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小華
跟習近學平讀書
□楊小華
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了一篇介紹習近平總書記讀書的文章,題目叫《我最大的愛好是讀書》。其中,在接受俄羅斯電視臺主持人布里廖夫采訪時,習近平談到:“我個人愛好閱讀、看電影、旅游、散步……現在,我經常能做到的是讀書,讀書已經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習近平堪稱讀書學習楷模,令人敬佩。
在談到為什么讀書時,習近平說:“領導干部讀書學習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工作水平和領導水平。”他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談多讀書、修政德中說到,“我們國家歷來講究讀書修身、從政以德。廣大黨員干部要養成多讀書、讀好書的習慣,使讀書學習成為改造思想、加強修養的重要途徑,成為凈化靈魂、培養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
習近平說:“我到農村插隊后,給自己定了一個座右銘,先從修身開始。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著書,把羊圈在山坡上,就開始看書。鋤地到田頭,開始休息一會兒時,我就拿出新華字典記一個字的多種含義,一點一滴積累。我并不覺得農村7年時光被荒廢了,很多知識的基礎是那時候打下來的。現在條件這么好,大家更要把學習、把自身的本領搞好。”在過去艱苦環境條件下,習近平仍然珍惜時間,毫不放松讀書,利用放羊和鋤地等勞動間隙,抓緊點滴時間勤奮學習。并告誡青年人,現在讀書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有現代化的圖書館,也有寬敞明亮的閱覽室,更應該加緊讀書。
然而,事實上并非如此。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節奏的加快,娛樂方式多樣化,能靜下心來讀書的人,少之又少。偶爾閑來無事,大家都忙著刷朋友圈,關注好友,要么打游戲,或是在手機上看電影。就算是想起來讀書,也只是翻翻雜志,看看八卦新聞,而不愿意費神去“啃”那些厚厚的大部頭書。一些機關干部整天忙于應付會議工作,也很少讀書。還有人想著已經工作,不用參加考試,還讀書干啥呢?再加之,現今社會上一些人文化水平雖很低,但做生意掙錢,成了富翁,而那些讀書勤奮的人,往往還沒有什么成就。這些問題及原因,導致人們對讀書學習的認識產生了誤區,認為讀書無用,不讀書照樣發財。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項調查顯示:“全世界每年閱讀書籍排名第一的是猶太人,一年平均每人是64本。”因愛讀書、喜學習、勤思考,猶太民族成了世界上最有智慧的民族之一,涌現出一大批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德國人也喜歡讀書,有91%的德國人在過去一年中至少讀過一本書,其中,23%的人年閱讀量在9到18本之間;25%的人年閱讀量超過18本,大致相當于每三周讀完一本書。可見讀書成為了德國人一種生活習慣。正因愛讀書,整體文化素質和科技水平高,成就了德國發達的工業和科技。
有人會說,現在科學技術發達了,一部小小的手機就相當于一臺電腦,要想學習隨時打開手機不就得了。可是,據我切身感受,在手機或者電腦屏幕上,看文字太久,人會覺得悶得慌,而且不容易記住。一些原始學習方法,更能促使大腦使用和開發。我們使用高科技產品,只是為了協助更好去學習、去接受。而不能完全依靠、依賴高科技,否則就失去了動腦本能。在國外,一些高級工程師、計算機專家,不讓孩子在幼小的年齡,接觸諸如計算器、電腦等高科技電子設備,而是讓孩子勤動手、勤動腦,獨立完成思考;教育孩子要到圖書館、學習室等藏書地方,通過看書查找資料,通過實踐得到結果,而不會讓其通過高科技產品,輕易得到答案,這樣可以促使孩子充分利用大腦。然而在我們國家,孩子在完成作業時,往往是從電子設備里,輕易得到了答案,而不愿意再動腦去思考。很多孩子一上小學,家長怕輸在起跑線上,就給孩子買了各式的學習機、學習筆、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
跟習近平總書記學讀書,學習他對讀書重要性的深刻認識,學習他“一物不知,便求知若渴”的讀書勁頭,抓緊點滴時間讀書的方法。讀書,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要是人人都愛好讀書,那么我們的國家一定就會成為一個書香之國;我們的人民,一定就會早日實現中國夢。
(編輯韋瀟)