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絲綢之路瀟賀古道段戰事鉤沉"/>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袁君煊
雄關漫道秦漢月 烽火狼煙楚越天——海陸絲綢之路瀟賀古道段戰事鉤沉
●袁君煊
打開衛星地圖,在中國南方最長、流量最大的兩條河——長江與珠江之間,一大片、一大片翠綠的山脈映入眼簾,兩江之間的中心地帶高起突出,自西往東曲折蜿蜒,像一條巨龍一頭扎進南海。這條巨龍成為古楚與南越的天然屏障,然而大山阻擋不了先民探尋的腳步,他們在山間谷地發現了通往大山那邊的通道。
一
行路難,開路更難。據文獻記載,遠在上古的堯舜禹時期,先人們就開始了尋找南嶺通道的探險,據 《尚書·堯典》記載,堯帝曾 “申命羲叔宅南交”。《史記·五帝本紀》載,舜帝曾讓大禹“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撫交趾。”“南交”“交趾”就是指今嶺南地區,要想 “宅南交”“撫交趾”,在嶺南建立政治影響,就必須開通一條通往嶺南的道路,以便于物質的運輸以及人員的往來。也就是說,上古時期中原政治集團曾對開通跨越南嶺的通道作出過努力。
《史記·五帝本紀》載:“(舜)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北取妒酚洝酚涊d更早的 《山海經·海內南經》也說:“蒼梧之山,帝舜葬于陽,帝丹朱葬于陰?!边@個蒼梧的地理概念與我們今天的蒼梧不同,位置更靠北,應該在今天的九嶷山及其周邊區域,《方輿勝覽》說九嶷山 “亦名蒼梧山”,這也可以作為這一推測的依據。舜帝為什么死于蒼梧之野?史無明確記載。舜帝在位時代,南嶺中段的古蒼梧族還很強大,加上他們擁有主場作戰的優勢,熟悉地形,以逸待勞。舜帝有可能就是死于與南方古蒼梧族的沖突中。東漢大經學家鄭玄就持此觀點,他在解釋《禮記·檀弓下》中 “舜葬于蒼梧之野”一句時說:“舜征有苗而死因留葬焉?!编嵭挠^點不無道理,因為黃河流域的堯舜集團與長江流域的三苗集團之間的沖突由來已久,三苗在交戰中失利,不斷退守,其族群散布于今湖南的長沙、衡陽等地,南嶺中麓的九嶷山也是其活動范圍。只是堯舜集團在越過長江以后,因戰線過長、地形不熟、水土不服、遭到頑強抵抗等因素而無法像以前一樣推進得那么順利。
舜帝沒能跨越南嶺,然而到達南嶺楚越交界處應該是沒什么問題的,大致同緯度的九嶷山舜帝陵、湘南舜帝廟、桂林虞山舜帝廟、越北韶關 “韶樂”等文化現象的廣為流布,而嶺南關于舜帝的文化現象卻少有耳聞,這些現象的存在也可以成為舜帝南巡到達南嶺的間接佐證。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帛書 《地形圖》,在九嶷山附近標有 “帝舜”二字,2000多年前西漢長沙古國地圖中舜帝的遺跡進一步證明了舜帝率部南征抵達南嶺中段的北麓。一個集團的首領親自領兵出征這么個荒遠之地,這本身就顯得意味深長。若只是為了爭奪九嶷山這個地盤,也許沒必要如此興師動眾,顯然舜帝集團當時應當有更深遠的謀劃。從地形上來看,九嶷山是南嶺中段北麓的一片山脈,在其西麓是一片相對開闊的山間盆地,從今湖南的道縣經江華、江永,到廣西賀州的富川、鐘山,進入西江支流的賀江上游?;蛘邚慕A的中南部折向東走,經小圩、大圩、廣西賀州的開山進入桂嶺,桂嶺是一個山間小盆地,可以作為遠征軍的軍事休整地,(1931年,鄧小平、張云逸、李明瑞率領紅七軍北上中央蘇區即走此道,并在桂嶺鎮休整4天)桂嶺向南,經枚桂村、進民村到達英民村的渡亭進入賀江。在九嶷山的東麓也貫穿著數條山間谷地,經臨武分兩線進入今廣東。東線經今樂昌,入武水,匯入北江,直達廣州;西線經今廣東連州入連江,再匯入北江,或者經今藍田進入連州,入連江。
如此看來,九嶷山是處于嶺北進入嶺南腹地的交通要沖地帶的高地,像一把門栓,隨時可以方便地開關溝通南嶺兩邊的通道,占據了九嶷山就控制了進入嶺南的門戶。舜帝很可能也意識到九嶷山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重要性,此前 “申命羲叔宅南交”、命大禹 “撫交趾”只是他對嶺南的初步試探,或者連這種試探也遭到了越族的反抗,故不計后果,冒險親征,本想打通入嶺南的通道,直接進入嶺南,控制越族,不想 “出師未捷身先死”。
作為軍事地圖,《地形圖》上所標之地大都為軍事要地,從舜帝親征以及這個軍事地圖上鄭重的標注可見九嶷山在歷史上的軍事防御意義,舜帝死于這么一個軍事重地透露了當年這里的南方部落對該地的重視程度,雙方在這一帶發生的戰爭該是多么慘烈。舜帝為這次探險付出了血的代價,也令后來南嶺通道上的古楚大地染上凄風苦雨。傳說中堯帝的兩個女兒娥皇與女英 (也就是后來舜帝的兩個妃子)聽說舜帝南巡駕崩,遠赴蒼梧奔喪,因悲傷過度喪身,化作湘水之神。又傳聞娥皇與女英傷心哭泣,淚水奔瀉,揮灑到竹子上,至今當地一種叫 “湘妃竹”的竹子上仍可見斑斑點點狀,據說這就是當年娥皇與女英揮淚灑竹葉所致。舜帝悲壯的故事及其妃子殉情的凄美傳說為后世文人墨客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想像空間與創作動力,化作古楚大地特有的文脈與文風。無論是屈原的 《九歌》、宋玉的 《九辯》,抑或是項羽的 《垓下歌》、賈誼的 《吊屈原賦》,無論是失敗的英雄、還是失意的遷客,無論是路經此地,或遙想此事,莫不神色黯然,凄愴神傷。
二
六王畢,四海一,歷史的車輪駛入嬴秦時期。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委命王翦率60萬大軍滅楚,一年多后楚國滅亡。六國時南越隸屬于楚國,受楚國約束。滅楚后,強悍的秦國實力進一步增強,為了進一步拓展疆土,一統天下,將目光投向了嶺南這塊蠻荒之地。公元前222年,王翦趁滅楚的軍威銳氣,一鼓作氣分數部向百越進攻 (包括東越、南越、西甌駱越)。南征的一支溯湘水而上,到達湘、漓二水的上游源頭之間,并筑秦城(在今桂林市興安縣)戍守。沿東南沿海一軍在次年 (公元前221年)奪取閩中、粵東,抵達番禺戍守。這只是征越大軍之一支,其余四支在鐔城 (今湖南靖縣西南)、九嶷 (今湖南寧遠九嶷山)、南野 (今江西大余縣東北)、余干 (今江西鄱陽湖一支流)。五嶺復雜地形的阻隔、越人的善戰與頑強抵抗阻止了王翦大軍前進的步伐。
王翦雖然未能通過五嶺進軍嶺南等地,但秦軍五地之戍的建立為秦攻取百越之地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因此才有此后屠睢的大舉進攻。這是秦對百越的第二次征戰,《淮南子·人間訓》記載了這次進攻的原因、經過與結果:“(秦)又利越之犀角、象齒、翡翠、珠璣,乃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嶺,一軍守九嶷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監祿無以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殺西嘔君譯吁宋。而越人皆入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相置桀駿以為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睢,伏尸流血數十萬,乃發謫戍以備之。”
這段記載透露了屠睢的進攻是在王翦 “謫戍五方”“南守五嶺”基礎上推進的,其過程相當復雜曲折。經過王翦的第一階段征戰,秦對征越的困難有了充分的認識,故不敢貿然進攻。屠睢率領的秦軍謹慎戍守五方,筑城堡,鑿糧道,造戰船,利用3年時間做好充分的準備。之后,秦始皇遣屠睢指揮五路大軍征嶺南。鐔城之軍向南、西南進攻今廣西西部、越南北部;番禺之軍渡?;蛩葜榻?;南野之軍翻越大庾嶺順湞江而下;而其中“守九疑之塞”這一路大軍則或沿九嶷山、萌渚嶺各隘口、谷地向南推進,或入漓江,或入賀江。或往東入連江匯北江。
進攻的第一階段取得了初步勝利,“殺西嘔君譯吁宋”。初次失利的越人轉變了戰術,盡量避免與強大的秦軍正面接觸,轉而與其打“游擊”,由此獲得戰局的極大改觀。而此時的秦以滅六國之強卻對越族無可奈何。越人憑借南嶺復雜的地形與秦兵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戲,白天躲進深山幽洞,晚上出山襲擾秦軍。盡管秦兵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不敢有絲毫的懈怠,也抵擋不了越人無休無止的偷襲、騷擾,最終幾十萬大軍喪生嶺南,主將屠睢被殺,秦軍被迫收集殘兵敗將 “戍越以備之”。秦軍無力進攻,越人也傷亡慘重,雙方就此進入膠著對峙局面。
屠睢征越失敗后,趙佗奉命擔負起了 “戍越”的重任。他曾隨王翦南征,親身經歷大小戰事,也在屠睢從勝利到失敗中汲取了教訓。在戍越期間,為了穩定軍心,向秦始皇請求征調沒有夫家的女子3萬人到戍地,料理守軍的生活。同時深入了解越人的生活習性與風俗習慣,主動與越人交往,模糊漢越族群的邊界,相互融合,相互認同,淡化其對抗心理。任囂與趙佗 “和輯百越”“使越人歸附”,為秦軍最后戰勝越人、統一嶺南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214年,秦朝派遣任囂、趙佗等 “發諸嘗逮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加上此前打敗的剩余軍隊,集中了幾十萬大軍,再次分兵數路挺進嶺南。南嶺百越軍經過數次戰爭的消耗,加上秦軍數量眾多,準備充分,所以無法抵抗秦軍的進攻,戰爭不到一年就結束了。秦始皇三十三年 (公元前214 年)占領嶺南,旋即建立政權,設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管轄嶺南,任囂為南??の?,典主三郡事宜,趙佗為龍川令。瀟賀古道上今賀江流域屬秦嶺南三郡中的南海郡。秦攻嶺南沿九嶷山(萌渚嶺)西麓南下經瀟賀古道進入西江支流賀江,這是一條相對便捷的通道,應當是秦軍進入嶺南腹地的重要選擇。
三
秦末天下大亂,病重的任囂委任趙佗為南??の荆w佗乘機割據嶺南地區建立南越國,立番禺為都,自稱“南越武王”。此后近百年嶺南屬南越國管轄。
南越國為了實現其對嶺南的統治,阻止中原王朝與義軍的南下進攻,在其轄區內據險防守,賀州當萌渚嶺谷地要塞,是阻擋秦末起義軍與此后的漢軍沿瀟賀古道南下的軍事重地,也是南越防守的重點區域。于是南越國在關塞與主要河道等交通要地建王國、設關卡、筑城堡、屯重兵,今賀州鋪門鎮河東村的高寨王城遺址即為南越國在賀州所立王國的首府。趙佗不僅封閉南嶺關口,堵塞通道,而且關押漢朝廷委派的官吏,代之以自己任命的官吏,開始實行軍事割據統治。其后,出兵進攻秦朝在嶺南設立的另外兩個郡,即桂林郡與象郡。約在公元前202年,趙佗控制嶺南,自立為王。
趙佗為了守衛其領地并鞏固其統治,發動了多次戰爭。到了西漢呂后末年,趙佗向長沙國南部駐軍發起進攻,漢朝廷隨即派兵會同長沙國軍隊征剿,戰事持續至文帝初年。從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 《地形圖》來看,長沙國領地跨越了今湖南、廣西、廣東,即廣西全州、灌陽一線以東,湖南的嘉禾、廣東的連州一線以西,北至湖南新田,南及南海,地形圖暴露了長沙國吞并南越國的野心。趙佗在給漢文帝的信中也說明了自己當年封關稱帝也就是因為長沙國出兵攻伐南越而做出的被動之舉,看來兩國矛盾由來已久。
漢武帝元鼎二年 (公元前115年)南越國主趙嬰齊病故,太子趙興繼位,其母樛太后主張歸附漢朝,掌握南越國實權的呂嘉感到威脅,想方設法阻擾。后見勸阻不了,便準備發動 “叛亂”。同時漢武帝也在謀劃討伐南越國。第一次派韓千秋與樛樂帶2000人進軍嶺南。呂嘉獲知消息,為了避免漢軍與趙興、太后勢力里應外合的危險,先下手除去趙興與太后,立趙嬰齊與南越籍妻子所生的長子趙建德為王,號令南越。驕縱的韓千秋與樛樂孤軍深入,南越誘其至番禺附近,突發奇兵一舉殲滅漢軍。
漢武帝得知韓千秋之敗后,非常震怒。一面安撫死難者家屬,一面準備伐南越。元鼎五年 (公元前112年),漢武帝調遣罪人以及江淮以南的水兵10萬,分五路進攻南越。其中由歸順于漢朝的南越人下瀨將軍 “甲”率領的一支即從瀟賀古道南下蒼梧,直逼番禺。為了阻擋漢軍的南進,南越曾在瀟賀古道東線今桂嶺鎮英明村附近筑城設卡,這就是 《輿地紀勝》所載關于南海尉趙佗在桂嶺設蕪城拒漢事。激烈的外圍戰爭持續了一年,直到元鼎六年冬,由東路樓船將軍楊仆率先攻進番禺城北石門,會合中路的伏波將軍路博德一同圍攻番禺。經過激烈的戰斗,生擒趙建德與呂嘉,南越國滅亡。
瀟賀古道處于南嶺通道的中路,對于東邊的湞水線、湟水線,西邊的漓水線、牂牁江線均能起到策應作用。同時賀江流域又處于西江流域的上游,對西漢時期嶺南的廣大地區產生建瓴之勢。因此,漢武帝五路大軍平定嶺南后,為加強對嶺南的控制,特別重視瀟賀古道一線的管理,沿線由北而南分別設立了謝沐、馮乘、富川、臨賀、封陽、廣信六縣,設縣級行政單位的密集度在當時的嶺南首屈一指;在地勢險要處安營扎寨、設關屯兵,謝沐關、麥嶺關、壕界關等關口至今留有遺址;在桂嶺、賀街、鋪門等要地還設置了碼頭;在八步鐘山、富川和昭平設置了數十個管治點。由此構成瀟賀古道上完備的軍事防御網絡,成為鎮守嶺南的前沿要塞。
作為漢朝余響的三國,其時社會動蕩,軍閥割據混戰。瀟賀古道沿線地區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與豐饒的物產,成為各大軍事集團覬覦的對象,荊州劉表、東吳孫權和交州士燮、士壹兄弟都曾染指賀江流域,最后孫吳憑借呂岱的果敢與智謀取得了瀟賀古道一線及其周邊地區的控制權,并從蒼梧郡中分出臨賀郡,臨賀郡成為東吳控制嶺南的一把利劍。
吳大帝赤烏二年 (公元239年)冬,吳國都督廖式兄弟在賀州殺死其上司東吳將軍蔣秘與臨賀太守嚴綱等,以臨賀為都,建立平南將軍府,自封平南將軍。東吳委任呂岱全權處理此事,費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才告平息。此后20多年,瀟賀一線牢牢掌握在東吳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