,不禁長長地出了一口氣。
民眾一邊跑一邊喊:“哦!俄國人!俄國人!”飛行員和他們一番比劃后,民眾跑回家取來繩子、木板,如同螞蟻搬家一般,將7噸重的飛機拖至長江岸邊,并送上一艘開往漢口的船。
波雷寧在回憶錄中寫道:“隨后,老鄉們把蘇聯飛行員領到一家小飯館飽餐一頓。等他們休息夠了,又用3頭毛驢拉東西送他們離開。”
在華期間,蘇聯志愿航空隊這支抗日 “外援”屢建奇功,重創日軍,其中最為人所稱道的是1938年奇襲日軍臺北松山空軍基地。
1938年2月初,駐武漢的中國空軍司令部傳給蘇聯志愿航空隊一份情報,稱“發現日本海軍航空隊在臺北附近的松山建立了一座大型空軍基地,裝滿飛機零部件的巨大箱子不斷從日本本土運抵基地。”進一步的情報顯示,“在松山機場,日本人正組裝從意大利得到的菲亞特BR.20轟炸機,它們編號為 ‘1型’轟炸機。”中國空軍與蘇聯志愿航空隊秘議,制定了一個大膽的計劃——選擇時機,奇襲松山機場,打日軍一個措手不及。襲擊時間定在蘇聯紅軍成立20周年紀念日——2月23日。
松山機場是日軍的重要航空基地,自1937年8月以來,日本海軍航空隊多次從這里起飛,對中國大陸進行狂轟濫炸。此外,這里還是日本至南洋一條重要航線的樞紐,戰略位置極為重要。歷史資料顯示,為了支持日軍在上海的作戰,日本海軍鹿屋航空隊于1937年8 月14日中午由松山機場出發,以18架 “96式”陸攻機分別空襲廣德與筧橋。“但是攻擊者并沒有占到便宜,當時剛好有中國空軍霍克三型戰斗機移防筧橋,中國空軍馬上對這批沒有護航機的日本轟炸機進行阻擊。”最后中方聲稱擊落6架日機,日方承認 “戰損4架,沒有中華民國空軍戰機被擊落”。
攻擊松山機場的任務由蘇聯志愿航空隊指揮官帕維爾·瓦西里耶維奇·雷恰戈夫指揮,轟炸機大隊長波雷寧具體執行作戰任務。雷恰戈夫決定組成兩個轟炸機編隊執行該項任務:一隊為駐在漢口的28架轟炸機,均由蘇聯飛行員駕駛;另一隊為駐在南昌的12架轟炸機,由中蘇混合編隊。
執行這次任務的是蘇聯“圖波列夫”SB轟炸機。來華后,SB轟炸機在最初幾個月的戰斗中并沒有戰斗機護航,原因在于SB速度很快,即使是在掛滿炸彈的時候。波雷寧后來回憶說:“我們的SB時速超過日本戰斗機,并沒有受到其威脅。強大的自衛火力可以擊退其攻擊,如果需要,就我們的速度而言,我們可以脫離和對手的接觸。”日軍的95式和96式(美國人稱 “克勞德”)艦載戰斗機的速度均無法超越SB轟炸機。

蘇聯援華志愿航空隊部分援華顧問

蘇聯 “圖波列夫”SB轟炸機
然而,對于SB轟炸機來說,此次任務非同小可,這是一次遠征——從漢口到臺灣的直線距離超過1000公里,幾乎是蘇聯志愿航空隊裝備的 “圖波列夫”SB轟炸機的航程極限,且遠遠超過護航戰斗機的航程,因此轟炸機只能在無護航的情況下執行這次任務。這意味著,一旦行動被發現,尤其是在轟炸返回途中,飛行員們將會陷入極其危險的境地。為了確保轟炸成功,中蘇雙方采取了嚴格的保密措施,甚至連機場的地勤人員都被蒙在鼓里。
1938年2月23日7時許,出擊臺灣的轟炸機群迎著凜冽的寒風從南昌和漢口秘密起飛了。波雷寧對這次飛行記載得更加詳細:“1938年2月23日,飛行員們沒有像節日一樣睡會兒懶覺,而是起得很早。大家要再次仔細察看飛機,檢查油料是否加滿,炸彈掛牢沒有,確認飛行路線和轟炸目標。這時,雷恰戈夫一聲令下,轟炸機群騰空而起。”不幸的是,南昌編隊起飛后不久,因領航員計算錯誤,偏離預定航向,最后被迫在福州機場降落,加油后無功而返。
漢口編隊在波雷寧大尉指揮下,采用節省燃料的5500米高度直線飛行。“在我們到達波光粼粼的臺灣海峽上空的時候,我們沒有氧氣器具,所以都感到呼吸急促。但又不能飛得太低,因為損失高度就意味著縮短航程。”當時飛機上沒有供氧設備,蘇聯飛行員以驚人的毅力克服了高空缺氧的生理反應。穿越臺灣海峽后,機群降至2000米高度,飛行員才得以呼吸到充足的氧氣。逼近臺北時,機群又拉到4000米高空。為了突襲,攻擊航線通過臺灣島北部,并在西端急劇右轉,調頭南下,并下降高度,直逼松山機場。

蘇聯轟炸機奇襲松山機場前掛彈
轟炸機群領航員布魯斯科夫生動地描述了當時的情景:“去臺灣島是我在中國的第七次飛行。起初天氣很好,我們準確地沿預定路線飛行,高度5500米。當飛到臺灣海峽上空時,我們下降到4100米高度,然后繼續飛向目標。當接近臺灣島時,可以看見海島東部云霧籠罩,山峰從云端高聳而出。我開始準備數據,以便按預定時間實施轟炸。突然,濃密的云層形成一扇窗口,目標顯露出來。遠處的大城市臺北清晰可見,其北三公里處有座飛機場。我們準確地朝著目標飛去……”
這項奇襲戰略高超,完全出乎日軍意料。由于日本空軍基地離大陸較遠,日本人一直感到這里十分安全,日軍做夢也想不到遠在臺灣的松山機場會遭到空襲。松山基地的日軍毫無防備。
轟炸機組很幸運,透過云層的縫隙,他們找到了日本空軍基地。“否則,如果看不清目標,且不知下面云層有多厚,飛行員們就得冒更大的風險——突破云層向下俯沖,或者進行盲目轟炸,但無論如何,這都會使轟炸效果極差。”
此刻,機場上戰斗機整齊地排列成行,飛機后面是巨大的綠色機庫和容器。裝滿飛機零件的大箱子四處擺放,機庫旁堆放著一堆堆尚未啟封的包裝箱,停著油罐車。
暢通無阻的轟炸機群轉眼就飛臨松山機場上空。此時,既無戰斗機升空攔截,也無高射炮火攔阻。波雷寧大尉首先進入轟炸航路,將飛機所載炸彈全部投了下去。接著,其余飛機也依次進入,對機場上的目標投下一顆顆炸彈。
此次部署周密的突然奔襲,充分展示了蘇聯志愿飛行員的勇敢和技術。機群指揮官波雷寧回憶:“我們覺得,日本人好象把我們的飛機當成了自己人:高射炮鴉雀無聲,空中見不到一架敵人的戰斗機。我們按預定計劃展開隊形,開始不慌不忙地瞄準轟炸。轟炸機把炸彈都傾泄到停機坪上的日本飛機和飛機庫上,機場上頓時濃煙彌漫。然后,對沒炸毀的飛機和高炮,我們繼續用機關炮進行掃射。”轟炸機在3000米高度一共投下280顆炸彈,大多數直接命中目標。剎時間,松山機場濃煙滾滾,爆炸聲四起,日軍的飛機、機庫和儲油罐七零八落地掀到了天上。戰報顯示,此役在地面燒毀約40架組裝完的飛機,以及10棟營房、3座機庫,機場上儲存的可使用3年的航空油料和設備。
任務完成得如此順利,完全出乎預料。望著地上騰起的濃煙烈焰,飛行員們禁不住高呼:“烏拉!烏拉!”轟炸完機場,波雷寧指揮機組還對一座港口設施和軍事運輸船實施了轟炸。
中午時分,28架轟炸機排著整齊的隊形,毫發無損返回漢口機場。
次日晚,為慶賀蘇聯飛行員勝利凱旋,蘇聯和中國指揮部為他們舉行了盛大的慶功宴。宋美齡以航空委員會秘書長的名義致詞:“出擊臺灣在國際上引起巨大反響,日本當局已將其駐臺行政長官罷免,并將松山基地指揮官撤職,交法庭審判。”不久,松山基地指揮官自殺。這次遠襲重創日軍,極大地鼓舞了中蘇將士的士氣。1938年11月14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下令,授予波雷寧上校 “蘇聯英雄”稱號。戰后,波雷寧曾任轟炸航空兵師少將師長,1946年在波蘭空軍司令任內晉升蘇聯空軍上將軍銜,1947年返回蘇聯。1959年任蘇聯空軍后勤部長。
針對蘇聯空軍對臺灣的轟炸,1938年4月4日,日本通過駐莫斯科大使向蘇聯外交人民委員利特維諾夫發出照會,抗議蘇聯向中國提供軍援。但蘇聯向日本外交官解釋說,蘇聯的行動完全符合國際法。
1941年6月22日,由于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大規模援華中斷。1937年至1941年共有2000多名蘇聯飛行員先后來到中國,幫助中國抗擊日本侵略者,其中大部分飛行員是參加過西班牙內戰的蘇聯空軍的精粹。其歷任負責人有日加列夫、雷恰戈夫、阿尼西莫夫和波雷寧等。在華最多時有8個航空隊,最少時有2個航空隊。援華期間,有200多名蘇聯飛行員犧牲在中國戰場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