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正鋒
民族民間藝術的堅守與傳承——讀聶元松《湘西記憶》
○ 吳正鋒
近些年來,在湘西大山的旮旮旯旯,時常有一位土家丫頭,背著相機,孤獨地行走在鄉(xiāng)間崎嶇的小道上,努力追尋湘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足跡,用一支輕俏而靈動的筆,勾畫了一幅幅神奇獨特、綺麗多彩的湘西少數民族民間藝術的圖畫,一個個充滿傳奇色彩、不斷探求民族藝術高峰的鮮活人生,表現他們對民族民間藝術的沉醉與癡迷、熱切守護與用心傳承。這位土家丫頭便是充滿青春朝氣、秀外慧中,而又具有一份執(zhí)拗精神的聶元松女士。她的這一努力的最新成果便凝結為《湘西記憶》這一著作。
《湘西記憶》生動表現出湘西少數民族的心靈手巧和富有藝術創(chuàng)新的精神。譬如宋祖英在國際舞臺上表演時身上披的那件熠熠放光的苗族銀飾披肩,便出自于湘西鳳凰山江鎮(zhèn)的苗族銀匠麻茂庭之手。同樣是鳳凰山江人的龍米谷,他以其精湛的苗族銀飾制作技藝,走紅京城,2009年2月20日的《人民日報》赫然以《白銀如何在指尖上舞蹈》為標題對其進行了介紹。土家織錦在土家語中稱“西蘭卡普”。葉水云的土家織錦首創(chuàng)“半格”表現絕技,為臺灣佛教界創(chuàng)作了一套12件佛教系列壁掛,其代表作“宴樂狩獵水陸攻占圖”被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而以劉代娥為代表的劉氏三姐妹的織錦,質地厚重,絢麗多彩,富有民族特色,聞名湘鄂黔渝。紙扎藝術淵源于古代民間宗教祭祀,鳳凰聶氏紙扎獅子形成了“奇、古、艷、輕”的獨特魅力。聶方俊紙扎的“邊城巨龍”于1999年進京參加全國舞龍大賽獲得金獎;2000年國家郵政局采用他扎制的青龍作明信片圖案,聶方俊還上了中央電視臺崔永元主持的實話實說欄目。剪紙藝術一般都要用剪刀,但是湘西瀘溪踏虎的鑿花技藝卻不用剪刀而是用刻刀,鄧興隆將此鑿花藝術發(fā)揮到極致。鳳凰劉大炮則以藍印花布傳統(tǒng)印染工藝制作國畫,直令國畫大師黃永玉拍案稱奇,他為此而走上中央美術學院的講堂。總之,湘西民間手工藝術絕活在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從這些能工巧匠的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湘西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湘西記憶》用心勾畫了一幅幅獨特而奇異、豐富而鮮活的湘西民族傳統(tǒng)舞蹈動人場景。土家族毛古斯表演原始質樸,粗獷豪放。表演者渾身披著稻草,頭上結著沖天而豎的單數草辮,腹部扎紅色“粗魯棍”,以喻生殖崇拜,表演時全身不停抖動,碎步進退。2009年,彭英威指導的毛古斯舞,作為湖南唯一代表亮相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ji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盛贊為“人類遠古戲劇舞蹈的活化石”。土家族梯瑪則是土家人最具宗教意義的民族文化:在一片鑼鼓聲中,梯瑪彭繼龍頭戴鳳冠、身穿繡有八卦圖案的大紅長袍,腰系八幅羅裙,右手高舉司刀,左手搖晃八寶銅鈴,邊舞邊唱,用古老的土家語祈神,或為人消災招魂,或為人還愿解邪。在梯瑪彭繼龍身上具有宗教巫術的神奇與神秘,也具有他對土家世俗生活深切的人文關懷。土家族擺手舞最突出的特點是“同邊擺手”,起源于土家族遠古的生產生活,講述土家人民的民族變遷,寄托土家人的美好愿望,既有土家人原始的圖騰崇拜,又有土家人歷史的真實寫照,是土家人千年繁衍發(fā)展的藝術性百科全書。土家族擺手舞為土家族民族身份的確立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市場經濟大發(fā)展的今天,土家族擺手舞傳承人張光明、田仁信等在艱難中依然苦苦堅守民族文化的根脈讓人感佩。苗鼓是苗家人的舞蹈圖騰和部落的象征,起源于巫教祭祀、慶典和戰(zhàn)爭,每逢生死關頭,每臨重要時節(jié),苗族都要舉行盛大的儀典,每一面鼓引領著一個部落,百面鼓齊奏,形成一種莊嚴熱烈的氛圍。苗鼓作為苗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承載者,隱喻著苗族苦難坎坷的歷史,表現苗族堅強不屈的性格,張揚苗族崇尚自由、不畏強權的天性。如果我們將苗族鼓舞可以分為曼妙舞姿和剛健舞姿兩種舞姿的話,那么兩位苗鼓傳承人石順民、洪富強分別代表這兩種風格。石順民的苗族鼓舞把舞蹈技巧與傳統(tǒng)苗鼓打法融合在一起,動作優(yōu)美,觀賞性強,把苗家女子的柔情展示得淋漓盡致。而洪富強創(chuàng)立的“八合鼓”則將苗族武術融入傳統(tǒng)苗鼓打法之中,剛健、遒勁,虎虎生威,場面恢弘,氣勢震撼,適合于十鼓百鼓千鼓萬鼓、十人百人千人萬人的大群體集中表演。總之,湘西獨特的原生態(tài)民族文化在這里得到了生動的展示。
《湘西記憶》努力追尋湘西民族民間音樂樸野而熱烈、明麗而高亢的天籟之聲的內在蘊含。《湘西記憶》尋覓飄蕩在湘西古鎮(zhèn)古巷、村莊碼頭、集市山野、河面汊口等處的天籟之聲。在湘西土家族地區(qū)流傳著一種打溜子(俗稱“打镲鈸”)的民間器樂合奏,相傳它起源于土家族原始先民敲擊石塊、木棒驅趕野獸的生存行為,據現有文物判斷,打溜子至少在唐代就已經在湘西民間流傳。由溜子鑼、頭鈸、二鈸、馬鑼、嗩吶組成的溜子樂隊,可以模仿蟲鳴、仿效風泉之聲。土家族音樂大師、溜子王田隆信創(chuàng)作的《錦雞出山》分為“山間春色”“結隊出山”“溪間戲游”“眾御頑敵”“凱旋榮歸”等五個部分,曲目既保留了傳統(tǒng)的“悶鈸”“亮鈸”“砍碗”等傳統(tǒng)溜子打法,又創(chuàng)新了“擦鈸”“揉鈸”“滾邊”等技法,作品以其天籟之聲將大山深處錦雞的出山表現得惟妙惟肖,其在京演出引起轟動,之后多次在國外演出,為祖國贏得了榮譽。《錦雞出山》被中央音樂學院作為“建國后海內外有影響的中國民間樂曲”收藏,成為中國民間擊樂藝術的瑰寶。另一打溜子藝術傳承人羅仕碧的《雞婆鬧蛋》等作品將土家族生活氣息生動地展現出來,1950年代,他曾進京參加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觀摩匯演。土家族咚咚喹亦稱“呆呆哩”,是一種極其古老的簧管氣鳴樂器,可以用細尾竹、稻、麥稈制成,其發(fā)音清脆、明快,有打音、顫音兼?zhèn)涞奶攸c。一輩子生活在土家山寨里的嚴三秀,將咚咚喹表演得那么樸野、清脆、純凈,將土家婦女的人生哀樂演奏得如此動人,引人深思。苗族是一個喜歡唱歌的民族,唱苗歌對于他們而言,不僅是一種藝術表演,更是一種生存方式。吉首市丹青鄉(xiāng)周圍苗寨幾十里接親嫁女、上梁起屋都少不了請陳千均唱苗歌,他演出了四百多場次,收集、整理、編寫、創(chuàng)作共計兩萬多首,為保留苗族傳統(tǒng)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在辰河流域,有一種五百年生生不息的古老戲種,它的前身甚至可以追溯到遠古湘西先民的巫儺演藝,享有“中國戲劇活化石”美譽劇,它就是辰河高腔。辰河高腔由湘西本地的辰河戲與江西移民帶來弋陽腔結合而成,尤以瀘溪浦市的“浦腔浦調”為正宗。辰河高腔既宣講正統(tǒng)倫理道德,又由于巫儺文化的大量滲入,使其充滿著巫風儺韻。辰河高腔集儒、釋、道、巫、儺文化和音樂為一體,共神、仙、人、鬼、僧于一臺,整個表演充滿了神秘色彩。然而,曾幾何時,辰河高腔幾乎失傳。向榮潛心鉆研辰河高腔戲劇藝術的編導,他精心改編、導演目連戲,刪繁就簡,留其精華,最終將《目連救母》排練成一出優(yōu)秀的劇目,在法國和西班牙演出獲得巨大的成功,稱其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神奇的東方藝術瑰寶!”辰河高腔這個沉寂多年的劇種又重獲新生。
《湘西記憶》深入展現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人生追求和人格精神。首先,傳承人表現出堅韌執(zhí)著的人生追求精神。麻茂庭曾跟父親學過銀器制作藝術,后來社隊聯辦的鍛制銀器的企業(yè)解體之后,麻茂庭作過裁縫、理發(fā)師、農技員,但是他從來沒有忘記家族傳承的苗銀制作的根本,最后終于以制作銀器為自己的職業(yè)。龍米谷更是經歷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政治風云變幻,曾一度被迫放棄鏨銀,成為一名磚瓦匠。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臨湘西大地之后,他重新拾起鏨刀,執(zhí)著地追求技藝的精湛。聶方俊則因為在“文革”期間扎黑色鯉魚而被下放到苗鄉(xiāng)勞動,但他仍然不忘研究紙扎藝術,1980年代,他更是提前退休,創(chuàng)辦聶氏紙扎工藝社,使他的紙扎創(chuàng)作進入了黃金時期。劉大炮也經歷了可怕的“文革”的磨難,祖?zhèn)鞯?0多個印染傳統(tǒng)圖案模子被毀,幾乎斷絕了他續(xù)承祖業(yè)的可能。但是改革開放之后,劉大炮走遍周邊四省市,搜集印花布圖案,一次他路過四川秀山,見到一水果攤棚子有一塊殘破的藍印花布,花型是從未見過的,他頓時欣喜若狂,花高價買了回來。時至今日,他收集的傳統(tǒng)圖案已達300多種,居全國之首。而民族藝術傳承人彭英威、彭繼龍、張明光、田仁信、田隆信、羅仕碧等在文革期間都遭到各種不同的打壓和磨難,在改革開放之后又經歷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但是他們都執(zhí)著自己原初的人生選擇,將自己的一生都毫不保留地奉獻給了他們所摯愛的民族文化藝術。其次,傳承人具有精益求精的藝術追求精神。麻茂庭給歌唱家宋祖英做披肩,為了精益求精,一家四口起早貪黑做了半個月,足足用了4斤銀子。龍米谷則道出了苗族做工的精細:要經過溶解、定型、壓模、制圖、拉絲、焊接、洗刷、裝飾等近二十道工序,從銀錠到精美的銀飾,大約要捶打五萬多次,再加上剪切、鏨刻、摩擦等共需要近十萬個動作。土家織錦要經過紡線、染色、倒線、牽線、裝筘、滾線等10余道工序,葉水云為臺灣佛教界創(chuàng)作的那套12件佛教系列壁掛,她花了整整一年時間!聶方俊為了軋制“邊城巨龍”,時年68歲的他帶領家人、徒弟20余人,苦戰(zhàn)21個日夜,其間,他有7個晝夜沒有合眼,以至于昏倒在工作室。這些傳承人忘我的工作熱情、精益求精的藝術追求精神著實讓人感動。再次,傳承人顯示出重義輕利的人格追求精神。龍米谷在銀飾經營中,很講情誼,對于那些真心喜歡銀飾而又手頭拮據的人,他也會順便送一點。劉大炮對于喜歡自己藍印花布但手頭拮據的女大學生赫珍珍更是連賣帶送,原價1700元的兩幅藝術品,其中“鳳求凰”就1200元賣給她,“苗家姑娘”就贈送了,表現出“寶劍贈名士”的俠義古風。彭繼龍作為一個梯瑪,只要有人來請,不管有錢沒錢,不論地位高低,都有求必應,表現了他樸實的做人原則和職業(yè)操守。在他們的身上,體現出湘西人的真誠淳樸、重義輕利的人格精神。
此外,《湘西記憶》還飽含了作者的一片深情和她對湘西民族文化未來發(fā)展的一片憂思。聶元松是用她的一顆最真摯的心為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書寫,為他們立傳,讀者可以感受到聶元松與他們之間的親密無間和心靈的共鳴。譬如聶元松對嚴三秀這位樸實得如同山里的泥土、路邊的野草一樣的土家婦女充滿了無比的親切感。聶元松對嚴三秀作出了如此描寫:“她不太會講‘客話’,對于我的提問,不是很明白,總是看著我的眼睛,謙遜、溫和地笑著。聽到我想給她拍照,便立即背起她的孫子,拉著她的孫女,領著我跨過一條小溪,來到一塊油菜地旁,將背孫子的背簍放在一邊,站在油菜地坎上為我吹咚咚喹,陽光從她的背后,斜斜地照射過來,將她的身體勾勒出一圈毛茸茸的金色輪廓,美麗至極,而她吹奏的咚咚喹,單調、輕脆、純凈,與春日里的風聲蟲鳴、蜜蜂彩蝶一起消融在廣袤的田野里,成為大地絕妙的風景。”這種充滿溫情的描寫,沒有對底層群眾的深情厚誼是寫不出來的。作品的不少描寫充滿了生活氣息。譬如作品寫羅仕碧在北京參加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觀摩匯演,他第一個上場,這讓從未見過如此陣仗的羅仕碧感到忐忑不安。這時有人告訴他莫緊張,平常在鄉(xiāng)里怎么吹,到臺上就怎么吹,就把北京的舞臺當作自家的坪壩,臺下的觀眾當作一片莊稼,這是極其具有生活氣息的。著作還表現了聶元松對民族傳統(tǒng)工藝技術和民族文化遺產面臨失傳的擔憂。譬如,由于銀飾的造價太高,一些銀匠只好用鋅白銅代替白銀,但其很多工序被省略,如此一來,銀飾鍛制技術遲早會失傳!又如,土家織錦編織過程辛苦、單調、不賺錢,后繼乏人,傳承已經面臨斷代的危險。傳統(tǒng)的手工藝在現代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沖擊下,顯得那么脆弱。再如,湘西永順縣大壩鄉(xiāng)雙鳳村的擺手舞曾經為土家族來源認定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如今整個村子人煙稀少,基本上看不到年輕人,擺手舞的表演竟然找不到人打鼓,老人們只好自己邊喊著節(jié)拍邊跳,蒼老的聲音在空曠的擺手堂上空響徹,單調而寂寞。民族文化面臨失傳的命運!
總之,《湘西記憶》熱烈贊美了湘西這些詩性蓬勃的民族創(chuàng)造出的燦爛的藝術之花,熱切歌頌了生長在湘西這塊充滿神秘幻象熱土地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們執(zhí)著于復活湘西民族文化記憶,執(zhí)著于對民族文化薪火相傳的曠世守望。當我們?yōu)榫康拿褡骞に嚻范潎@不已,為湘西原生態(tài)民族瑰麗文化而感到神奇,為其飄蕩在湘西山山水水之間天籟之聲而進入忘我之境的時候,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作為人類文明的拾掇者,應該被記住。他們的人生追求及人格精神應該給予我們激勵與啟迪,這便是本書創(chuàng)作的主旨。
責任編輯佘曄
作者單位:(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